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09015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包括基坑、高压冲洗组件、平移机构,基坑内设有集水箱,集水箱内设有高压冲洗组件,集水箱的顶端口内设有过滤板,过滤板的顶面中部设有平移板,平移板通过平移机构与基坑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各机构组件的配合使用,解决了雨水初步过滤效果不佳及易堵塞的现象发生,且整体结构设计紧凑,方便了对雨水进行快速过滤,提高了其过滤的效果,避免了过滤装置产生堵塞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雨水的收集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雨水的收集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雨水的收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雨水再利用
,尤其涉及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致使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洪峰提前,洪量增大,对城市排水防涝和河道行洪构成巨大的压力,也威胁着城市的安全。同时水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在下雨时路面上的积水通常由设置在路面下方的排水管道将水排出流入河中,但是当干旱急需用水时水资源又相较稀少,雨水便被浪费。
[0003]市政道路传统的雨水收集方式为:雨水口

管道

河道(湖泊)。随着工程建设事业发展,传统的雨水收集方式有许多弊端浮现,存在以下缺点:1、雨水在初步收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过滤后汇集,但在初步过滤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及杂质,不方便对其进行及时清理;2、在初步过滤中,传统的过滤装置预埋在道路下方,随着长时间使用,过滤装置易发生堵塞的现象,不方便对其堵塞部位进行疏通,造成过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包括基坑、高压冲洗组件、平移机构,所述基坑内设有集水箱,所述集水箱内设有高压冲洗组件,所述集水箱的顶端口内设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顶面中部设有平移板,所述平移板通过平移机构与基坑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基坑的顶面中部开设有矩形通孔,所述矩形通孔的内部设有透水板,所述透水板的顶面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
[0008]优选地,位于矩形通孔的两侧在基坑的顶面两侧开设有一对阶梯通孔,每个所述阶梯通孔的内部均设有雨篦,每个所述雨篦的外边沿设有矩形框,且每个所述矩形框均卡合放置在对应的阶梯通孔内。
[0009]优选地,所述高压冲洗组件包括高压管、高压泵,位于过滤板的下方在集水箱内中上部设有高压管,所述高压管的顶面上设有若干高压喷头,位于高压管的右端部下方在集水箱的内壁上设有高压泵,所述高压泵的进出水端分别设有进水管、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底端向下延伸至集水箱内底部,所述出水管的外端与高压管贯通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基坑的两侧壁中部均设有一对溢流筒,所述集水箱的底面中部设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底端部贯穿基坑并延伸至循环水池。
[0011]优选地,所述平移机构包括防水电机、丝杠,所述平移板的中部设有螺纹筒,所述基坑内一侧壁顶部设有固定轴承,所述基坑内另一侧壁顶部设有防水电机,所述防水电机的电机轴端部设有丝杠,所述丝杠的外端螺旋贯穿螺纹筒并插设在固定轴承内。
[0012]优选地,所述平移板的前后两侧设有一对滑筒,每个所述滑筒内均插设有滑杆,每根所述滑杆的两端均与基坑的内壁顶部固接。
[0013]优选地,所述集水箱的两侧设有一对填充侧板,所述集水箱的前后两侧设有一对填充背板,且每块所述填充背板的顶端均与基坑内顶壁固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在本技术中,通过平移机构的配合使用,丝杠配合螺纹筒的螺旋转动,带动平移板推动灰尘及杂质沿着过滤板排向基坑内两侧,方便了对雨水中的灰尘杂质进行清理,避免了灰尘及杂质堆积的现象发生,提高了过滤板的过滤效率;
[0016]2、在本技术中,通过高压冲洗的配合使用,在高压泵的作用下,通过高压喷头对过滤板的底面进行高压冲洗,避免过滤板堵塞的现象发生,有效的对过滤板堵塞部位进行疏通,进一步提高了过滤效果;
[0017]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各机构组件的配合使用,解决了雨水初步过滤效果不佳及易堵塞的现象发生,且整体结构设计紧凑,方便了对雨水进行快速过滤,提高了其过滤的效果,避免了过滤装置产生堵塞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雨水的收集效果。
附图说明
[00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剖面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剖面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放大图;
[0023]图中序号:基坑1、透水板11、透水孔12、雨篦13、矩形框14、填充侧板15、填充背板16、溢流筒17、集水管18、集水箱2、过滤板21、平移板22、防水电机23、丝杠24、螺纹筒25、滑筒26、滑杆27、高压管3、高压喷头31、高压泵32、进水管33、出水管34。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5]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参见图1

