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结构和取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4152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和取暖器,其中,出风结构包括:风管组件,风管组件具有相连通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出风座,风管组件安装于出风座的顶部,出风座包括:座本体,座本体上设置有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口端相连通,出风口设置于座本体的侧壁;导风面,设置于座本体,导风面自进风口向出风口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出风结构可实现顶部进风侧面出风的气流路径,同时保证了出风结构的风量和送风效率,有利于实现出风结构的小型化设计,以及提升出风结构的美感。以及提升出风结构的美感。以及提升出风结构的美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出风结构和取暖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生活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和取暖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取暖器中出风结构大多为水平设置,二水平设置的出风结构和水品设置发热体相叠加,直接导致取暖器在水平的方向上的体积较大,影响取暖器的整体外观,同时不便于用户收纳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
[0005]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取暖器。
[0006]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包括:风管组件,风管组件具有相连通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出风座,风管组件安装于出风座的顶部,出风座包括:座本体,座本体上设置有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口端相连通,出风口设置于座本体的侧壁;导风面,设置于座本体,导风面自进风口向出风口延伸。
[0007]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出风结构,包括配合使用的风管组件和出风座,风管组件安装于出风座的顶部。其中,风管组件具有相连通的进口端和出口端,气流可从风管组件的进口端流向出口端;出风座包括座本体和导风面,座本体上设置有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风管组件的出口端相连通,自风管组件传来的气流可经过进风口进入到座本体的内部;导风面设置在座本体上,并且从进风口向出风口延伸。这样,从进风口流向座本体内部的气流会吹向导风面,并在导风面的作用下改变流动方向,并流向出风口,最终通过位于座本体侧壁的出风口排出。
[0008]特别地,风管组件设置在座本体的上方,进风口朝向出风口设置,而出风口设置在座本体的侧壁,这样导致了出风口与进风口的开口方向不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角度。因此,本技术在座本体内设置导风面,通过导风面将由座本体顶部的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引导至座本体侧壁的出风口,实现了顶部进风侧面出风的气流路径。
[0009]并且,导风面自进风口向出风口延伸,使得气流在导风面的导流作用下逐渐改变流动方向,避免了气流在出风座内部的流量损失,有效提升出风结构的送风效率。同时导风面设置在座本体的内部,有利于保证出风结构整体结构紧凑,同时有利于实现出风结构的小型化设计。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风结构的高度,使得出风结构整体协调,提升了出风结构的美感。具体地,导风面自进风口向出风口弯曲延伸。
[0010]本技术提出的出风结构,将风管组件安装于出风座的顶部,座本体顶部的进风口与风管组件的出口端相连通,座本体的侧壁设置出风口。在出风结构使用过程中,风管组件将气流引入座本体内部,导风面会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改变方向后的气流朝向位于座本体侧壁的出风口流动,并从位于座本体侧壁的出风口吹出,实现了顶部进风侧面出风
的气流路径,同时保证了出风结构的风量和送风效率。
[0011]根据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出风结构和取暖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风面的至少部分被构造为弧面。
[0013]在该技术方案中,导风面的至少部分被构造为弧面,并且弧面朝向出风口一侧弯曲延伸。这样,当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到座本体内部后,会直接吹向导风面,并在导风面的作用下朝向出风口流动。特别地,弧面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有利于简化导风面的制造工序,另一方面可保证气流沿导风面平滑流动,并且在流动过程中逐步改变气流方向,降低气流在改变流动方向过程中的流量损失,有效提升出风结构的送风效率。
[00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风面衔接于风管组件的内壁;在衔接处,导风面与风管组件的内壁相切。
