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8013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包括敷设于道路路面以下的上下平行而设的副排水管和主排水管,两路管道之间通过若干路均匀间隔且平行布设的下水管连通,道路路面以下还埋设有走水装置,走水装置至少具有入水口、主排水口和副排水口,其中入水口盖设有与道路路面平齐的可拆卸盖板,主排水口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至主排水管,副排水口连通于副排水管。雨水通过多个渗水孔进入到走水装置中,经过滤筒过滤,过滤之后的杂物留在过滤筒中,避免了杂物进入到主排水管中,整个排水结构设计较为合理,该排水结构在遇到连续降雨的情况时,能够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排水能力较好,大大减少了道路路面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少了道路路面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少了道路路面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市政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市政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的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城市生活配套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市政工程范畴,比如常见的城市道路、桥梁、地铁;比如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给水管线、中水管线、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等,还有广场、城市绿化等的建设,都属于市政工程范畴。
[0003]目前,市政工程在建设道路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大量的水聚集在路面而无法排出的情况,经常设置有排水结构从而方便雨水的排放,然而,现有排水结构在遇到连续降雨的情况时,排水能力较差,易造成路面出现积水等情况,且排水结构设计较为简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包括敷设于道路路面以下的上下平行而设的副排水管和主排水管,两路管道之间通过若干路均匀间隔且平行布设的下水管连通,道路路面以下还埋设有用于过滤雨水内杂物的走水装置,走水装置至少具有入水口、主排水口和副排水口,其中入水口盖设有与道路路面平齐的可拆卸盖板,主排水口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至主排水管,副排水口连通于副排水管;
[0006]可拆卸盖板的板壁开设有若干个渗水孔。
[0007]进一步地,市政道路排水结构还包括应急排水管,应急排水管敷设于副排水管和主排水管之间,三路管道互相平行,且副排水管和应急排水管之间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
[0008]进一步地,道路路面与副排水管之间通过第二沟槽连通,第二沟槽的槽顶盖设有与道路路面平齐的固定盖板,第二沟槽的槽内设有安装在副排水管管壁的分流阀门,且第二沟槽呈竖直状,它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连通管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不重叠。
[0009]优选地,走水装置包括轴向截面呈U型的外筒体,外筒体的腔内同轴置有过滤筒,过滤筒的外筒壁与外筒体的内壳壁之间形成环形空间;
[0010]外筒体的筒底开设有若干个供雨水透过的筛孔,且外筒体的筒壁与副排水管的一端管口接通,接通处安装有过滤网,过滤网作为走水装置的副排水口正对副排水管的入水管口。
[0011]进一步地,过滤筒至少包括两头贯通的空心柱状体,空心柱状体的环形顶水平向外延伸搭接于外筒体的筒顶沿,空心柱状体的环形底斜向内延伸形成圆锥形,且过滤筒的轴向截面呈W型。
[0012]优选地,空心柱状体的环形顶与外筒体的筒顶沿的搭接面呈圆环面,圆环面的表
面固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吊拉环。
[0013]进一步地,走水装置还包括倒圆台形的集水管,集水管的大直径端接通于外筒体的筒底,集水管的小直径端接通于第一连通管。
[0014]本技术还保护了一种市政道路排水方法,至少包括市政道路排水结构,排水方法包括:
[0015]雨水经渗水孔并通过入水口进入走水装置,其内的杂物被走水装置过滤滞留,同时一部分雨水经主排水口并通过第一连通管排至主排水管,另一部分雨水聚集在走水装置内,水位逐渐上升,当水位漫过副排水口时雨水进入副排水管,然后通过若干根下水管分多路排至主排水管,所有的雨水汇聚至主排水管并排至下游。
[0016]进一步地,市政道路排水方法,具体包括:
[0017]若副排水管的排水能力足够,则执行以下步骤:
