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7160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29
本申请涉及湿度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调湿机包括:壳体、吸湿组件、集水机构和冷凝器。壳体内部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吸湿组件设置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且部分位于第一风道内,其余部分位于第二风道内;集水机构设置于第一出风端内,并与第二进风端连通,且包括蒸发器;冷凝器设置于第二进风端内。在本申请中,对气流中的水分进行回收与利用,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并利用冷凝器的热量提高水分再生效率,增加了流入室内的气流的含水量,提高对室内的加湿效果,进而提升加湿效率。进而提升加湿效率。进而提升加湿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调湿机


[0001]本申请涉及湿度调节
,例如涉及一种调湿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商场或仓库等一些商业区域对内部空气的湿度往往都会有一些不同的需求,但是室内空气中的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波动较大,因此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湿度调节,如采用加湿机和除湿机进行加湿或除湿,采用加湿机和除湿机两个独立的装置对环境进行加湿、除湿,比较占用空间且成本较高。
[0003]相关技术中存在吸湿转轮吸取室外水分释放到室内进行加湿,或者吸取室内水分释放到室外进行除湿,采用同一装置即可加湿又可除湿,但是相关技术中在对室内加湿的过程中,流向室外的气流中含有大量水分,气流中的水分无法被吸湿转轮彻底吸收或利用,从而这部分水分会被排向室外,不仅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而且降低了对室内的加湿效率。
[0004]因此,如何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的同时提高对室内的加湿效果,提升加湿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000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湿机,对气流中的水分进行回收与利用,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并利用冷凝器的热量提高水分再生效率,增加了流入室内的气流的含水量,提高对室内的加湿效果,进而提升加湿效率。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湿机包括:壳体、吸湿组件、集水机构和冷凝器。壳体内部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第一风道包括与室内连通的第一进风端和与室外连通的第一出风端,第二风道包括与室外连通的第二进风端和与室内连通的第二出风端,其中,第一风道由室内向室外出风,第二风道由室外向室内进风;吸湿组件设置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且部分位于第一风道内,其余部分位于第二风道内,其中位于第一风道内的部分吸湿组件将第一风道由中间位置完全隔断,位于第二风道内的其余部分吸湿组件将第二风道由中间位置完全隔断;集水机构设置于第一出风端内,并与第二进风端连通,且包括蒸发器;冷凝器设置于第二进风端内。
[000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调湿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0009]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调湿机,通过将第一风道的第一进风端与室内连通,第一出风端与与室外连通,且第一风道由室内向室外出风,而第二风道的第二进风端与室外连通,第二出风端与室内连通,且第二风道由室外向室内进风,并且在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设置部分设置于第一风道内,其余部分设置于第二风道内的吸湿组件,而且第一出风端内设置与第二进风端连通的且具有蒸发器的集水机构,在第二进风端内设置冷凝器,从
而使调湿机处于外循环加湿的工作状态,当室内气流通过第一进风端进入第一风道时,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向吸湿组件,吸湿组件将气流中的水分吸收,气流继续向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端处流动,而在第一出风端内设置有蒸发器,由于蒸发器具有制冷的效果,水蒸气遇冷能够凝结,从而利用蒸发器将气流中的水分凝结,并通过集水机构对凝结的水滴进行收集,水滴通过集水机构流向第二进风端内,从而气流在第一风道内的流动过程中先通过吸湿组件吸收气流中的水分,并在吸湿组件除湿不彻底的情况下,利用蒸发器使气流中的水分凝结,并将气流凝结后形成的水滴排向第二出风端内,而干燥的气流排向室外,利用集水机构对气流中的水分进行回收与利用,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当室外气流通过第二进风端进入第二风道时,一方面利用冷凝器的热量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加热,冷凝器所释放的热量使吸湿组件中的水分能够被高温空气脱附再生,从而使排向室内的气流更加湿润,另一方面冷凝器的热量在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加热的同时也能够对进入到第二风道内的水滴进行加热,使排向第二进风端内的水滴蒸发转变为高温气体,并与被加热后的气流一起向吸湿组件内流动,吸湿组件中的水分能够彻底的被高温空气脱附再生,从而使流向吸湿组件的气流能够更好的将吸湿组件中的水分带走,并通过第二出风端排向室内,进一步增加了流入室内的气流的含水量,保持排入室内的气体的湿润性,提高对室内的加湿效果,提高加湿效率,在对气流的加热过程中利用了空调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废热来对进风气流进行加热,降低加热机构的功率,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更加节能环保。
[0010]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11]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0012]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调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调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接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集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吸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吸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吸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驱动机构与第一调湿块以及第二调湿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00、壳体;101、第一风道;102、第二风道;103、第一进风端;104、第一出风端;105、第二进风端;106、第二出风端;107、第一风机;108、加热机构;109、第二风机;200、吸湿组件;201、外壳;202、密封隔板;203、第一调湿块;204、第二调湿块;205、第一通道;206、第二通道;207、第一区;208、第二区;209、第三区;210、第四区;211、通风口;212、开关组件;213、
封闭挡板;214、第一电机;215、密封凸起;216、驱动机构;217、第二电机;218、驱动轴;300、集水机构;301、蒸发器;302、接水槽;303、槽体;304、集水部;305、导流槽;400、冷凝器;500、引流细管;600、固定板;700、阻隔板;70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0025]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内部设有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其中所述第一风道(101)包括与室内连通的第一进风端(103)和与室外连通的第一出风端(104),所述第二风道(102)包括与室外连通的第二进风端(105)和与室内连通的第二出风端(106),其中,所述第一风道(101)由室内向室外出风,所述第二风道(102)由室外向室内进风;吸湿组件(200),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101)和所述第二风道(102)之间,且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01)内,其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风道(102)内,其中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01)内的部分所述吸湿组件(200)将所述第一风道(101)由中间位置完全隔断,位于所述第二风道(102)内的其余部分所述吸湿组件(200)将所述第二风道(102)由中间位置完全隔断;集水机构(300),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端(104)内,并与所述第二进风端(105)连通,且包括蒸发器(301);冷凝器(400),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端(105)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机构(300)通过引流细管(500)与所述第二进风端(105)连通,且所述引流细管(500)的部分伸入所述第二进风端(105)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细管(500)伸入所述第二进风端(105)内的部分向气流的流动方向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细管(500)为圆管结构,且圆管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5mm。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宁宁殷鹏飞蔡艳芳刘江彬滕兆龙代传民马强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