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7140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包括从侧石外沿向内凿出的矩形槽坑、位于槽坑底部两侧的从槽坑内壁向外延伸的埋设导轨、与埋设导轨相配合滑动连接的滑动导轨、滑动导轨上的支撑框架,埋设导轨采用弧形设计,埋设导轨外侧以及与槽坑内壁相贴的埋设导轨端部之间设置围边角钢,围边角钢外侧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围边;支撑框架顶面和外侧面设置凹槽,在混凝围边顶面和凹槽内粘接铺装。该结构不需要垂直提升开启,仅需侧向滑动,具有多人协同省力,单人操作性强的优点,可实现道路侧石的连贯性,提示道路整体效果。提示道路整体效果。提示道路整体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隐形井盖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道路中电力井盖、雨污水井盖及其他管线井盖同人行道侧石或绿化带侧石冲突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规划线位无法调整的情况下,往往都是通过向内压实侧石来避让井盖,导致绿化带或人行道侧石不连续,影响道路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既能保证侧石连通,又能保证井盖正常开启,保证其检修功能,保证了美观性及实用性。
[0004]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包括从侧石外沿向内凿出的矩形槽坑、位于槽坑底部两侧的从槽坑内壁向外延伸的埋设导轨、与所述埋设导轨相配合滑动连接的滑动导轨、所述滑动导轨上的支撑框架,所述埋设导轨采用弧形设计,所述埋设导轨外侧以及与槽坑内壁相贴的埋设导轨端部之间设置围边角钢,围边角钢外侧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围边;所述支撑框架顶面和外侧面设置凹槽,在所述凹槽内粘接花岗岩。
[0005]其中,所述滑动导轨为顶部水平、两侧竖直、底部呈向下凸出圆弧状的钢板。
[0006]其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顶板、顶板底部两侧的侧板、顶板底部前后的前挡板和后挡板、位于顶板底部的平行排列的加强板、顶板中间的相邻所述加强板之间的加劲肋。
[0007]进一步的,所述前挡板和后挡板与所述滑动导轨焊接连接为整体。
[0008]进一步的,所述前挡板底部设置垂直凸出于所述前挡板的延伸段,与所述前挡板形成所述凹槽。
[0009]进一步的,所述顶板左右两侧设置垂直向上凸出于所述顶板的延伸段,与所述顶板形成所述凹槽。
[0010]进一步的,所述侧板采用镂空设计或打孔设计。
[0011]其中,所述混凝围边的顶面低于铺装层。
[0012]其中,所述支撑框架的顶板和侧板均设置开启孔。
[0013]其中,所述铺装包括侧石铺装和花岗岩侧边铺装,在混凝围边顶面上粘接与其旁边侧石设计与颜色相同的侧石铺装,在支撑框架顶边和前边粘接花岗岩侧边铺装。
[0014]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适用于电力井盖、排水井盖等与侧石冲突的地方,不影响既有井盖的正常开启及使用,使用时不需要垂直提升开启,仅需侧向滑动支撑框架,具有多人协同省力,单人操作性强的优点,可实现道路侧石的连贯性,提示道路整体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隐形井盖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平面示意图。
[0018]图3是附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0019]图4是本技术中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附图4中BB截面的剖视图。
[0021]其中:1.侧石;2.槽坑;3.埋设导轨;4.支撑框架;41.顶板;42.后板; 43.前板;44.侧板;45.延伸段;46.竖向加强板;47.加劲肋;5.侧边铺装; 6.侧石铺装;7.滑动导轨;8.围边角钢;9.混凝围边;10.开启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0023]如图1

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包括从侧石1外沿向内凿出的矩形槽坑2、位于槽坑2底部两侧的从槽坑2内壁向外延伸的埋设导轨3、与所述埋设导轨3相配合滑动连接的滑动导轨7、所述滑动导轨7上的支撑框架4。
[0024]所述埋设导轨3采用弧形设计,既能保证使用状态的稳定性,又便于检修人员水平拉出,可通过焊接钢筋支架浇筑于混凝土基础内以增加牢固度,相应的,所述滑动导轨7设置为顶部水平、两侧竖直、底部呈向下凸出圆弧状的钢板。
[0025]所述埋设导轨3外侧以及与槽坑2内壁相贴的埋设导轨3端部之间设置围边角钢8,围边角钢8外侧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围边9,在混凝围边9顶面粘接与旁边侧石1设计与颜色相同的侧石铺装6,所述混凝围边9的顶面低于铺装层,需要提前预留铺装高度。
[0026]如图4

图5所示,所述支撑框架4顶面和外侧面设置凹槽,在所述凹槽内粘接与侧石1的侧边设计和颜色相同的花岗岩侧边铺装5,支撑框架4的顶面向槽坑2内凸出,且与槽坑叛变的侧石设计与颜色不同,也方便检修人员识别。其中,所述支撑框架4包括顶板41、顶板41底部两侧的侧板44、顶板41底部前后的前挡板43和后挡板42,所述前挡板43底部设置垂直凸出于所述前挡板43的延伸段45,与所述前挡板43形成所述凹槽,所述顶板 41左右两侧设置垂直向上凸出于所述顶板41的延伸段45,与所述顶板41 形成所述凹槽,以保证顶面及侧面花岗岩嵌入平整、牢固。所述前挡板43和后挡板42与所述滑动导轨7焊接连接为整体,为减轻结构自重,顶板41采用较薄的钢板,其底部设置平行排列的竖向加强板46,位于中间的相邻竖向加强板46之间设置加劲肋47,同时所述侧板44采用镂空设计或打孔设计。为方便检修人员操作,支撑框架4的顶板41和侧板44均设置开启孔10。使用时不需要垂直提升开启,仅需侧向滑动,从而实现侧石1连续且能保证井盖正常开启。
[0027]以上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侧石外沿向内凿出的矩形槽坑、位于槽坑底部两侧的从槽坑内壁向外延伸的埋设导轨、与所述埋设导轨相配合滑动连接的滑动导轨、所述滑动导轨上的支撑框架,所述埋设导轨采用弧形设计,所述埋设导轨外侧以及与槽坑内壁相贴的埋设导轨端部之间设置围边角钢,围边角钢外侧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围边;所述支撑框架顶面和外侧面设置凹槽,在所述混凝围边顶面和凹槽内粘接铺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导轨为顶部水平、两侧竖直、底部呈向下凸出的圆弧状的钢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顶板、顶板底部两侧的侧板、顶板底部前后的前挡板和后挡板、位于顶板底部的平行排列的加强板、顶板中间的相邻所述加强板之间的加劲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可水平移动式井盖隐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板和后挡板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昊乔建伟徐磊陈涛王淞侯栋科丁超磊蔡华付宗伟宋嘉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