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蓄能罐以及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05049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卧式蓄能罐以及空调系统,其中,卧式蓄能罐包括:罐体和分隔板,所述罐体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分隔板,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罐体内并与所述罐体的内周壁连接,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罐体在空间上分为上罐体、下罐体以及在所述罐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上罐体和所述下罐体的连通部;上进出水管道,设置在所述罐体的第二端,并位于所述上罐体上,所述上进出水管道的进出口与所述上罐体的内部连通;下进出水管道,设置在所述罐体的第二端,并位于所述下罐体上,所述下进出水管道的进出口与所述下罐体的内部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卧式蓄能罐内水体的利用率,提高蓄能效率。提高蓄能效率。提高蓄能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卧式蓄能罐以及空调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卧式蓄能罐以及具有该卧式蓄能罐的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蓄冷空调系统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期的廉价电力开启空调机组制冷,将建筑物或生产所需的冷量制备好,以低温水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白天电力负荷和电价高峰时段,把储存的冷量以低温水的形式释放出来,以满足建筑物、生产等用冷的需求,能够节省空调系统大量的运行费用。
[0003]现有技术中的卧式蓄冷水罐,多采用迷宫式或多层隔板式,水由卧式水罐的一个封头流向另一个封头,斜温层的面积会占据整个罐体的圆形截面,蓄冷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蓄能罐、以及具有该卧式蓄能罐的空调系统,以提高现有卧式蓄能罐的蓄能效率。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卧式蓄能罐,包括:罐体和分隔板,所述罐体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分隔板,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罐体内并与所述罐体的内周壁连接,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罐体在空间上分为上罐体、下罐体以及在所述罐体的第一端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蓄能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0),所述罐体(10)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分隔板(20),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罐体(10)内并与所述罐体(10)的内周壁连接,所述分隔板(20)将所述罐体(10)在空间上分为上罐体(11)、下罐体(12)以及在所述罐体(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上罐体(11)和所述下罐体(12)的连通部(13);上进出水管道(30),设置在所述罐体(10)的第二端,并位于所述上罐体(11)上,所述上进出水管道(30)的进出口与所述上罐体(11)的内部连通;下进出水管道(40),设置在所述罐体(10)的第二端,并位于所述下罐体(12)上,所述下进出水管道(40)的进出口与所述下罐体(12)的内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蓄能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蓄能罐还包括:第一均流板(50),设置在所述上罐体(11)内,将所述上罐体(11)的内腔沿所述长度方向分为靠近所述上进出水管道(30)的上集流腔(111)和与所述上集流腔(111)连通的上储液腔(112);上分流管道组件(60),设置在所述上集流腔(111)内,与所述上进出水管道(30)的进出口连通,所述上分流管道组件(60)的进出口朝向所述第一均流板(50)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蓄能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蓄能罐还包括:第二均流板(70),设置在所述下罐体(12)上,将所述下罐体(12)的内腔沿所述长度方向分为靠近所述下进出水管道(40)的下集流腔(121)和与所述下集流腔(121)连通的下储液腔(122);下分流管道组件(80),设置在所述下集流腔(121)内,与所述下进出水管道(40)的进出口连通,所述下分流管道组件(80)的进出口朝向所述第二均流板(70)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蓄能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流管道组件(60)包括:上分流管(61),设置在所述上集流腔(111)内,所述上分流管(61)的一端与所述上进出水管道(30)的进出口连通;上布水管(62),设置在所述上集流腔(111)内,与所述上分流管(61)的另一端连通,在所述上布水管(62)上设置所述上分流管道组件(60)的进出口,所述下分流管道组件(80)包括:下分流管(81),设置在所述下集流腔(121)内,所述下分流管(81)的一端与所述下进出水管道(40)的进出口连通;下布水管(82),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然谷潇聪刘吉芳赵月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诚同创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