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控制电路及PCB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7215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控制电路及PCB板,所述集成电感变压器包括壳体、隔离盖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感器、变压器和磁芯;所述隔离盖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变压器设置于隔离盖内,所述变压器与电感器相对;所述隔离盖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孔,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连接脚;所述隔离盖用于确保集成电感变压器符合安全标准,所述散热孔用于变压器工作时的散热,确保变压器正常工作;所述连接脚用于实现集成电感变压器与外部机构的连接;本申请公开的集成电感变压器,将电感器和变压器固定于同一壳体内,可减少电感器和变压器所占用的布置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此外,变压器与电感器之间的距离缩小,可降低磁件损耗,提高工作效果。工作效果。工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控制电路及PCB板


[0001]本技术涉及电感器
,特别涉及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控制电路及PCB板。

技术介绍

[0002]变压器是利用串联谐振或并联谐振的原理,产生大电流和高电压的装置,一般用于大电容或大电感负载;利用负载和设备的并联谐振,可以用较小的激励电流取得较大的负载电流;利用负载和设备的串联谐振,可以用较低的激励电压在负载上取得高电压;而电感器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件。
[0003]变压器和电感器是开关电源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件,现有的开关电源中,变压器和电感器是分开单独设置的,占用空间多,且两者分开设置会降低电路的工作效果。
[0004]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可提高空间利用率,并提高工作效果。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包括壳体、隔离盖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感器、变压器和磁芯;所述隔离盖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变压器设置于所述隔离盖内,所述变压器与所述电感器相对;所述隔离盖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孔,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连接脚。
[0008]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中,所述变压器包括绕线骨架,所述绕线骨架上缠绕有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
[0009]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中,所述第一绕组为采用漆包线绕制而成的第一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的外侧设置有两层绝缘层;所述第二绕组为采用漆包线绕制而成的第二绕组,所述第二绕组的外侧设置有两层绝缘层;所述第三绕组为采用漆包线绕制而成的第三绕组,所述第三绕组的外侧设置有三层绝缘层;所述第四绕组为采用绝缘线绕制而成的第四绕组,所述第四绕组的外侧设置有三层绝缘层。
[0010]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中,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五个连接脚,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四个连接脚。
[0011]本技术还相应地提供了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的工作控制;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保护单元、整流单元、控制单元和输出单元;所述保护单元分别与外部输入电源、整流单元以及输出单元连接;所述整流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用于对保护单元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对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控。
[0012]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的控制电路中,所述保护单元包括第一插接口J1、热继电器FR1、压敏电阻Z1、第一抗干扰电容CX1以及安规电容CY1;所述第一插接口J1与外部输入
电源连接,插接口J1的引脚1分别与压敏电阻Z1的另一端、第一抗干扰电容CX1的另一端以及整流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插接口J1的引脚2与热继电器FR1的一端连接;所述热继电器FR1的另一端分别与压敏电阻Z1的一端、第一抗干扰电容CX1的一端、安规电容CY1的一端以及整流单元连接,所述安规电容CY1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单元连接。
[0013]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的控制电路中,所述整流单元包括整流桥堆BR1;所述整流桥堆BR1的引脚3与热继电器FR1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桥堆BR1的引脚1与第一插接口J1的引脚1连接,整流桥堆BR1的引脚2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整流桥堆BR1的引脚4接地。
[0014]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的控制电路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第二控制芯片U2和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和第三绕组,所述输出单元包括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和第四绕组;所述整流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绕组的引脚5、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5、引脚6、引脚7和引脚8以及第二控制芯片U2的引脚1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1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引脚5、引脚6、引脚7和引脚8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1和引脚3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引脚2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4与所述第一绕组的引脚6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引脚2还与所述第三绕组的引脚8连接,所述第三绕组的引脚9接地;所述第一绕组和第三绕组分别与所述第二绕组和第四绕组互感,所述第二绕组和所述第四绕组串联。
[0015]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的控制电路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还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电感L1的一端以及第一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整流单元连接,所诉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以及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以及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以及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以及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绕组的引脚5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5、引脚6、引脚7和引脚8连接。
[0016]本技术还相应地提供了一种PCB板,所述PCB板上印刷有如上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的控制电路。
[0017]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将电感器和变压器固定于同一壳体内,可减少电感器和变压器所占用的布置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此外,变压器与电感器之间的距离缩小,可降低磁件损耗,改善电感器和变压器的动态性能,从而提高集成电感变压器的工作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集成电感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集成电感变压器的仰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变压器的剖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002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壳体、2

隔离盖、21

散热孔、3

电感器、4

变压器、41

第一绕组、42

第二绕组、43

第三绕组、44

第四绕组、5

连接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控制电路及PCB板,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隔离盖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感器、变压器和磁芯;所述隔离盖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变压器设置于所述隔离盖内,所述变压器与所述电感器相对;所述隔离盖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孔,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连接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包括绕线骨架,所述绕线骨架上缠绕有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组为采用漆包线绕制而成的第一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的外侧设置有两层绝缘层;所述第二绕组为采用漆包线绕制而成的第二绕组,所述第二绕组的外侧设置有两层绝缘层;所述第三绕组为采用漆包线绕制而成的第三绕组,所述第三绕组的外侧设置有三层绝缘层;所述第四绕组为采用绝缘线绕制而成的第四绕组,所述第四绕组的外侧设置有三层绝缘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五个连接脚,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四个连接脚。5.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的工作控制;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保护单元、整流单元、控制单元和输出单元;所述保护单元分别与外部输入电源、整流单元以及输出单元连接;所述整流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用于对保护单元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对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单元包括第一插接口J1、热继电器FR1、压敏电阻Z1、第一抗干扰电容CX1以及安规电容CY1;所述第一插接口J1与外部输入电源连接,插接口J1的引脚1分别与压敏电阻Z1的另一端、第一抗干扰电容CX1的另一端以及整流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插接口J1的引脚2与热继电器FR1的一端连接;所述热继电器FR1的另一端分别与压敏电阻Z1的一端、第一抗干扰电容CX1的一端、安规电容CY1的一端以及整流单元连接,所述安规电容CY1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单元连接。7.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锦红陈钦裕谭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科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