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控芯片以及微流控细胞实验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8867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以及微流控细胞实验平台,微流控芯片包括基底、电极层图案以及微阱阵列,所述微阱阵列包括具有宽度为第一尺寸的多个第一微阱、具有宽度为第二尺寸的多个第二微阱和具有宽度为第三尺寸的多个第三微阱,所述第一微阱位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上游区域,所述第三微阱位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下游区域,所述第二微阱位于所述第一微阱和第三微阱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微流控芯片可以捕获不同大小的细胞,当细胞流过微流控芯片时,不同大小的细胞能够被捕获在不同大小的微阱中,实现不同细胞大小的独立分区,得到较为全面的单细胞捕获样本,为下游的细胞尺寸异质性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流控芯片以及微流控细胞实验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微纳加工和生命科学交叉的
,尤其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以及微流控细胞实验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微流控芯片,又称为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是一种借助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 Mechanical System)加工工艺制造出的实验芯片,具有在几平方厘米甚至更小的面积上对微量流体进行操控、分析的能力。微流控芯片设有多个像素单元,其具有高通量、集成化、微型化且芯片尺寸小易于携带等优势,其在医疗诊断、生化分析、司法鉴定、药物筛选、基因研究、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3]采用微流控技术不仅可以减少试剂或者样品的损耗,还能够缩小研究尺度。对于细胞研究,利用微流控芯片可以达到单细胞甚至是亚细胞水平的分析。短短十几年内,微流控芯片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在与单细胞相关的研究中,微流控芯片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高通量单细胞分析平台。
[0004]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即使是同种细胞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包括基底(10)、位于所述基底(10)上的电极层图案(1)以及位于所述电极层图案(1)上的微阱阵列(3),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阱阵列(3)包括具有宽度为第一尺寸(L1)的多个第一微阱(31)、具有宽度为第二尺寸(L2)的多个第二微阱(32)和具有宽度为第三尺寸(L3)的多个第三微阱(33),所述第一微阱(21)位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上游区域,所述第三微阱(33)位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下游区域,所述第二微阱(32)位于所述第一微阱(31)和第三微阱(33)之间;第一尺寸(L1)小于第二尺寸(L2),第二尺寸(L3)小于第三尺寸(L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阱(31)、第二微阱(32)和第三微阱(33)由左向右排列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设有位于所述基底(10)上的多个像素单元,所述电极层图案(1)包括位于每个像素单元内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插指电极(22)和第二插指电极(23),所述第一微阱(31)、第二微阱(32)和第三微阱(33)均位于相对设置的第一插指电极(22)和第二插指电极(23)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插指电极(22)和第二插指电极(23)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图案(1)还包括位于外周的连接电极(21),所述第一插指电极(22)和第二插指电极(23)均与所述连接电极(21)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两端的缓冲区域(50),所述缓冲区域(50)与所述电极层图案(2)间隔或者相邻设置,所述缓冲区域(50)位于所述第一微阱(31)的外侧和第三微阱(33)的外侧。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鑫吴春卉陶超然刘羽陈日飞徐俊彦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