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密封式集水井装置,避免主排水管中的难闻气体从集水井的开口逸出。其包括开口向上的集水井,集水井的底部安装有与集水井内腔相连通的连接管;连接管的顶端延伸至集水井内,且低于集水井侧壁的顶端;连接管的顶部盖设有管帽,管帽位于集水井内;管帽包括顶板和侧板;侧板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筒体结构的侧板的上端与顶板相连,顶板封闭筒体结构的侧板的上端开口;侧板内壁与连接管外壁之间具有排水通道,侧板的下端与集水井的内壁之间具有安装间隙;管帽内壁与连接管顶端之间设置有支撑块,多个支撑块沿连接管的周向间隔布置。废水流入集水井的集水腔室中,使管帽侧板的下端始终位于水位之下,进而起到自密封的效果。进而起到自密封的效果。进而起到自密封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密封式集水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给排水
,具体涉及一种自密封式集水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集水井是用以汇集和存蓄地下水或者渗漏水的水井。通常情况下,集水井的直径较大,为5
‑
10m。现有的集水井通过连接管与主排水管道相连通,连接管通常安装在集水井的底部。容易出现返味现象,即主排水管中的难闻气体经连接管从集水井逸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密封式集水井装置,避免主排水管中的难闻气体从集水井的开口逸出。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密封式集水井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集水井,所述集水井的底部安装有与集水井内腔相连通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顶端延伸至集水井内,且低于集水井侧壁的顶端;
[0005]所述连接管的顶部盖设有管帽,所述管帽位于集水井内;
[0006]所述管帽包括顶板和侧板;所述侧板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筒体结构的所述侧板的上端与顶板相连,所述顶板封闭筒体结构的所述侧板的上端开口;
[0007]所述侧板内壁与连接管外壁之间具有排水通道,所述侧板的下端与集水井的内壁之间具有安装间隙;
[0008]所述管帽内壁与连接管顶端之间设置有支撑块,多个所述支撑块沿连接管的周向间隔布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集水井的开口处安装有过滤篦子,且位于管帽的上方。
[0010]进一步的,所述集水井开口处的周向设置有限位台,所述过滤篦子安装在限位台上。
[0011]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台包括与集水井侧壁顶端相连,且向外延伸的环形横板;所述环形横板远离集水井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环形竖板;
[0012]所述过滤篦子安装在环形横板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横板的下表面与集水井外侧壁之间连接有加劲肋,多个所述加劲肋沿集水井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块与管帽的内壁相连,所述支撑块与连接管的管口相接触。
[0015]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块与连接管的管口的相对应处设置有缺口,所述连接管的管口卡接在缺口中。
[0016]进一步的,所述管帽的顶板上设置有吊耳,所述吊耳位于过滤篦子的下方。
[0017]进一步的,所述管帽和支撑块均为金属制品。
[0018]进一步的,所述管帽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密封式集水
井装置,避免主排水管中的难闻气体从集水井的开口逸出。废水流入集水井的集水腔室中,使管帽侧板的下端始终位于水位之下,进而起到自密封的效果。具有适用范围广、防臭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管帽盖设在连接管上的俯视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3]图中附图标记为:1
‑
集水井;2
‑
连接管;3
‑
管帽;301
‑
顶板;302
‑
侧板;4
‑
排水通道;5
‑
支撑块;6
‑
过滤篦子;7
‑
环形横板;8
‑
环形竖板;9
‑
加劲肋;10
‑
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5]如附图所示,自密封式集水井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集水井1,所述集水井1的底部安装有与集水井1内腔相连通的连接管2;所述连接管2的顶端延伸至集水井1内,且低于集水井1侧壁的顶端;所述连接管2的顶部盖设有管帽3,所述管帽3位于集水井1内;所述管帽3包括顶板301和侧板302;所述侧板302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筒体结构的所述侧板302的上端与顶板301相连,所述顶板301封闭筒体结构的所述侧板302的上端开口;所述侧板302内壁与连接管2外壁之间具有排水通道4,所述侧板302的下端与集水井1的内壁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管帽3内壁与连接管2顶端之间设置有支撑块5,多个所述支撑块5沿连接管2的周向间隔布置。
