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震损连梁全部切除的加固装置及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8181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7:59
公开了一种震损连梁全部切除的加固装置及施工方法,所述加固装置包括两端分别能够安装在震损连梁两个切除端口的非耗能段,能够镶嵌设置所述非耗能段上的耗能段;所述方法包括:将震损连梁全部切除;然后在震损连梁位置安装加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设计合理,能够对震损连梁进行有效地更换式的修复,且修复后的连梁具备较高的耗能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加固装置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其应对一定的地震时具备较佳较佳的自动恢复能力;而应对较大的震能时损坏后,在后期对震损耗能段更换时较为便捷。在后期对震损耗能段更换时较为便捷。在后期对震损耗能段更换时较为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震损连梁全部切除的加固装置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震损建筑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震损连梁全部切除的加固装置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钢筋混凝土建筑大部分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而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连接墙肢与墙肢,在墙肢平面内相连的梁被称为连梁。
[0003]近年来,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研究热门。而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依旧是RC联肢墙,在地震的往复作用下,RC连梁首先屈服,耗散地震所带来的负荷。由于在实际的应用中,高层建筑中整根连梁其两端埋入RC墙肢内部,且由于其自身质量较大,在震后很难进行直接修复。而对其进行更换时也会耗时耗力。
[0004]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法阵的经济以及可持续法阵的需求,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对建筑结构功能震后的快速修复已经迫在眉睫。因此,现亟需一种针对钢筋混凝土建筑中连梁震后修复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震损连梁全部切除的加固装置及施工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震损连梁全部切除的加固装置,包括两端分别能够安装在震损连梁两个切除端口的非耗能段,能够镶嵌设置所述非耗能段上的耗能段。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非耗能段为工字型钢梁;
[0008]所述耗能段包括耗能块,以及能够安装在所述耗能块两端用于连接工字型钢梁的第一连接件;
[0009]所述耗能块包括耗能块本体,两个安装在耗能块本体内部的耗能组件,安装在耗能块本体内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耗能组件之间的消能球,安装在耗能块本体内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耗能组件下端的消能垫,以及活动安装在耗能块本体上端的传能块;
[0010]所述耗能组件包括安装块,分别活动安装在安装块上端面、下端面、左端面、右端面的上滑块、下滑块、左滑块、右滑块;所述上滑块、下滑块之间还设置有弹簧件;所述左滑块、右滑块同结构,且左滑块、右滑块关于安装块中心相对设置,左滑块、右滑块与上滑块、下滑块接触端面均为斜面;
[0011]所述消能球的左、右端分别与其中一个耗能组件的左滑块一端、另一个耗能组件的右滑块一端连接;第一连接件与其中一个耗能组件的左滑块另一端、另一个耗能组件的右滑块另一端连接;
[0012]所述消能垫与下滑块连接;所述传能块与上滑块连接;利用本加固装置使得耗能段具备一定的自恢复能力,在应对较小的震能时其能够凭借自身修复能力实现抗震效果。
[0013]进一步地,所述耗能块还包括消能组件;所述卸能组件有两个,两个消能组件安装在耗能块本体内部且分别位于消能球上、下端;
[0014]所述消能组件包括一端能够与消能球接触的接触传能块,与所述接触传能块另一端连接的阻尼器;消能组件的设置能够进一步的增强耗能段的抗震性,并且能够进一步的增强自恢复能力。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结构为工字型的连接块,开设在所述连接块的工字型卡槽;所述非耗能段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端能够插入工字型卡槽内;利用卡槽对非耗能段进行有效地连接,在实际的使用中连接用时较短,更加便捷。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纵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槽口,所述第一固定槽口贯穿工字型卡槽;所述非耗能段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端设置有与第一固定槽口对应的第一连接槽;能够利用固定槽口与连接槽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的方式对非耗能段与耗能段进行连接,更便于后期的更换。
[0017]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纵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槽口,所述第二固定槽口贯穿工字型卡槽;非耗能段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端设置有与第二固定槽口对应的第二连接槽;能够利用固定槽口与连接槽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的方式对非耗能段与耗能段进行连接,更便于后期的更换。
[0018]进一步地,所述非耗能段与切除端口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能够镶嵌设置在墙肢内部的镶嵌块,以及设置在镶嵌快侧面上用于连接非耗能段的连接座;在对震损连梁进行切除时,对连梁连接墙肢区域进行清理,利用镶嵌块与墙肢内部的钢筋焊接后将镶嵌块镶嵌至墙肢内部,然后进一步利用加强螺栓进行加固;在将非耗能段与连接座连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加固装置用于对震损连梁进行更换;所述震损连梁具体为钢筋混凝土连梁震后的受损段,且钢筋混凝土连梁的长宽比为:L/H≤5。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震损连梁全部切除加固方法,包括:
[0021]步骤一:震损连梁的切除
[0022]1)沿着墙肢与连梁连接处对震损连梁进行全部切除;
[0023]2)在切除震损连梁的墙肢处的端面上凿出安装槽口;
[0024]3)对切除处进行清理:对安装槽口进行打磨直至露出墙肢的钢筋段;
[0025]步骤二:加固装置的安装
[0026]1)在非耗能段上切割出耗能段的安装位置:按照震损连梁的长度选取同等长度的工字型钢梁;然后在选取的工字型钢梁上切割出耗能段的安装位置,得到两段切割后的非耗能段;其中,切割出耗能段的安装位置时需要在工字型钢梁两端预留等同安装槽口深度的距离;
[0027]将任意一个切割后的非耗能段安装在一个安装槽口上,再安装耗能段,然后将另一个切割后的非耗能段安装在耗能段、另一个安装槽口之间。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9]1、本专利技术方法设计合理,能够对震损连梁进行有效地更换式的修复,且修复后的连梁具备较高的耗能能力;
[0030]2、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加固装置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其应对一定的地震时具备较佳较佳的自动恢复能力;而应对较大的震能时损坏后,在后期对震损耗能段更换时较为便捷;
[0031]3、本专利技术整体能够应对较大的塑性转角,因此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适合大量推
广。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流程图;
[0033]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加固装置的爆炸图;
[0034]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耗能段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35]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耗能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6]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耗能段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37]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加固装置的爆炸图;
[0038]图7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耗能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9]其中,1

