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使用者需求,通过对场地及环境模拟分析,搭建初步模型;方案设计:在初步模型上搭建风速分析模型和采光分析模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及综合因素进行方案比选,预估结构选型;完善方案成果:完善方案模型并建立建筑中心文件数据库,将设备用房和管道线路覆盖到初步模型上并形成总体模型;施工图设计:将总体模型设计方案导入3Dmax内,进行碰撞检测和三维管线综合,对碰撞的管道进行调节优化,导出优化后的二维施工图;投影成像:运用BIM模型渲染技术将优化模型设计方案呈现出来,输出设计方案的各类数字化效果图,运用3D投影立体化呈现出来。运用3D投影立体化呈现出来。运用3D投影立体化呈现出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
,涉及一种人工智能设计,特别是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建筑行业设计流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这三大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在接洽任务和现场调研后,根据设计任务书构想出满足设计要求的方案及各类图纸、说明、主要设备选型、技术经济指标、总结总体方案说明和优缺点;然后推荐方案,最后汇报设计方案并进行优化设计。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专业与其他专业互相提供资料,各个专业提出相关要求后协调各工种间的关系,最后再编制技术说明及工程概算。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个专业间要先相互协调沟通,再绘制满足施工要求的图纸,最后确定全部工程的预算及造型。
[0003]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整个项目的运营流程复杂,解决手段单一,工作效率低下。一是在项目设计方面各个专业部门间的沟通比较繁琐,不能实现同步协调,常出现因为项目周期长而导致人员变动频繁,设计图纸错误的现象,从而使整个项目推进缓慢。二是在项目接洽时,如果委托方与设计方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出现异议,就需要对不同的专业模块进行优化调整,最后再交由委托方审查。三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按照传统设计的图纸施工无法实施现场变动,要重新与设计方讨论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施工,这对施工方而言,项目施工难度较大,效率较低,导致项目进程缓慢,严重损耗了资金。
[0004]传统项目设计流程通常都是按照“建筑
‑
结构
‑
水电”的顺序进行设计,由于不同专业所以在不同环节的交流对接时会出现沟通不足、信息阻塞等问题,使得不同设计个体的版本之间存在冲突和差异,例如土建内部的冲突,水电暖各专业间的冲突以及建筑结构和各类设备之间的冲突,这种情况下,就会给项目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风险。总之在传统建筑设计的工作流程中,各专业间工作空间相对独立,使得专业间沟通不灵活、信息交流频率靠制度、信息交流质量靠人员素养,这样导致了专业间配合、协调不好。
[0005]CAD技术的出现让设计师从传统的手绘图板转变为使用计算机软件制图,它是建筑行业经历的第一次信息化革命。CAD设计时,设计师要分别绘制出建筑的各个视图,在对视图进行细节调整时,要逐个的修改平面、立面、剖面等各个图纸才能达到改动的目的。在整个项目设计完成前,CAD设计人员需要先完成结构计算、热工计算、节能计算、工程量统计等流程的计算模型,才能对每个单项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不仅包括设计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还包括了建筑工程管理行为模型,并有效将这两种模型整合在同一系统下进行优化管理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S1、概念设计: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并结合建筑使用者对现代生活节能、环保和舒适的需求,通过对场地及环境模拟分析,设计人进行概念设计,确定方案体量和功能分区,搭建初步模型;S2、方案设计:在S1基础上进行方案创作,在初步模型上搭建风速分析模型和采光分析模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及综合因素进行方案比选,预估结构选型,确定最优方案;S3、完善方案成果:完善方案模型并建立建筑中心文件数据库,形成方案阶段成果,经方案比选及初步摆位,初步确定设备用房、管道线路的位置及面积,将设备用房和管道线路覆盖到初步模型上并形成总体模型设计方案;S4、施工图设计:将总体模型设计方案导入3Dmax内,经过与现场区域模型相适配的比例缩放后,运用3D投影成像技术,进行碰撞检测和三维管线综合,对碰撞的管道进行调节优化,导出优化后的二维施工图,并对施工图进行审核;S5、投影成像:运用BIM模型渲染技术将优化模型设计方案呈现出来,输出设计方案的各类数字化效果图,运用3D投影成像技术,将总体方案模型三维化、立体化呈现出来。