[0015]在该技术方案中,导风面衔接于风管组件的内壁,并且在两者衔接处,导风面与风管组件的内壁相切或近似相切。这样,保证了风管组件的出口端与座本体的进风口之间连接,特别是保证了风管组件的出口端与座本体的进风口的衔接处平滑过渡,保证了风管组件的出口端与座本体的进风口的口径相匹配,当气流从风管组件进入到座本体内部时不会出现扰流现象,保证了气流平稳地从风管组件进入到座本体的内部。
[00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风面包括:第一导风壁面,衔接于风管组件的内壁;弧形导风壁面,与第一导风壁面相连接,并朝向出风口一侧弯曲;第二导风壁面,与弧形导风壁面相连接,并朝向出风口一侧延伸。
[0017]在该技术方案中,导风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风壁面、弧形导风壁面和第二导风壁面。其中,第一导风壁面与风管组件的内壁衔接设置,并且第一导风壁面与风管组件的内壁在衔接处相切或近似相切;第二导风壁面与弧形导风壁面相连接,并且朝向出风口一侧延伸;第一导风壁面与第二导风壁面的延伸方向不同,而弧形导风壁面连接于第一导风壁面与第二导风壁面,并且朝向出风口一侧弯曲。
[0018]这样,当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到座本体内部后,首先会沿着第一导风壁面继续流动,而后在弧形导风壁面的作用下逐渐改变流动方向,并在改变流动方向沿着第二导风壁面流动,直至最终从出风口排出。
[00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导风壁面低于出风口设置;导风面还包括弧形出风壁面,弧形出风壁面与第二导风壁面相连接,并朝向出风口弯曲延伸。
[002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导风壁面低于出风口设置,并且导风面还包括弧形出风壁面。其中,保证出风口自身具有一定的高度,弧形出风壁面的一端与第二导风壁面相连接,弧形出风壁面的另一端弯曲上翘并朝向出风口延伸。这样,在出风结构使用过程中,改变流动方向后的气流沿着第二导风壁面流到弧形出风壁面,并在弧形出风壁面的作用下朝向出风口流动,而弧形出风壁面的端部本就是弯曲上翘的,这使得经过弧形出风壁面导流后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与第二导风壁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使得气流以一定的角度从出风口排出。
[0021]特别地,气流在经过弧形出风壁面的作用后以倾斜向上的角度排出,使得气流可直接吹向用户所在的位置,保证了出风结构对用户的送风效果。
[00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风结构还包括:出风格栅,设置于座本体的侧壁,出风
口设置于出风格栅上;其中,出风格栅高于座本体的外底壁设置。
[0023]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结构还包括出风格栅。其中,出风格栅设置在座本体的侧壁,并且将出风口设置在出风格栅上。此外,出风格栅高于座本体的外底壁设置,并且保证出风格栅的底壁与座本体的外底壁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样保证了出风口与座本体的外底壁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0024]特别地,当该出风结构应用于取暖器时,出风结构所吹出的为热风。因此,保证出风格栅高于座本体的外底壁设置,并且配合弧形出风壁面的设置,有效保证了热风与出风结构放置位置之间的距离,保证热风不会加热出风结构放置位置、以及处于放置位置的其余部件。特别是当该取暖器为桌面式取暖器时,可避免取暖器吹出的热风与桌面之间的距离,进而保证了热风不会影响放置在桌面上的物品。
[0025]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座还包括:风道,风道设置于座本体,风道的一端设置有进风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管组件,所述风管组件具有相连通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出风座,所述风管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座的顶部,所述出风座包括:座本体,所述座本体上设置有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座本体的侧壁;导风面,设置于所述座本体,所述导风面自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的至少部分被构造为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衔接于所述风管组件的内壁;在衔接处,所述导风面与所述风管组件的内壁相切。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包括:第一导风壁面,衔接于所述风管组件的内壁;弧形导风壁面,与所述第一导风壁面相连接,并朝向所述出风口一侧弯曲;第二导风壁面,与所述弧形导风壁面相连接,并朝向所述出风口一侧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壁面低于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面还包括弧形出风壁面,所述弧形出风壁面与所述第二导风壁面相连接,并朝向所述出风口弯曲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文康曾庆河康瑞祥罗伟锦叶似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