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2986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其中,光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静脉壶中血液的状态,包括:壳体,用于套设在静脉壶外侧;光检测组件,设于壳体上,光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一感光模块,在检测时,第一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穿过静脉壶后由第一感光模块接收,第一感光模块根据接收到的透射光线输出透射检测信号;处理模块,与光检测组件电连接,用于根据透射检测信号判断静脉壶中血液的状态。该检测装置能够准确分析出静脉壶内的血液状态,及时准确地识别出静脉壶中的早期凝血反应,降低护士巡查压力,减少严重凝血的发生。减少严重凝血的发生。减少严重凝血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临床医学检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凝血反应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抗凝剂用量不足、无肝素透析、血流量不足的患者,该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透析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透析管路静脉壶内的血液是否发生凝血。
[0003]如专利号为CN201621409728.0的一篇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用静脉壶凝血监测装置,使用时,医护人员打开第一开关,开启LED灯,在LED灯均匀分布于玻璃四周的作用下,使得LED灯处于无影灯的状态,医护人员可通过玻璃观察静脉壶内凝血的状态。虽然该方案采用可见光照射凝血以使得医护人员可通过肉眼观察凝血情况,然而在实际使用时,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水平。且虽然有些情况(例如病人血液透明度较高,凝血后会有絮状物或者血块的形成)肉眼可以观察出,但是有些病人做静脉透析时本身的血液透光率非常低、血液发黑,这种情况下肉眼很难分辨是否凝血,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仍存在很大的辨认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主要依靠医护人员肉眼观察判断透析静脉壶内是否存在凝血反应,无法有效准确的实现对于凝血反应的灵敏监测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检测装置,能够有效识别静脉壶中是否发生凝血反应,可实现对静脉壶中早期凝血反应的灵敏检测。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光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静脉壶中血液的状态,包括:
[0006]壳体,能够套设安装在静脉壶的外侧;
[0007]光检测组件,设于壳体上,光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一感光模块,在检测时,第一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穿过静脉壶后由第一感光模块接收,第一感光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透射光线输出透射检测信号;
[0008]处理模块,与光检测组件电连接,用于根据透射检测信号判断静脉壶中血液的状态。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光线在静脉壶血液中的投射现象,根据透射前后光线的变化情况,能够准确分析出静脉壶内的血液状态,及时准确地识别出静脉壶中的早期凝血反应,使得医护人员可以在凝血初期及时发现相关问题,降低护士巡查压力,同时大大减少严重凝血造成的医患损失。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波长为760nm。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光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二发光模块和第二感光模
块,第二感光模块与处理模块连接,第二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经静脉壶内血液反射后由第二感光模块接收,第二感光模块根据接收到的反射光线输出反射检测信号,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反射检测信号,并根据反射检测信号判断静脉壶中血液的状态。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光学检测装置还包括与壳体相连接的中空固定架,中空固定架内设有隔板,隔板将中空固定架内部分隔为两个空腔,第二发光模块和第二感光模块分别设置于两个空腔内。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发光模块包括第一反射聚光件和第二光源;第二感光模块包括第二反射聚光件和第二光学接收单元;
[0014]其中,第一反射聚光件用于将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转化为平行光后输出,第二反射聚光件用于将接收到的平行光汇聚后输出至第二光学接收单元。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光源为波长为500nm的发光二极管。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光学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预警模块,设置于壳体上,与处理模块连接,当处理模块根据反射检测信号判断为血液状态存在凝血时,处理模块控制第一预警模块发出警报。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发光模块包括第一中空外壳、第一透射聚光件和第一光源,第一中空外壳与壳体连接,第一透射聚光件和第一光源设置于第一中空外壳内;
[0018]第一感光模块包括第二中空外壳、第二透射聚光件和第一光学接收单元,第二中空外壳与壳体连接,第二透射聚光件和第一光学接收单元设置于第二中空外壳内;
[0019]其中,第一透射聚光件用于将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转化为平行光后输出,第二透射聚光件用于将接收到的平行光汇聚后输出至第一光学接收单元。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壳体可套设于静脉壶外侧,壳体不透光且壳体上开设有观察窗口。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光学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预警模块,与处理模块电连接,当处理模块根据透射检测信号判断血液状态为存在凝血时,控制第二预警模块发出警报。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壳体的形状与静脉壶的形状相匹配;光检测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各光检测组件沿壳体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于壳体上。
[0023]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上述光学检测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将壳体套设于静脉壶的外侧;
[0025]第一发光模块向静脉壶内发射光线;
[0026]光线经静脉壶透射后被第一感光模块接收;
[0027]第一感光模块根据接收到的光线输出透射检测信号;
[0028]处理模块根据透射检测信号判断静脉壶内的血液状态。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光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二发光模块和第二感光模块;该工作方法还包括:
[0030]当处理模块根据透射检测信号判断静脉壶内的血液状态时,若血液状态为存在凝血,则,
[0031]第二发光模块向静脉壶内发射光线;
[0032]第二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经静脉壶内血液反射后被第二感光模块接收;
[0033]第二感光模块根据接收到的反射光线输出反射检测信号;
[0034]处理模块根据反射检测信号判断静脉壶内的血液状态;
[0035]若根据反射检测信号判断的血液状态为存在凝血,则发出凝血警报。
附图说明
[0036]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7]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将光学检测装置安装于静脉壶上时的剖视图;
[0038]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检测装置的结构框图;
[0039]图4示出图2的俯视图;
[0040]图5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41]图6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反射光学检测组的俯视图;
[0042]图7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反射光学检测组的侧视图;
[0043]图8示出图7中的B

B向剖视图;
[0044]图9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透射光学检测组的俯视图;
[0045]图10示出图9的A

A向剖视图;
[0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检测静脉壶中血液的状态,包括:壳体,用于套设于所述静脉壶的外侧;光检测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光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一感光模块,在检测时,所述第一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穿过所述静脉壶后由所述第一感光模块接收,所述第一感光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透射光线输出透射检测信号;处理模块,与所述光检测组件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透射检测信号判断所述静脉壶中血液的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的波长为760n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二发光模块和第二感光模块,所述第二感光模块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经所述静脉壶内血液反射后由所述第二感光模块接收,所述第二感光模块根据接收到的反射光线输出反射检测信号,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反射检测信号,并根据所述反射检测信号判断所述静脉壶中血液的状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壳体相连接的中空固定架,所述中空固定架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中空固定架内部分隔为两个空腔,所述第二发光模块和所述第二感光模块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空腔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模块包括第一反射聚光件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二感光模块包括第二反射聚光件和第二光学接收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反射聚光件用于将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转化为平行光后输出,所述第二反射聚光件用于将接收到的平行光汇聚后输出至所述第二光学接收单元。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为波长为500nm的发光二极管。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预警模块,设置于壳体上,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当所述处理模块根据所述反射检测信号判断为血液状态不存在凝血时,所述处理模块控制所述第一预警模块发出警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包括第一中空外壳、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楠梅越方禹李川涛杨博杨积顺于敏胡伟锋范灵灵邵青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