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极装置及冲击波发生系统,装置包括导管、电极单元,电极单元包括多个电极,电极装置还包括围绕导管周向并设在导管外的环形构件,多个电极沿导管的周向分布,各电极分别穿设于环形构件中或环形构件与导管之间,并保持部分周向表面暴露;环形构件上对应一个电极暴露表面处开设一个或多个导通空间,导通空间用于连通一个电极暴露表面与电极装置之外的空间,使得当导通空间内有导电液体且电极装置接电时,相邻两个电极分别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形成冲击波,环形构件为绝缘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环形构件、电极单元,并在环形构件上开设导通空间,相邻两个电极分别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形成冲击波,冲击波具有方向性,震波效果好。震波效果好。震波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极装置及冲击波发生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电极装置及冲击波发生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心血管狭窄指的是人体动静脉血管,包好冠脉、外周、颅内等血管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血管内膜上,逐渐堆积成粥样的脂类斑块,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斑块增多甚至钙化造成血管腔内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下游血管和肌体缺血,产生对应临床表现。如果该狭窄发生在冠脉则会产生心悸、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心绞痛,严重者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或心肌坏死;如果发生在外周,则会产生皮肤表皮温度降低、肌肉萎缩,产生间歇性的跛行甚至发生远端肢体的坏死或截肢;如果发生在颅内,则会产生头晕、晕厥甚至脑组织损伤和脑功能障碍。
[0003]参见中国专利CN111568500A公开了一种治疗血管钙化病变的血管再通系统,包括球囊、能量发生控制器、导管,导管包括主体管,导管一端与能量发生控制器连接,导管另一端的主体管与球囊的一端连接,球囊主要包括球囊主体、内管、电极对,内管设置在球囊主体内部,能量发生控制器能够发出和调控特定频率的震动信号使得电极对产生震荡波。
[0004]但球囊内的电极对的电极为环状,整体导电,相当于无数点并列,无法得知电极上哪个区域产生震荡波,则无法控制产生震荡波的区域,另外,球囊内的电极对需要通过导线与能量发生控制器连接,一方面接线复杂,另一方面导线设置在导管内部,而通常每个电极对的电极均需连接导线,由于导线数量过多,会导致导管的外径过大,当用于某些血管较小的病变部位时,外径过大的导管不能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使得该系统在病变处理上的效果有减弱。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血管钙化病变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发生系统,用于解决无法控制产生冲击波区域、方向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电极装置,包括导管、电极单元,所述电极单元包括多个电极,所述电极装置还包括围绕所述导管周向并设置在所述导管外的环形构件,所述多个电极沿所述导管的周向分布,各所述电极分别穿设于所述环形构件之中或所述环形构件与所述导管之间,并保持部分周向表面暴露;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一个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开设一个或多个导通空间,所述导通空间用于连通一个电极的暴露表面与所述电极装置之外的空间,使得当所述导通空间内填充有导电液体且所述电极装置接电时,相邻两个电极分别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形成冲击波,所述环形构件为绝缘件。
[0008]优选地,所述电极单元包括用于连接正极的正电极、用于连接负极的负电极,针对一个电流通路,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正电极的暴露表面、负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分别开设一个导通空间,所述正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与所述负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形成冲击波。
[0009]优选地,所述电极单元包括用于连接正极的正电极、用于连接负极的负电极以及一个中间电极,所述正电极、负电极相邻设置,针对一个电流通路,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正电极的暴露表面、所述负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分别开设一个导通空间,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所述中间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分别开设两个导通空间,所述正电极与所述中间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所述中间电极与所述负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均形成冲击波。
[0010]优选地,所述电极单元包括用于连接正极的正电极、用于连接负极的负电极以及多个中间电极,所述正电极、负电极相邻设置,针对一个电流通路,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所述正电极的暴露表面、所述负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分别开设一个导通空间,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所述中间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分别开设两个导通空间,所述正电极与与之相邻的中间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相邻两个所述中间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所述负电极与与之相邻的中间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均形成冲击波。
