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4866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外袋,所述外袋的开口处设有拉链,所述外袋两侧设有对称的第一弹力带,所述第一弹力带的端部设有第一魔术贴,所述外袋顶部设有两个第二弹力带,所述第二弹力带的端部设有第二魔术贴,所述外袋的外壁设有第三魔术贴,所述外袋内嵌套设有多层顶部开口的内袋,多层所述内袋的口径从内至外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能够方便地调整加压的力度,而且加压稳定性好,不易脱落。不易脱落。不易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护理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来。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入股三角。股动脉在腹股沟中点处位置表浅,可摸到搏动,是临床上急救压迫止血和进行穿刺的部位。心脏血管支架置入术是采用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将合适的支架通过导管置入心脏动脉狭窄部位,以改善心脏动脉血液供应,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0003]目前,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血管支架置入术的病人需要对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包扎固定加压护理。目前,常规的加压腹带,其主要是代替手法压迫、机械压迫和血管闭合器缝合等,用于加压止血。而其主要采用沙袋作为加压施加用具,其中含有的沙袋的重量是固定的。而在术后护理过程中,不同的患者需要加压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如加压力度过轻,则起不到很好的止血护理效果,而加压力度过重,则易导致患者足背动脉博动减弱,出现肢体末梢发凉,皮肤苍白等症状。因此,合适的加压力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而目前的股动脉加压止血腹带并不能调节加压的力度,适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弥补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能够方便地调整加压的力度,而且加压稳定性好,不易脱落。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外袋,所述外袋的开口处设有拉链,所述外袋两侧设有对称的第一弹力带,所述第一弹力带的端部设有第一魔术贴,所述外袋顶部设有两个第二弹力带,所述第二弹力带的端部设有第二魔术贴,所述外袋的外壁设有第三魔术贴,所述外袋内嵌套设有多层顶部开口的内袋,多层所述内袋的口径从内至外逐渐增大。
[0007]进一步的,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一弹力带上设有挂钩,另一侧的所述第一弹力带上沿长度方向间距分布有若干挂扣。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力带朝向同侧的所述第一弹力带倾斜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力带与所述第一弹力带之间的夹角为50

80度。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外袋外壁设有第三弹力带。
[00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12]本技术的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通过第一弹力带和第二弹力带能够在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对外袋进行固定,加压时稳定性好、不易发生移位;外袋中套设有多层内袋,可根据需要的加压压力装入适合大小的沙袋,方便调节,且使用时沙袋不会产生过多形变而影响压力。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的正面结构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的背面结构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的外袋的剖视图。
[0016]其中:1、外袋;2、拉链;3、第一弹力带;4、第一魔术贴;5、挂钩;6、挂扣;7、第二弹力带;8、第二魔术贴;9、第三魔术贴;10、内袋;11、第三弹力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2、3所示,一种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外袋1,外袋1的开口处设有拉链2,可以方便地将沙袋放入外袋1或取出。外袋1的左右两侧设有对称的第一弹力带3,第一弹力带的端部设有第一魔术贴4,可以环绕在患者的大腿并进行粘接固定。进一步的,左侧的第一弹力带3上设有挂钩5,右侧的第一弹力带3上沿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有挂扣6,挂钩5可以挂在挂扣6上,确保两个第一弹力带3连接的稳固性,可以有效避免因魔术贴粘力减弱造成在使用中第一弹力带3脱落。
[0020]外袋1顶部设有两个第二弹力带7,第二弹力带7的端部设有第二魔术贴8,外袋1的外壁设有第三魔术贴9,使用时,第二弹力带7可环绕患者大腿并与第三魔术贴9粘接,在纵向上进行固定,能够加强对外袋1施加的压力及提高稳定性。进一步的,每个第二弹力带7朝向同侧的第一弹力带3倾斜设置,而且,第二弹力带7与第一弹力带3之间的夹角为50

80度,方便第二弹力带7从大腿的一侧绕向另一侧,从而形成X形固定,确保固定后的外袋1不会脱落。
[0021]外袋1内嵌套设有多层顶部开口的内袋10,多层内袋10的口径从内至外逐渐增大,可对应装载不同大小的沙袋。当需要加压的压力较大时,将较小的沙袋装入内径较小的内袋10时,由于口径的限制,加压后沙袋不会摊开,可以保持较大的压力;反之,需要压力较小时,取大沙袋放入大内径的内袋中。外袋1外壁设有第三弹力带11,可以收紧袋内的沙袋。
[0022]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开口的外袋,所述外袋的开口处设有拉链,所述外袋两侧设有对称的第一弹力带,所述第一弹力带的端部设有第一魔术贴,所述外袋顶部设有两个第二弹力带,所述第二弹力带的端部设有第二魔术贴,所述外袋的外壁设有第三魔术贴,所述外袋内嵌套设有多层顶部开口的内袋,多层所述内袋的口径从内至外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股动脉穿刺点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一弹力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惠华钟丽霞邓丽云
申请(专利权)人:梅州市人民医院梅州市医学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