耗能块、11

耗能块本体、12

耗能组件、120

安装块、121

上滑块、122

下滑块、123

左滑块、124

右滑块、125

弹簧件、13

消能球、14

消能垫、15

传能块、16

消能组件、161

接触传能块、16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震损连梁全部切除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分别能够安装在震损连梁两个切除端口的非耗能段,能够镶嵌设置所述非耗能段上的耗能段;所述非耗能段为工字型钢梁;所述耗能段包括耗能块(1),以及能够安装在所述耗能块(1)两端用于连接工字型钢梁的第一连接件(2);所述耗能块(1)包括耗能块本体(11),两个安装在耗能块本体(11)内部的耗能组件(12),安装在耗能块本体(11)内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耗能组件(12)之间的消能球(13),安装在耗能块本体(11)内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耗能组件(12)下端的消能垫(14),以及活动安装在耗能块本体(11)上端的传能块(15);所述耗能组件(12)包括安装块(120),分别活动安装在安装块(120)上端面、下端面、左端面、右端面的上滑块(121)、下滑块(122)、左滑块(123)、右滑块(124);所述上滑块(121)、下滑块(122)之间还设置有弹簧件(125);所述左滑块(123)、右滑块(124)同结构,且左滑块(123)、右滑块(124)关于安装块(120)中心相对设置,左滑块(123)、右滑块(124)与上滑块(121)、下滑块(122)接触端面均为斜面;所述消能球(13)的左、右端分别与其中一个耗能组件(12)的左滑块(123)一端、另一个耗能组件(12)的右滑块(124)一端连接;第一连接件(2)与其中一个耗能组件(12)的左滑块(123)另一端、另一个耗能组件(12)的右滑块(124)另一端连接;所述消能垫(14)与下滑块(122)连接;所述传能块(15)与上滑块(121)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块(1)还包括消能组件(16);所述卸能组件(16)有两个,两个消能组件(16)安装在耗能块本体(11)内部且分别位于消能球(13)上、下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组件(16)包括一端能够与消能球(13)接触的接触传能块(161),与所述接触传能块(161)另一端连接的阻尼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廷彦周云邓雪松吴从晓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