[0008]在上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中,步骤S1中在基于本区域的传统生活模式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的条件,在设计方向中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
[0009]在上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中,步骤S2中,风速分析模型通过风速测量仪测出的风向数据和风力数据并导入3Dmax,构建风速矢量分析图和风速场分析云图,并立体呈现,在初步模型中加入多组朝向、多组高度和多组造型的建筑物,得出不同建筑物受风力的表面压力分析图,并解剖风压云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立体空间不同区域的风压,再将不同颜色依附于不同初步模型上并搭建风速模型。
[0010]在上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中,步骤S2中,采光分析模型通过拍摄设备测量的日照轨迹图片和数据并导入3Dmax,先制出光谱图,然后将光谱区域覆盖到风速模型上,再将光照和风速模型三维仿真化,测出不同建筑物的受光高度和日照时间,并标注,再计算出不同建筑朝向和设计的采光系数,确定最优方案。
[0011]在上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中,步骤S2中采用3D扫描、拍照、贴图、全景中的至少一种技术手段采集图文数据。
[0012]在上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中,步骤S2中,将图文信息导入计算机,并通过3Dmax建立现场区域模型时,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增加模型中区域用地内外环境的协调性。
[0013]在上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中,步骤S2中,将风速矢量图和风速场分析云图立体投影于不同初步模型上,并根据当地季节气候条件改变风向和风速,分析出风与建筑的对流层图,并将对流层图融合入风速场分析云图。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与传统的二维计算机制图模式相比,BIM提供了更加直观且具有共同标靶的设计方式,创建和共享了可计算的、高一致性、强合作性的建筑项目信息,提供了高质量的设计图纸和虚拟模型及运营管理档案。
[0015]2、BIM是以计算机系统所支持的特定文件格式来完成建模,再将BIM中的相关数据导入相应的施工软件中。运用Revit软件,根据二维设计图来创建项目的建筑模型、结构模型、设备模型,然后对设计成果进行三维立体动态展示,让设计方和施工方等各个参与方能够直观的理解方案设计和观察设计成果,并检验设计的经济性和技术的可行性,在施工前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实现了对建设项目的信息协调和成本控制。
[0016]3、运用了BIM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多种冲突情况发生,因为BIM系统软件的自动检测功能可以找出并提示冲突点。BIM可以将参与设计的各个专业图纸集成到同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中,为各个专业之间进行协同设计提供良好的平台。
[0017]4、设计人员可以通过BIM技术把设计成果直观且生动的为业主做展现,配合一定的效果渲染,让设计成果有迹可循、有据可依,使业主能够更加理性的判断出该设计是否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可以及时的反馈给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概念设计: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并结合建筑使用者对现代生活节能、环保和舒适的需求,通过对场地及环境模拟分析,设计人进行概念设计,确定方案体量和功能分区,搭建初步模型;S2、方案设计:在S1基础上进行方案创作,在初步模型上搭建风速分析模型和采光分析模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及综合因素进行方案比选,预估结构选型,确定最优方案;S3、完善方案成果:完善方案模型并建立建筑中心文件数据库,形成方案阶段成果,经方案比选及初步摆位,初步确定设备用房、管道线路的位置及面积,将设备用房和管道线路覆盖到初步模型上并形成总体模型设计方案;S4、施工图设计:将总体模型设计方案导入3Dmax内,经过与现场区域模型相适配的比例缩放后,运用3D投影成像技术,进行碰撞检测和三维管线综合,对碰撞的管道进行调节优化,导出优化后的二维施工图,并对施工图进行审核;S5、投影成像:运用BIM模型渲染技术将优化模型设计方案呈现出来,输出设计方案的各类数字化效果图,运用3D投影成像技术,将总体方案模型三维化、立体化呈现出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在基于本区域的传统生活模式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的条件,在设计方向中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玉生,马仁怀,朱明龙,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新汉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