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4890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水幕板,所述水幕板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管,所述环形管靠近水幕板的一侧开设有落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通过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多个环形,配合微型水泵对第一供水管和环形水管内部进行供水,从环形管上的落水孔落下的水在水幕板上形成一层水膜,通过喷头在水幕板与第二供水管之间形成水雾层,使得含有粉尘的气体经过水雾层和水膜后粉尘被吸附在水膜和水雾中,加强了降尘的效果,且需要的空间更少,更适合隧道粉尘进行模拟实验时对产生的粉尘进行降尘。降尘。降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降尘
,具体的是一种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针对矿井职业健康中的粉尘防控,通风除尘是有效除尘方式之一。通风量过小,难以达到稀释粉尘降尘目的;通风量过大,会再次扬起落尘,严重影响产尘地点的作业环境。因此,通风量大小、通风形式对通风除尘效果至关重要。需要对压入风量、压入和抽出通风匹配形式、压入口距迎头距离、压入口与抽出口距离、压抽比等参数进行深入分析。
[0003]针对涉及工业通风的隧道粉尘防控,以通风和湿式除尘为主,粉尘有效控制能降低职业病发病几率、提高机械寿命和工程施工进度,需要研究隧洞内流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及粉尘在隧洞内运动轨迹,获得适合所研究公路隧道的风筒布置方式、位置及进出风筒距工作面距离等参数,为提高隧道施工除尘效率提供理论基础。
[0004]现有的技术人员对隧道粉尘进行模拟实验时,往往需要设置粉尘发生器,但是实验中的粉尘发生器产生的粉尘没有很好的收集和处理,会污染空气,且由于实验器械的外形尺寸限制,导致常规的降尘装置难以在实验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通过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多个环形,配合微型水泵对第一供水管和环形水管内部进行供水,从环形管上的落水孔落下的水在水幕板上形成一层水膜,通过喷头在水幕板与第二供水管之间形成水雾层,使得含有粉尘的气体经过水雾层和水膜后粉尘被吸附在水膜和水雾中,加强了降尘的效果,且需要的空间更少,更适合隧道粉尘进行模拟实验时对产生的粉尘进行降尘。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蓄水槽,蓄水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水幕板,水幕板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管,环形管靠近水幕板的一侧开设有落水孔,壳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微型水泵,微型水泵的输出端连通有第一供水管和第二供水管,第一供水管和第二供水管远离微型水泵的一端均贯穿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内部,第一供水管与环形管连通,第二供水管上连通有喷头。
[0008]进一步优选地,环形管均有多组,每个环形管的直径不同。
[0009]进一步优选地,喷头设置有多组,喷头均匀阵列分布在第二供水管。
[0010]进一步优选地,壳体的顶部螺纹连接有顶板,顶板上固定连接有延伸筒,顶板上设有边裙,边裙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架,连接架上固定连接有收水盖,收水盖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翅片,翅片设有多组,且翅片呈放射状阵列分布。
[0011]进一步优选地,顶板内贯穿有漏水管,漏水管位于壳体内。
[0012]进一步优选地,蓄水槽上开设有漏水孔,壳体的底端连通有抽水管,抽水管远离壳
体的一端与微型水泵的输入端连接。
[0013]进一步优选地,壳体上连通有连接管,连接管的内部设置有抽风扇。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多个环形,配合微型水泵对第一供水管和环形水管内部进行供水,从环形管上的落水孔落下的水在水幕板上形成一层水膜,通过喷头在水幕板与第二供水管之间形成水雾层,使得含有粉尘的气体经过水雾层和水膜后粉尘被吸附在水膜和水雾中,加强了降尘的效果,且需要的空间更少,更适合隧道粉尘进行模拟实验时对产生的粉尘进行降尘;
[0016]2、本技术,通过设置收水盖,并在收水盖上安装翅片,使得含有水汽的气体经过收水盖后与翅片接触吸附在翅片上,堆积成水珠后从漏水管中落入蓄水槽中,蓄水槽中的水会流经漏水孔滴落到壳体内部的底端,被微型水泵再次抽出利用,形成水循环,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中环形管与水幕板配合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中环形管与水幕板的正视图;
[0022]图5是本技术中蓄水槽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中环形管的示意图;
[0024]图7是本技术中顶板和收水盖的剖视图。
[0025]图中:
[0026]1、壳体;2、蓄水槽;3、水幕板;4、通气孔;5、环形管;6、微型水泵; 7、第一供水管;8、第二供水管;9、喷头;10、顶板;11、延伸筒;12、边裙; 13、连接架;14、收水盖;15、翅片;16、漏水管;17、漏水孔;18、抽水管; 19、连接管;20、抽风扇;21、落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如图1

7所示,一种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蓄水槽2,蓄水槽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水幕板3,水幕板3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管5,环形管5靠近水幕板3的一侧开设有落水孔21,壳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微型水泵6,微型水泵6的输
出端连通有第一供水管7和第二供水管8,第一供水管7和第二供水管8远离微型水泵6的一端均贯穿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第一供水管7与环形管5连通,第二供水管8上连通有喷头9。
[0030]环形管5设有多组,每个环形管5的直径不同。
[0031]喷头9设置有多组,喷头9均匀阵列分布在第二供水管8。
[0032]壳体1的顶部螺纹连接有顶板10,顶板10上固定连接有延伸筒11,顶板 10上设有边裙12,边裙1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架13,连接架13上固定连接有收水盖14,收水盖1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翅片15,翅片15设有多组,且翅片 15呈放射状阵列分布。
[0033]顶板10内贯穿有漏水管16,漏水管16位于壳体1内。
[0034]蓄水槽2上开设有漏水孔17,壳体1的底端连通有抽水管18,抽水管18 远离壳体1的一端与微型水泵6的输入端连接。
[0035]壳体1上连通有连接管19,连接管19的内部设置有抽风扇20。
[0036]使用本装置,启动微型水泵6,首先会抽出位于壳体1内部的底端残存的水并向第一供水管7和第二供水管8内部供水,第一供水管7内的水流进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蓄水槽(2),所述蓄水槽(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水幕板(3),所述水幕板(3)上开设有通气孔(4),所述水幕板(3)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管(5),所述环形管(5)靠近水幕板(3)的一侧开设有落水孔(21),所述壳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微型水泵(6),所述微型水泵(6)的输出端连通有第一供水管(7)和第二供水管(8),所述第一供水管(7)和第二供水管(8)远离微型水泵(6)的一端均贯穿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所述第一供水管(7)与环形管(5)连通,所述第二供水管(8)上连通有喷头(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管(5)设有多组,每个所述环形管(5)的直径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防尘实验用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9)设置有多组,所述喷头(9)均匀阵列分布在第二供水管(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丙友袁亮张超任波苏明清倪冠华郑春山郑苑楠陈清华唐明云邱进伟胡祖祥周亮林汉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