[0011]优选地,所述电极装置工作时,所述电流依次经所述正电极、一个或多个中间电极、负电极形成电流通路。
[0012]优选地,所述环形构件包括绝缘套,所述绝缘套具有位于中部且用于套接所述导管的连接孔,在该绝缘套上还设置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穿孔,多个穿孔围绕所述连接孔分布,所述多个电极分别对应穿过所述多个穿孔,所述绝缘套在位于穿孔的至少一侧形成有开口朝外的开槽,且所述开槽与所述穿孔之间打通,从而位于所述穿孔内的电极的至少部分表面暴露,所述开槽的内部空间形成所述导通空间。
[0013]优选地,所述绝缘套包括由非导电材料制成的套体;或者,所述绝缘套包括由导电材料或非导电材料制成的套体和设于所述套体表面的绝缘涂层。
[0014]优选地,所述环形构件包括环形套本体和填充体,所述套本体套设在所述导管外,所述填充体填充在所述套本体与所述导管之间,所述套本体、填充体同一部位开设有开口朝外的开槽,使所述电极的至少部分表面暴露在所述开口处,所述开槽的内部空间形成所述导通空间。
[0015]优选地,所述环形构件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当所述环形构件设置多个时,多个所述环形构件沿所述导管轴向分布。
[0016]本技术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
[0017]一种冲击波发生系统,包括电极装置、球囊,所述绝缘套位于所述球囊内。
[0018]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9]本技术通过设置环形构件、电极单元,并在环形构件上开设导通空间,相邻两个电极分别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形成冲击波,冲击波具有方向性,并可以通过调整环形构件上导通空间位置、形状、大小,来控制冲击波产生的位置、方向、大小,达到最好的震波效果;环形构件可限制电极单元移动,保证导通空间位置、方向、形状稳定,且整体安装更稳定,导管使用时放电更稳定更安全;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0020]附图1为实施例三的电极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0021]附图2为实施例三的电极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3为实施例三的电极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4为实施例三的电极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5为实施例一的电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6为实施例二的电极装置的种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7为实施例四的电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8为实施例五的电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9为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10为冲击波发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11为图10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31]以上附图中:
[0032]1、导管,11、凹槽,2、环形构件,21、导通空间,23、穿孔,24、连接孔,25、套本体,26、填充体,3、正电极,4、负电极,5、中间电极,6
‑
能量发生单元,7
‑
球囊,8
‑
手柄,9
‑
标记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装置,包括导管、电极单元,所述电极单元包括多个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装置还包括围绕所述导管周向并设置在所述导管外的环形构件,所述多个电极沿所述导管的周向分布,各所述电极分别穿设于所述环形构件之中或所述环形构件与所述导管之间,并保持部分周向表面暴露;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一个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开设一个或多个导通空间,所述导通空间用于连通一个电极的暴露表面与所述电极装置之外的空间,使得当所述导通空间内填充有导电液体且所述电极装置接电时,相邻两个电极分别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形成冲击波,所述环形构件为绝缘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单元包括用于连接正极的正电极、用于连接负极的负电极,针对一个电流通路,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正电极的暴露表面、负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分别开设一个导通空间,所述正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与所述负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形成冲击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单元包括用于连接正极的正电极、用于连接负极的负电极以及一个中间电极,所述正电极、负电极相邻设置,针对一个电流通路,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正电极的暴露表面、所述负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分别开设一个导通空间,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所述中间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分别开设两个导通空间,所述正电极与所述中间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所述中间电极与所述负电极对应的导通空间之间均形成冲击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单元包括用于连接正极的正电极、用于连接负极的负电极以及多个中间电极,所述正电极、负电极相邻设置,针对一个电流通路,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所述正电极的暴露表面、所述负电极的暴露表面处分别开设一个导通空间,所述环形构件上对应所述中间电极的暴露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杰,卜林鹏,程增兵,林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