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藠果栽培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12856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藠果栽培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藠果栽培新方法,通过在水稻收获后,进行除草、晒田及整田,其中整田是在晒干的田里先撒施草木灰或粉碎的秸秆末,和硫酸钾复合肥,然后深耕+旋耕,整平厢面,并开好排水沟;播种前,采用地布遮阳网铺设在厢面上、但地布遮阳网在每个播种沟的位置留有孔;播种时,控制好种子单重、播种沟深度、覆土厚薄这三者的一致性;播种后,要定期施肥:一月底亩施30斤尿素作腊肥,二月底亩施50斤高氮高钾复合肥,四月上旬清明前后亩施高氮高钾复合肥50斤;采收前,将藠果的地上部分进行打结,并撤掉地布遮阳网,从而提高了藠果的质量和产量。从而提高了藠果的质量和产量。从而提高了藠果的质量和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藠果栽培新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津市藠果栽培新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津市藠果,是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年间就开始种植。津市藠果结构紧凑、皮层多、长卵形、单个重6

10克,具有洁白晶莹、新香嫩脆等特性,同时富含粗蛋白、脂肪、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粗纤维、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
[0003]藠果的种植是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采收后直接作为种子栽种,并选用半卧式方法种植,宜选择排水性好的红土、水稻土或潮土。目前藠果的栽培技术相对是成熟的,但是其产量不是很稳定,尤其是旱地连作时间长,容易使土壤带菌,病虫害相对较多,而水旱连作方式能够有效减轻病虫害。但是,对于藠果而言,水旱连作,如藠果与水稻进行轮作,存在主要因水稻土肥沃(粘性)而不利于藠果的膨大,藠果产量也有待提高(3200

3800斤),而且在采收时,藠果是连同叶片一起被拔出的,藠果与水稻土粘在一起,不容易分离,增加了采收的劳动强度及人力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藠果栽培新方法,其特征在于,与一季水稻进行水旱轮作,在水稻收获后,进行除草、晒田及整田,其中整田是在晒干的田里先撒施草木灰或粉碎的秸秆末,和硫酸钾复合肥,然后深耕+旋耕,整平厢面,并开好排水沟;播种前,采用地布遮阳网铺设在厢面上、但地布遮阳网在每个播种沟的位置留有孔;播种时,控制好种子单重、播种沟深度、覆土厚薄这三者的一致性; 播种后,要定期施肥:一月底亩施30斤尿素作腊肥,二月底亩施50斤高氮高钾复合肥,四月上旬清明前后亩施高氮高钾复合肥50斤;采收前,将藠果的地上部分进行打结,并撤掉地布遮阳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藠果栽培新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主要步骤来实现:(1)选地整地:选择土质肥沃、保水保肥强、排灌方便、地势平缓的田块种植;在收完稻谷后,清理掉稻草与杂草,并晒干田;再均匀撒施草木灰或秸秆末+硫酸钾复合肥,其中草木灰或秸秆末的加入量为10

30公斤/亩,硫酸钾复合肥加入量为50

80斤/亩;然后进行深耕、旋田,深耕的深度为30

60cm,旋田时要做到土壤细碎、厢面平整、草木灰或秸秆灰与土壤混匀;然后开好围沟、中沟和腰沟;(2)种子精选分级:精选无病、无虫、无霉烂种子,且按大、中、小分级播种,种子单果重以7~10g的果种为宜,亩用干种子300~400斤;(3)浸种杀虫:按常规方法进行浸种杀虫;捞起后晾干,待播;(4)播种:一般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为播种期,其中九月中下旬播种最佳,播种行距为25cm、株距为8

10cm,播种时保证:播种沟深浅一致、播种沟深度为10cm,覆土厚薄一致、覆土厚度为3

4cm,种子大小要一致,种子必需平卧放置;(5)田间管理:播种后要确保土壤湿润以利藠果生根发芽、早出苗;一月底亩施30斤尿素作腊肥,二月底亩施50斤高氮高钾复合肥,四月上旬清明前后亩施高氮高钾复合肥50斤;(6)及时采收:采收前,将藠果的地上部分进行打结,并撤掉地布遮阳网;商品果以6月中下旬到夏至采收为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藠果栽培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草木灰或秸秆末中秸秆末的长度控制为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凡嘉李玉军王永波马杰汪云先钟薇薇杨平廖传丽
申请(专利权)人:津市市农业农村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