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箱通风结构及其配电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7851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电箱通风结构,包括通风板和挡雨组件,通风板设有若干可供气流通过的通气孔,挡雨组件包括位于通风板内侧的内侧挡雨罩和位于通风板外侧的外侧挡雨罩,内侧挡雨罩位于通气孔的一端且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开口,外侧挡雨罩位于通气孔的另一端且设有与第一开口连通的开口向下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高于外侧挡雨罩的上端,囤积的雨水等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可经由通气孔、第二开口流出,无法进入配电箱内部,从而阻挡雨水等液体进入配电箱内。一种配电箱,包括如上述所述配电箱通风结构,本方案的配电箱采用了上述配电箱的通风结构,可实现自然通风散热的作用,同时解决了由于通风结构的设置使配电箱箱体的整体防水等级降低的问题。水等级降低的问题。水等级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箱通风结构及其配电箱


[0001]本技术属于户外配电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配电箱通风结构及其配电箱。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目前户外配电箱极大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散热结构,箱体外壳的左右侧板有用作散热的百叶窗,百叶窗开孔向下。百叶窗通风结构的存在,降低了配电箱箱体的整体防护等级,达不到更高等级的防护要求。
[0003]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风结构的设置使配电箱箱体的防水等级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箱通风结构及其配电箱,其解决了由于通风结构的设置使配电箱箱体的防水等级降低的问题,且具有通风散热的效果。
[0005]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配电箱通风结构,包括通风板和挡雨组件,所述通风板设有若干可供气流通过的通气孔,所述挡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通风板内侧的内侧挡雨罩和位于所述通风板外侧的外侧挡雨罩,所述内侧挡雨罩位于所述通气孔的一端且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开口,所述外侧挡雨罩位于所述通气孔的另一端且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高于所述外侧挡雨罩的上端,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通气孔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0007]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风板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侧板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0008]所述内侧挡雨罩位于第一侧板上,所述外侧挡雨罩位于第二侧板上。
[0009]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内侧挡雨罩一体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外侧挡雨罩一体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风板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呈夹心状结构,所述过滤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固定连接,所述过滤件设有滤孔。
[0012]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设有第二开口的挡雨罩的上端为斜面或弧面。
[0013]一种配电箱,包括如上述所述配电箱通风结构。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通风板设有若干可供气流通过的通气孔,通风板外侧的挡雨罩的上端位于通风板
内侧的挡雨罩的上端的下方,通风板内侧的挡雨罩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开口,通风板外侧的挡雨罩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通过通气孔与第二开口连通,通风板的内外两侧均设有挡雨罩且挡雨罩的开口朝向相反,由于第一开口高于通风板外侧的挡雨罩的上端,即使部分雨水从第二开口进入挡雨罩,这些雨水还需继续向上通过第一开口后才能进入通风板内侧,然而在重力的作用下,这部分雨水很难再向上运动通过第一开口,大大提升了防水作用,在实现自然通风散热的作用的同时提高了通风结构的防水等级。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通风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
通风板;11

通气孔;12

第一侧板;121

第一通孔;13

第二侧板;131

第二通孔;14

过滤件;
[0021]2‑
挡雨组件;21

内侧挡雨罩;211

第一开口;22

外侧挡雨罩;221

第二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各处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0023]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技术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技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0024]参照图1至图2,一种配电箱通风结构,一种配电箱通风结构,包括通风板1和挡雨组件2,所述通风板1设有若干可供气流通过的通气孔11,所述挡雨组件2包括位于所述通风板1内侧的内侧挡雨罩21和位于所述通风板1外侧的外侧挡雨罩22,所述内侧挡雨罩21位于所述通气孔11的一端且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开口211,所述外侧挡雨罩22位于所述通气孔11的另一端且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开口221,所述第一开口211高于所述外侧挡雨罩22的上端,所述第一开口211通过所述通气孔11与所述第二开口221连通,通风板1的内外两侧均设有挡雨罩且开口朝向相反,而内侧挡雨罩21的开口位置较高,内侧挡雨罩21内即使存在囤积的雨水等液体,也会由于重力作用经由通气孔11和第二开口221流出,无法经由第一开口211进入配电箱内部,从而阻挡雨水等液体进入配电箱内对电路元件造成损坏,实现自然通风散热的作用的同时提高了通风结构的防水等级。
[0025]具体地,所述通风板1包括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所述第一侧板12设有第一通孔121,所述第二侧板13设有第二通孔131,所述第一通孔121与所述第二通孔131连通,连通的第一通孔121与第二通孔131即为通气孔11,所述内侧挡雨罩21位于第一侧板12上,所述外侧挡雨罩22位于第二侧板13上。
[0026]具体地,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内侧挡雨罩21一体连接。所述第二侧板13和所述外侧挡雨罩22一体连接。
[0027]优选地,所述通风板1还包括过滤件14,所述过滤件14位于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二侧板13之间呈夹心状结构,过滤件14设置于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之间,具有隐蔽性,可防止灰尘进入配电箱内,同时可避免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对防尘件造成破坏而使其失去防尘作用,所述过滤件14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12、所述第二侧板13固定连接,所述过滤件14为网格状结构且设有若干滤孔,各滤孔孔径不大于0.8

,过滤件14可优选为防尘网。
[0028]具体地,设有第二开口221的挡雨罩的上端为斜面或弧面,雨水等液体可沿斜面或圆弧面顺势流下,不易造成积水或积液现象。
[0029]一种配电箱,包括如上述所述配电箱通风结构,本方案的配电箱采用了上述配电箱的通风结构,可实现自然通风散热的作用,同时解决了由于通风结构的设置使配电箱箱体的整体防水等级降低的问题。
[0030]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配电箱通风结构及其配电箱的其它内容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箱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板和挡雨组件,所述通风板设有若干可供气流通过的通气孔,所述挡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通风板内侧的内侧挡雨罩和位于所述通风板外侧的外侧挡雨罩,所述内侧挡雨罩位于所述通气孔的一端且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开口,所述外侧挡雨罩位于所述通气孔的另一端且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高于所述外侧挡雨罩的上端,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通气孔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箱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板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侧板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内侧挡雨罩位于第一侧板上,所述外侧挡雨罩位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美贞李吉成黄晓波吴湛田茂文王翔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南方电力集团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