[0018]保持固定盖板关闭,雨水经渗水孔进入过滤筒,其内的杂物被过滤筒过滤滞留,同时一部分雨水通过第一连通管排至主排水管,另一部分雨水聚集在走水装置内,水位逐渐上升,当水位漫过过滤网的位置时,雨水进入副排水管,然后通过若干根下水管分多路排至主排水管,所有的雨水汇聚至主排水管并排至下游;
[0019]若副排水管的排水能力不足,则执行以下步骤:
[0020]打开固定盖板,旋转分流阀门,使第二沟槽贯通,道路路面的雨水依次经第二沟槽、分流阀门、副排水管、第二连通管进入应急排水管,最终经应急排水管排至下游。
[0021]本技术还保护了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至少包括市政道路排水结构,施工方法包括:
[0022]S001.开挖道路
[0023]在道路内部开挖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第一渠道、第二渠道、第三渠道和第四渠道;
[0024]其中第一渠道、第四渠道、第二渠道均是沿纵向开挖的自下至上依次平行布设;
[0025]其中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第三渠道均是沿竖直方向开挖的直槽,第三渠道用于连通第一渠道和第二渠道,第一沟槽用于连通道路路面、第二渠道和第一渠道,第二沟槽用于连通道路路面和第二渠道;
[0026]清理杂质;
[0027]S002.铺设管道
[0028]在第一渠道内铺设主排水管,在第二渠道内铺设副排水管,在第三渠道内安装下水管,在第四渠道内铺设应急排水管;
[0029]S003.内部安装
[0030]在第一沟槽内安装走水装置,走水装置通过第一连通管与主排水管连通,将多个下水管分别与副排水管和主排水管接通,然后将副排水管与应急排水管之间通过第二连通管接通,并在副排水管的外表面设置分流阀门,且分流阀门位于第二沟槽内;
[0031]S004.收尾工作
[0032]在第一沟槽的上方搭接可拆卸盖板,在第二沟槽的上方搭接固定盖板,且固定盖板通过水泥封住。
[003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4](1)通过走水装置、主排水管、副排水管与应急排水管等等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
整个排水结构设计较为合理,该排水结构在遇到连续降雨的情况时,能够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排水能力较好,大大减少了道路路面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
[0035](2)雨水通过可拆卸盖板表面的多个渗水孔进入到走水装置中,首先雨水经过走水组件中的过滤筒过滤,过滤之后的杂物留在过滤筒中,避免了杂物进入到主排水管中,同时通过吊拉环可以方便取出过滤筒,从而清理过滤筒内部的污物。
[0036]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市政道路排水结构的剖视图。
[0038]图2是走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说明:
[0040]1.道路路面;2.主排水管;3.第一渠道;4.第一沟槽;5.走水装置;6.第一连通管;7.可拆卸盖板;8.渗水孔;9.第二渠道;10.副排水管;11.第三渠道;12.下水管;13.第二沟槽;14.分流阀门;15.固定盖板;16.第二连通管;17.第四渠道;18.应急排水管;
[0041]501.外筒体;502.过滤筒;503.吊拉环;504.过滤网;505.环形空间;506.集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敷设于道路路面(1)以下的上下平行而设的副排水管(10)和主排水管(2),两路管道之间通过若干路均匀间隔且平行布设的下水管(12)连通,所述道路路面(1)以下还埋设有用于过滤雨水内杂物的走水装置(5),走水装置(5)至少具有入水口、主排水口和副排水口,其中入水口盖设有与道路路面(1)平齐的可拆卸盖板(7),主排水口通过第一连通管(6)连通至主排水管(2),副排水口连通于副排水管(10);所述可拆卸盖板(7)的板壁开设有若干个渗水孔(8)。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应急排水管(18),所述应急排水管(18)敷设于副排水管(10)和主排水管(2)之间,三路管道互相平行,且副排水管(10)和应急排水管(18)之间通过第二连通管(16)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路面(1)与副排水管(10)之间通过第二沟槽(13)连通,第二沟槽(13)的槽顶盖设有与道路路面(1)平齐的固定盖板(15),第二沟槽(13)的槽内设有安装在副排水管(10)管壁的分流阀门(14),且第二沟槽(13)呈竖直状,它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连通管(16)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不重叠。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平霞王研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