一种用于蚀变崩解岩脉的治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8032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蚀变崩解岩脉的治理结构,在揭露的膨胀崩解岩脉(1)处挖设槽口(8),槽口(8)内的两侧设置多根预应力锚杆(4),预应力锚杆(4)向两侧的岩体内部延伸设置,槽口(8)内回填混凝土或喷射纳米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3),所述揭露的膨胀崩解岩脉(1)的周围设置系统固结灌浆,系统固结灌浆的外侧设置排水结构(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施工便捷、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优点,确保水电站水工建筑物长期运行安全。长期运行安全。长期运行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蚀变崩解岩脉的治理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电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蚀变崩解岩脉的治理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近年来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在岩脉、断层发育地区建造水电站也很普遍。在水库库岸、大坝坝基或地下洞室开挖后,部分岩脉虽然进行喷混凝土封闭,但在一段时间后(一般1个月~6个月),喷混凝土出现了开裂、膨胀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0003]1、在建基面开挖揭露后,岩脉暴露于空气中,因含有吸水膨胀的蒙皂石等粘土矿物,在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岩脉发生膨胀现象。2、随着水库库岸、大坝坝基或地下洞室开挖,岩脉周围的围岩应力释放,进一步提供了岩脉膨胀的有利条件。3、岩脉表面的喷混凝土,渗透系数较大,喷涂厚度不均匀,无法完全隔绝岩脉与外界联系。
[0004]岩脉发生蚀变后会产生膨胀崩解,若不及时进行处理,会引起岩脉更进一步蚀变、软化变形,进而造成库岸坍塌,坝基承载力不足,洞室掉块、失稳等问题,后期处理难度大、效果差。
[0005]基于上述情况,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蚀变崩解岩脉的治理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蚀变崩解岩脉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揭露的膨胀崩解岩脉(1)处挖设槽口(8),槽口(8)内的两侧设置多根预应力锚杆(4),预应力锚杆(4)向两侧的岩体内部延伸设置,槽口(8)内回填混凝土或喷射纳米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3),所述揭露的膨胀崩解岩脉(1)的周围设置系统固结灌浆,系统固结灌浆的外侧设置排水结构(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蚀变崩解岩脉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锚杆(4)的长度为9m~12m,锚入岩体的深度大于5m,所述槽口(8)内回填的混凝土或喷射纳米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樱畯雷显阳陈立强姜忠见徐跃明胡正凯姚敏杰谷金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