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导管和灌洗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3648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引流导管和灌洗引流装置,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远端软管、近端连接管和管接头;远端软管、近端连接管和管接头上分别设有过液通道和至少一个转向丝通道;远端软管的近端通过管接头与近端连接管的远端连接,且远端软管的过液通道的近端与管接头的过液通道的远端对接,近端连接管的过液通道的远端与管接头的过液通道的近端对接;远端软管的转向丝通道的近端与管接头的转向丝通道的远端一一对接;近端连接管的转向丝通道的远端与管接头的转向丝通道的近端一一对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至少缓解了现有灌洗引流技术中,医生无法调整硅胶管吸引口的位置导致的血肿液清除不彻底的问题,进而降低了二次手术风险。进而降低了二次手术风险。进而降低了二次手术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引流导管和灌洗引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引流导管和灌洗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临床上,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伤后三周以上颅内出血发生在硬脑膜下腔者,血肿增大后会产生占位效应,导致脑室和脑干受压,产生呕吐、意识障碍、头痛,颅内压增高为主,应及时进行CT确诊和果断手术干预。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颅骨钻孔闭式引流,医生通过在患者相应颅骨位置开孔,将硅胶引流管插入颅内硬膜下,对血肿液进行反复灌洗和引流,直至抽吸液清澈,以清除血肿液。
[0003]现有的灌洗引流技术主要采用硅胶管灌洗引流,但是,医生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无法调整硅胶管吸引口的位置;此外,现有灌洗引流技术中,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也无法实时监测硬膜下血肿液灌洗抽吸情况,医生只能凭手术经验去判断血肿液是否清除干净,这些都容易导致血肿液清除不彻底,增加二次手术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导管和灌洗引流装置,以至少缓解现有灌洗引流技术中,医生无法调整硅胶管吸引口的位置导致的血肿液清除不彻底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流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远端软管(1)、近端连接管(2)和管接头(3);所述远端软管(1)、所述近端连接管(2)和所述管接头(3)上分别设有过液通道(100)和至少一个转向丝通道(200);所述远端软管(1)的近端通过所述管接头(3)与所述近端连接管(2)的远端连接,且所述远端软管(1)的过液通道(100)的近端与所述管接头(3)的过液通道(100)的远端对接,所述近端连接管(2)的过液通道(100)的远端与所述管接头(3)的过液通道(100)的近端对接;所述远端软管(1)的转向丝通道(200)的近端与所述管接头(3)的转向丝通道(200)的远端一一对接;所述近端连接管(2)的转向丝通道(200)的远端与所述管接头(3)的转向丝通道(200)的近端一一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软管(1)包括至少两个管腔,至少一个所述管腔作为过液通道(100),至少一个所述管腔作为转向丝通道(20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连接管(2)包括主体外管(21)和近端液路管(22);所述近端液路管(22)的内部设有过液通道(100);所述主体外管(21)套装于所述近端液路管(22)的外部,且所述主体外管(21)的内管壁与所述近端液路管(22)的外管壁之间设有转向丝通道(200);所述远端软管(1)的近端与所述管接头(3)的远端连接,所述近端液路管(22)的远端和所述主体外管(21)的远端均与所述管接头(3)的近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管(21)的内管壁与所述近端液路管(22)的外管壁之间设有转向丝保护管(4),所述转向丝保护管(4)的管腔构成转向丝通道(20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3)上设有保护管插槽(322),所述保护管插槽(322)与所述管接头(3)上的转向丝通道(200)连通,所述转向丝保护管(4)的远端插入且固定于所述保护管插槽(322)的内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3)的远端插接于所述远端软管(1)的近端内部,所述管接头(3)的近端套接于所述近端连接管(2)的远端外部;或者,所述管接头(3)的远端套接于所述远端软管(1)的近端外部,所述管接头(3)的近端插接于所述近端连接管(2)的远端内部;或者,所述管接头(3)的远端套接于所述远端软管(1)的近端外部,所述管接头(3)的近端套接于所述近端连接管(2)的远端外部;或者,所述管接头(3)的远端插接于所述远端软管(1)的近端内部,所述管接头(3)的近端插接于所述近端连接管(2)的远端内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3)包括依次连接的远端管状延伸部(31)、中部管状本体(32)和近端管状延伸部(33);所述远端管状延伸部(31)的管腔、所述中部管状本体(32)的管腔和所述近端管状延伸部(33)的管腔依次连通构成过液通道(100);所述远端管状延伸部(31)的外径和所述近端管状延伸部(33)的外径均小于所述中部管状本体(32)的外径;所述远端管状延伸部(31)插入于所述远端软管(1)的过液通道(100)
内部,且所述远端管状延伸部(31)的外周面与所述远端软管(1)的过液通道(100)的通道壁之间密封连接;所述近端管状延伸部(33)插入于所述近端连接管(2)的过液通道(100)内部,且所述近端管状延伸部(33)的外周面与所述近端连接管(2)的过液通道(100)的通道壁之间密封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管状本体(32)的管壁内设有沿所述中部管状本体(32)的近端向所述中部管状本体(32)的远端延伸的转向丝穿孔(321),或者,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友勇李晓春徐潮伟李松栓吕著海金鸿雁
申请(专利权)人: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