[0026]集水井1的开口向上,集水井1通过连接管2与主排水管相连通。侧板302与顶板301相连形成管帽3,管帽3为开口向下的桶体结构。若干个间隔布置的支撑块5支撑管帽3,使管帽3的顶板301高于连接管2的顶端,相邻两个支撑块5之间的间隙连通排水通道4与连接管2。连接管2位于集水井1内的管段外壁与集水井1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集水腔室,废水不断流入集水腔室中,上升的废水淹没侧板302的下端,即形成水封状态,防止主排水管内的难闻气体从集水井1的开口逸出。当废水上升至连接管2的顶端时,废水从相邻两个支撑块5之间的间隙流入连接管2中,再从主排水管最终排出。
[0027]为了防止树叶、垃圾等杂质落入集水井1内,优选的,所述集水井1的开口处安装有过滤篦子6,且位于管帽3的上方。过滤篦子6能够将树叶、垃圾等杂质过滤掉,避免排水过程产生阻塞。
[0028]过滤篦子6的过滤孔优选为条形孔,相邻两个条形孔之间的间距为5mm。
[0029]过滤篦子6具有多种安装方式,只需保证过滤篦子6的稳定安装即可。优选的,所述集水井1开口处的周向设置有限位台,所述过滤篦子6安装在限位台上。
[0030]限位台可以设置在集水井1开口处的内侧壁上,既可以为环形结构,又可以为块状结构。当限位台为块状结构时,多个块状结构的限位台沿集水井1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优选的,所述限位台包括与集水井1侧壁顶端相连,且向外延伸的环形横板7;所述环形横板7远离集水井1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环形竖板8;所述过滤篦子6安装在环形横板7上。环形横板7与过滤篦子6的下表面相接触,环形竖板8与过滤篦子6的外周面相接触,使过
滤篦子6安装稳定。
[0031]为了提高支撑效果,优选的,所述环形横板7的下表面与集水井1外侧壁之间连接有加劲肋9,多个所述加劲肋9沿集水井1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加劲肋9对环形横板7其到支撑作用,提高结构稳定性。
[0032]支撑块5的设置具有多种具体实施方式:
[0033]第一种实施方式,管帽3的内壁和连接管2的管口均与支撑块5相连,形成整体结构。但是存在管帽3无法取下的缺点。
[0034]第二种实施方式,支撑块5与连接管2的管口相连,管帽3的内壁与支撑块5相接触。
[0035]第三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块5与管帽3的内壁相连,所述支撑块5与连接管2的管口相接触。
[0036]为了实现管帽3的稳定放置,优选的,所述支撑块5与连接管2的管口的相对应处设置有缺口,所述连接管2的管口卡接在缺口中。连接管2的管口卡接在支撑块5的缺口中,防止管帽3在水流作用下,产生沿连接管2径向的晃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密封式集水井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集水井(1),所述集水井(1)的底部安装有与集水井(1)内腔相连通的连接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的顶端延伸至集水井(1)内,且低于集水井(1)侧壁的顶端;所述连接管(2)的顶部盖设有管帽(3),所述管帽(3)位于集水井(1)内;所述管帽(3)包括顶板(301)和侧板(302);所述侧板(302)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筒体结构的所述侧板(302)的上端与顶板(301)相连,所述顶板(301)封闭筒体结构的所述侧板(302)的上端开口;所述侧板(302)内壁与连接管(2)外壁之间具有排水通道(4),所述侧板(302)的下端与集水井(1)的内壁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管帽(3)内壁与连接管(2)顶端之间设置有支撑块(5),多个所述支撑块(5)沿连接管(2)的周向间隔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密封式集水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1)的开口处安装有过滤篦子(6),且位于管帽(3)的上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密封式集水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1)开口处的周向设置有限位台,所述过滤篦子(6)安装在限位台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密封式集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子山,滕平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