4,具体的,包括基坑1、高压冲洗组件、平移机构,基坑1的顶面与道路基面平齐,基坑1内设有顶面敞口的集水箱2,集水箱2内设有高压冲洗组件,集水箱2的顶端口内设有横向固接的过滤板21,过滤板21的顶面中部设有纵向悬空放置的平移板22,平移板22通过平移机构与基坑1连接。
[0026]在本技术中,基坑1的顶面中部开设有矩形通孔,矩形通孔的内部设有横向固接的透水板11,透水板11的顶面上开设有若干均匀排列的透水孔12,雨水顺着透水板11上的透水孔12进入基坑1内。
[0027]在本技术中,位于矩形通孔的两侧在基坑1的顶面两侧开设有一对阶梯通孔,
每个阶梯通孔的内部均设有悬空放置的雨篦13,每个雨篦13的外边沿设有矩形框14,且每个矩形框14均卡合放置在对应的阶梯通孔内,多余的雨水顺着雨篦13进入基坑1内两侧,打开雨篦13及矩形框14,方便了对基坑1内两侧的灰尘及杂质进行清理。
[0028]在本技术中,基坑1的两侧壁中部均设有一对溢流筒17,多余的雨水顺着溢流筒17排出,集水箱2的底面中部设有集水管18,集水管18的底端部贯穿基坑1并延伸至循环水池,通过集水管18排入循环水池进行收集。
[0029]在本技术中,平移机构包括防水电机23、丝杠24,平移板22的中部设有贯穿固接的螺纹筒25,基坑1内一侧壁顶部设有固定轴承,基坑1内另一侧壁顶部设有防水电机23,防水电机23的电机轴端部设有同轴联接的丝杠24,丝杠24的外端螺旋贯穿螺纹筒25并插设在固定轴承内,控制防水电机23的电机轴间断性正反向转动,防水电机23的电机轴带动丝杠24同步转动,丝杠24配合螺纹筒25的螺旋转动,带动平移板22推动灰尘及杂质沿着过滤板21排向基坑1内两侧。
[0030]在本技术中,平移板22的前后两侧设有一对贯穿固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包括基坑(1)、高压冲洗组件、平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内设有集水箱(2),所述集水箱(2)内设有高压冲洗组件,所述集水箱(2)的顶端口内设有过滤板(21),所述过滤板(21)的顶面中部设有平移板(22),所述平移板(22)通过平移机构与基坑(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的顶面中部开设有矩形通孔,所述矩形通孔的内部设有透水板(11),所述透水板(11)的顶面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矩形通孔的两侧在基坑(1)的顶面两侧开设有一对阶梯通孔,每个所述阶梯通孔的内部均设有雨篦(13),每个所述雨篦(13)的外边沿设有矩形框(14),且每个所述矩形框(14)均卡合放置在对应的阶梯通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雨水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冲洗组件包括高压管(3)、高压泵(32),位于过滤板(21)的下方在集水箱(2)内中上部设有高压管(3),所述高压管(3)的顶面上设有若干高压喷头(31),位于高压管(3)的右端部下方在集水箱(2)的内壁上设有高压泵(32),所述高压泵(32)的进出水端分别设有进水管(33)、出水管(3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娟侯晓斌苏青董利明张小咪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临汾市政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