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用装置及壳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9980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36
用户能接触的用户用装置具备:热源,能发热;壳主体部,覆盖热源;及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安装于壳主体部。安装于壳主体部。安装于壳主体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户用装置及壳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户用装置及安装于用户用装置的壳。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存在智能手机等在被用户接触的状态下使用的用户用装置。这种用户用装置有时会在内部具备发热的半导体芯片等热源。因此,用户用装置采取了即使用户接触也感觉不到热的措施。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安装于具备热源的智能手机的壳。该壳上设置有使智能手机中产生的热传递至不被用户把持的部分的导热体。
[0003]以往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2015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7]在这种用户用装置中,近年来,半导体芯片等热源处的发热量因运算量的增加等而趋于增加。因此,在本
中,期待能够抑制由热源产生的热的急剧的释放的结构。
[0008]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09]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为用户能接触的用户用装置,其具备:热源,能发热;壳主体部,覆盖热源;及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安装于壳主体部。
[0010]该用户用装置能够在由热源产生的热经由壳主体部释放到用户用装置的外部之前将该热暂时储存到含聚合物的储热体中。然后,将储存到含聚合物的储热体中的热逐渐释放到用户用装置的外部。如此,在用户用装置中,含聚合物的储热体能够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并且能够降低伴随热源的发热的温度上升的速度。因此,用户用装置能够抑制由热源产生的热的急剧的释放。
[0011]在用户用装置中,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可以安装于壳主体部的热源侧的面。在该情况下,用户用装置能够在用户不容易接触的壳主体部的内侧储热。
[0012]用户用装置可以为用户携带的移动终端。在该情况下,能够在用户携带的移动终端中抑制由热源产生的热的急剧的释放。
[0013]用户用装置也可以为穿戴于用户的身体上的穿戴式终端。在该情况下,能够在用户所穿戴的穿戴式终端中抑制由热源产生的热的急剧的释放。
[0014]在用户用装置中,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可以安装于壳主体部中与用户的身体相对的部分、且壳主体部的热源侧的面。在该情况下,作为用户用装置的穿戴式终端能够有效地抑制由热源产生的热经由壳主体部急剧地释放到用户的身体上。
[0015]用户用装置还具备与热源连接的导热体,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可以与导热体抵接。在该情况下,例如,即使热源和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彼此相隔,用户用装置也能够经由导热体将由热源产生的热传递至含聚合物的储热体。由此,用户用装置能够对含聚合物的储热体
有效地进行储热。
[001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为安装于具备能发热的热源的、且用户能接触的用户用装置的壳,其具备:壳主体部,覆盖用户用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及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安装于壳主体部。
[0017]该壳能够在由用户用装置的热源产生的热释放到壳的外部之前将该热暂时储存到含聚合物的储热体中。然后,将储存到含聚合物的储热体中的热逐渐释放到壳的外部。如此,在壳中,含聚合物的储热体能够起到辅助用户用装置的热源的散热的作用,并且能够降低伴随发热的温度上升的速度。因此,壳能够抑制由用户用装置的热源产生的热的急剧的释放。
[0018]专利技术效果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种方式,能够抑制由热源产生的热的急剧的释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0021]图2是沿着图1的II

II线切割的剖视图。
[0022]图3是沿着图2的III

III线切割的剖视图。
[0023]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周围的放大剖视图。
[0024]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周围的放大剖视图。
[0025]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0026]图7是沿着图6的VII

VII线切割的剖视图。
[0027]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0028]图9是沿着图8的IX

IX线切割的剖视图。
[0029]图1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0030]图11是图10的壳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32](第1实施方式)
[0033]如图1~图3所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用装置1为用户携带的移动终端。用户用装置1在携带时或使用时能被用户接触。用户用装置1例如可以为智能手机、手机、移动路由器等通信终端。用户用装置1例如也可以为用户为了随时记录用户的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的测定结果而携带的医疗设备。用户用装置1只要是用户携带的装置,则装置的种类并无限定。
[0034]用户用装置1具备壳主体部10、热源20及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壳主体部10为在内部具有容纳空间的箱状部件。壳主体部10在内部容纳热源20及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即,壳主体部10覆盖热源20及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的周围。壳主体部10的材质并无特别限定。
[0035]热源20能发热。热源20例如可以为半导体芯片、显示器、发光部、电动马达、电动泵等。热源20只要能发热,则并无特别限定。
[0036]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源20与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直接抵接。由此,由热源20产生的热直接传递至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另外,热源20并不限定于与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直接抵接。热源20也可以处于与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分隔的状态。在该情况下,由热源20产生的热可以通过辐射热传递至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
[0037]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能够暂时储存由热源20产生的热。然后,将储存到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的热逐渐释放到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的外部。
[0038]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安装于壳主体部10。在本实施方式中,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安装于壳主体部10的内侧面(壳主体部10的热源20侧的面)。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可以通过螺钉等接合部件安装(固定)于壳主体部10,也可以通过胶黏剂(adhesive)或压敏胶黏剂带(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 e tape)等安装(贴附)于壳主体部10。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可以在与壳主体部10直接抵接的状态下安装于壳主体部10。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也可以在其他部件(例如,热管等导热体、压敏胶黏剂带等)夹在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与壳主体部10之间的状态下安装于壳主体部10。
[0039]例如,在壳主体部10中安装有用于固定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的固定部件等的情况下,含聚合物的储热体30可以通过固定部件等在与壳主体部10分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户用装置,其为用户能接触的用户用装置,具备:热源,能发热;壳主体部,覆盖所述热源;及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安装于所述壳主体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用装置,其中,所述含聚合物的储热体安装于所述壳主体部的所述热源侧的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户用装置,其中,所述用户用装置为所述用户携带的移动终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用装置,其中,所述用户用装置为穿戴于所述用户的身体上的穿戴式终端。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本刚古川直树佐野温子横田弘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材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