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9291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主体和固定机构,固定机构设置于主体的顶层;主体包括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部和第三部实体平板结构,第二部为充气结构。固定装置的第二部设计为充气结构,使用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调节固定装置主体的高度,以保证换能器所处位置满足临床中心静脉压的测定需求,并保证血压测量的准确度。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设置于主体的顶层和底层,将其设置为实体平板结构,可以保证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在主体顶端设置固定换能器管路的固定机构。解决了临床在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时,换能器固定不规范、不稳定的问题。稳定的问题。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医疗
,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心静脉压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受心功能、循环血容量及血管张力三个因素影响。严重创伤、各类休克及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等危重病人,各类大、中手术,尤其是心血管、颅脑和腹部的大手术,需长期输液或接受完全肠外营养的病人,需接受大量、快速输血补液的病人等都需要测量中心静脉压。目前,一般采用带换能器的压力传感器来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在使用时,换能器应与右心房水平,临床常定于平卧位腋中线第四肋水平处,
[0003]现有技术中,临床常规的固定换能器都是通过个人习惯,采用自制的固定装置对换能器进行固定,因为没有明确规范标准,常常会因装置的大小形态及固定方法影响中心静脉压及血压监测的准确性。
[0004]因此,开发设计一种换能器固定装置,以便于能够稳定、规范地对换能器管路进行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以解决在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过程中,换能器管路的固定不规范、不稳定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包括主体和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于所述主体的顶层;
[0008]所述主体包括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所述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0009]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三部为实体平板结构,所述第二部为充气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部包括多个纵向充气单元,多个纵向所述充气单元逐一连接,所述充气单元包括充气阀和充气腔室,所述充气阀设置于所述充气腔室的侧壁上。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高度测量尺,所述高度测量尺包括尺体、发条弹簧(图中未示出)、制动机构和壳体,所述尺体内侧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尺体从所述壳体穿出沿所述第三部底层经所述第二部侧壁延伸,所述尺体外侧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部的顶层侧缘,从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底层,所述发条弹簧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制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尺体限位带,所述尺体限位带设置于所述第三部侧面的底端,所述尺体穿过所述尺体限位带。
[001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底座、管路通道和固定带,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部的顶层,所述管路通道贯穿所述底座的前后侧面,换能器在所述第一部顶层延伸的管路穿过所述管路通道,所述固定带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固定带与所述管路通道交叉设置。
[0014]进一步地,包括卡环和按扣接收端,所述卡环和所述按扣接收端设置于所述底座顶层,所述卡环和所述按扣接收端沿所述管路通道两侧缘的相对方向设置;
[0015]包括卡勾和按扣按入端,所述卡勾和所述按扣按入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带的两个端部,所述卡勾与所述卡环连接,所述按扣按入端与所述按扣接收端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嵌于所述第三部底层,还包括凹槽,所述尺体在所述凹槽内延伸。
[0017]进一步地,所述尺体采用布材质。
[0018]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为长矩形结构。
[0019]进一步地,还包括粘贴层,所述粘贴层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底层。
[0020]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0021]一、第一部和第三部分别设置于主体的顶层和底层,将其设置为实体平板结构,可以保证固定装置的稳定性。
[0022]二、固定装置的第二部设计为充气结构,使用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节固定装置主体的高度,以保证换能器管路所处位置满足临床中心静脉压的测定需求,并保证血压测量值的准确度。
[0023]三、在主体顶端设置固定换能器管路的固定机构,保证换能器在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的过程中处于固定的状态,从而保证血压测量的准确度。
[0024]四、设置高度测量尺,能够保证换能器设定位置精确,从而保证中心静脉压的测量精准。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26]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的前示图;
[00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00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的侧视图;
[003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的仰视图;
[003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度测量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0034]图中:1主体;11第一部;12第二部;121充气单元;1211充气阀;1212充气腔室;13第三部;131凹槽;2固定机构;21底座;211卡环;212按扣接收端;22管路通道;23固定带;231卡勾;232按扣按入端;3高度测量尺;31尺体;32制动机构;33壳体;34尺体限位带;4粘贴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如图1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包括主体1和固定机构2,所述固定机构2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顶层;
[0037]所述主体1包括第一部11、第二部12和第三部13,所述第一部11、第二部12和第三部13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0038]所述第一部11和所述第三部13为实体平板结构,所述第二部12为充气结构。所述第一部11和所述第三部13分别设置于所述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和固定机构(2),所述固定机构(2)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顶层;所述主体(1)包括第一部(11)、第二部(12)和第三部(13),所述第一部(11)、第二部(12)和第三部(13)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一部(11)和所述第三部(13)为实体平板结构,所述第二部(12)为充气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12)包括多个纵向充气单元(121),多个纵向所述充气单元(121)逐一连接,所述充气单元(121)包括充气阀(1211)和充气腔室(1212),所述充气阀(1211)设置于所述充气腔室(1212)的侧壁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度测量尺(3),所述高度测量尺(3)包括尺体(31)、发条弹簧、制动机构(32)和壳体(33),所述尺体(31)内侧端设置于所述壳体(33)内,所述尺体(31)从所述壳体(33)穿出沿所述第三部(13)底层经所述第二部(12)侧壁延伸,所述尺体(31)外侧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部(11)的顶层侧缘,从所述壳体(33)设置于所述第三部(13)底层,所述发条弹簧设置于所述壳体(33)内部,所述制动机构(32)设置于所述壳体(33)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换能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尺体限位带(34),所述尺体限位带(34)设置于所述第三部(13)侧面的底端,所述尺体(31)穿过所述尺体限位带(34)。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可充气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可心段明贺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儿科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