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柯炫竹专利>正文

气管内管支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7935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管内管支架结构,包括有一带体及一组接体及一固定器,其中该带体设置有一第一贴附部及一第二贴附部,而该组接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贴附部与第二贴附部间且内侧形成有一操作空间,另该固定器组设于所述组接体上,而医护人员可先将气管内管与固定器相互组设,便可将该气管内管进行插管作业,而其气管内管上的固定器不会干扰医护人员操作或阻挡医护人员视线而影响插管作业的进行,而后其固定器便可跟与组接体相互组设,以使该气管内管可固定于患者的口腔内且患者口鼻与组接体间形成有操作空间,进而达到可避免患者面部产生压疮且可单人单手操作与可避免遮蔽医护人员观看视线的功效。人员观看视线的功效。人员观看视线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管内管支架结构


[0001]本技术关于一种气管支架结构,尤指一种气管内管支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今医护人员针对患者固定气管内管的方式主要是将气管内管由患者口腔伸入,而气管内管伸入患者口腔至气管后,则需要对其气管内管做固定,而现有固定方法有利用棉绳或纱条搭配透气胶带来贴附患者面部而达到固定的目的,但是棉绳或纱条与透气胶带长时间包覆患者面部会有压疮的产生,也会导致患者面部肌肤红肿、疼痛甚至有破损或溃烂的情况发生,因此医护人员则需要定时做更换的动作,但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即便有定时更换,医疗装置管路引发皮肤破损率仍达30.5%,其中又以固定气管内管而引发破损的机率最高,更且利用棉绳或纱条搭配透气胶带来贴附患者面部而达到固定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操作者操作手法或流程的不同而需要换手操作或需要两人以上协助来固定气管内管,进而才能将气管内管固定于患者口腔内。
[0003]为改善上述问题,遂有相关业者研发固定气管内管如美国公开第 20160361509号专利以及美国公开第20160271349号专利所述的气管内管支架结构,上述专利中的气管内管支架结构主要包含内管固定器、具有横向滑轨或滑槽的贴面件以及连接于贴面件上的系带,其中内管固定器需要先连接于横向滑轨或滑槽中,医护人员便可依需求调整内管固定器与横向滑轨的相对位置,再将固定于内管固定器的气管内管进行插管作业,但因其内管固定器固定于贴面件上,而使得医护人员将气管内管固定于内管固定件而欲进行插管作业时,贴面件过大的体积便会干扰医护人员操作或阻挡医护人员视线,进而影响插管作业的进行,导致插管作业无法被快速且有效地执行,而作业时间过长便有可能造成患者生命的危害。
[0004]除此之外,更有传统的内管固定器大多利用如美国公开第 20160361509号专利以及美国公开第20160271349号专利所述的夹扣或束带固定气管内管,当需要医护人员协助患者更换气管内管时,这类传统的内管固定器容易拉扯到气管内管,而造成气管内管位移或气管内管滑脱的风险。
[0005]另外,现有的气管内管伸入患者口腔至气管且由内管固定器固定后,其内管固定器会大面积的遮蔽且贴附患者的面部,以致于患者若需要执行侵入性处置或检查,进行如胸腔、消化道内视镜换药等治疗时,则需要先将气管内管固定装置移除,才能进行其他的执行侵入性处置或检查,但气管内管固定装置移除的动作极容易造成气管内管位移或滑脱以致于造成患者生命危害,且于执行侵入性处置或检查结束后,还需要再进行将气管内管固定装置固定于患者脸部的步骤,而该等步骤也极容易造成气管内管位移或气管内管滑脱的风险。
[0006]基于上述理由,传统气管内管支架结构的内管固定器存在诸多亟需改善的问题,仍然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单人单手操作与可避免遮蔽医护人员观看视线的气管内管支架结构,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技术问题。
[0008]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9]一种气管内管支架结构,包括一带体,该带体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贴附部及一第二贴附部;
[0010]一组接体,该组接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贴附部与第二贴附部间且形成有一操作空间,且该组接体上形成有一前导轨与一后导轨与复数卡沟;以及
[0011]一固定器,该固定器具有一前展侧与一后展侧分别组设于前导轨与后导轨上,该前展侧上设置有一按压部及一卡合凸部,该卡合凸部卡合于所述卡沟内,另该固定器下方形成有一第一展片与一第二展片,该第一展片上设置有一夹合组件。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展片上更设置有一组接部,而该夹合组件包括有一第一夹合件及一第二夹合件及一组接展部,而该第二展片上设置有一限位件与一推钮,另该组接展部通过组接部且与限位件相互组接并使该第一夹合件与该第二夹合件相互接合。
[0013]进一步,所述组接体下方形成有一侧导部,而前展侧与后展侧间形成有一夹持空间,且该前展侧与后展侧顶部分别形成有一前勾部与后勾部,并该前勾部与后勾部通过所述侧导部与卡沟而分别组设于前导轨与后导轨上,且使该组接体容置于夹持空间内,而该卡合凸部卡合于所述卡沟内,且该前勾部端缘与后勾部端缘另分别形成有一内弧形的前导边及一外弧形的后导边,该前导边的形体相当于前导轨的形体,另该后导边的形体相当于后导轨的形体。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贴附部与该第二贴附部内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敷料件及一第二敷料件,又该第一贴附部与第二贴附部相对应的内侧边分别形成有一第一内折板部与一第二内折板部。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夹合件与第二夹合件间以一延伸展部相互延伸连接,并该第一夹合件内侧形成有复数第一凸肋,与该第二夹合件内侧形成有复数第二凸肋,另该组接展部相对形成于第二夹合件侧边且形成有复数卡肋,以于该组接展部通过组接部的一通孔且由卡肋与限位件相互组接,进而定位该组接展部于组接部上,且该第一夹合件与该第二夹合件定位接合。
[0016]进一步,所述第一展片与第二展片间形成有一位移空间,而该推钮可带动所述第二展片位移于该位移空间内,且使该限位件脱离所述卡肋,而使组接展部可由所述组接部的通孔穿出,并分离所述第一夹合件与第二夹合件。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提供的气管内管支架结构,包括有一带体及一组接体及一固定器,其中该带体设置有一第一贴附部及一第二贴附部,而该组接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贴附部与第二贴附部间且内侧形成有一操作空间,另该固定器组设于所述组接体上,而医护人员可先将气管内管与固定器相互组设,便可将该气管内管进行插管作业,而其气管内管上的固定器不会干扰医护人员操作或阻挡医护人员视线而影响插管作业的进行,而后其固定器便可跟与组接体相互组设,以使该气管内管可固定于患者的口腔内且患者口鼻与组接体间形成有操作空间,进而达到可避免患者面部产生压疮且可单人单手操作与可避免遮蔽医护人员观
看视线的功效。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0020]图2A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1]图2B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的固定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的另一角度局部分解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组装气管内管的实施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使用于患者的实施示意图一;
[0025]图6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使用于患者的实施示意图二;
[0026]图7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使用于患者的实施示意图三;
[0027]图8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的固定器移动的实施示意图一;
[0028]图9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的固定器移动的实施示意图二;
[0029]图10为本技术气管内管支架结构拆卸气管内管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管内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带体,该带体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贴附部及一第二贴附部;一组接体,该组接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贴附部与第二贴附部间且形成有一操作空间,且该组接体上形成有一前导轨与一后导轨与复数卡沟;以及一固定器,该固定器具有一前展侧与一后展侧分别组设于前导轨与后导轨上,该前展侧上设置有一按压部及一卡合凸部,该卡合凸部卡合于所述卡沟内,另该固定器下方形成有一第一展片与一第二展片,该第一展片上设置有一夹合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内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展片上更设置有一组接部,而该夹合组件包括有一第一夹合件及一第二夹合件及一组接展部,而该第二展片上设置有一限位件与一推钮,另该组接展部通过组接部且与限位件相互组接并使该第一夹合件与该第二夹合件相互接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内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接体下方形成有一侧导部,而前展侧与后展侧间形成有一夹持空间,且该前展侧与后展侧顶部分别形成有一前勾部与后勾部,并该前勾部与后勾部通过所述侧导部与卡沟而分别组设于前导轨与后导轨上,且使该组接体容置于夹持空间内,而该卡合凸部卡合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炫竹
申请(专利权)人:柯炫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