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3942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泥水分离装置。装置包括分离池和集泥槽,分离池采用土围堰结构,集泥槽设置在分离池的一侧,分离池内竖直间隔设有多个隔墙将其分为多个腔室,多个腔室依次相连通,腔室底部均设有排泥沟,排泥沟内设有排泥泵,排泥泵通过排泥管与集泥槽相连通,多个腔室沿泥水流动方向依次分别为一个进泥室、多个沉降室和一个排水室,进泥室上设有进浆管,进浆管上设有与其相连通的进药管,排水室的一侧设有排水槽,排水槽内设有溢流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泥水分离装置的分离池采用土围堰结构,施工简单,建设周期短;就地取材,可实现土方平衡,建设成本低;完工后现场恢复原状工程量少,施工时间短,费用低。费用低。费用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水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泥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绞吸船清淤方式具有不用降水、挖泥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成本低等优点,在水利疏浚、航道疏浚、河湖内源污染清除等领域多采用绞吸船清淤方式。
[0003]由于工艺需要,绞吸船在施工过程中需吸入大量的水,一般为水下方底泥体积的5

8倍,使得上岸泥浆的浓度很低,一般在5%

10%范围。为减少后续泥浆脱水设备的规模,提高脱水效率,先需对上岸泥浆进行泥水分离预处理,分离后水回至原水体,底部浓缩泥浆进入后续脱水处理设备。
[0004]现有常规方式多采用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或建设钢筋混凝土构筑物进行处理,但都具有一定缺点。
[0005]采用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方式一般为非标设备,需定制,生产周期长,影响清淤施工工期;设备制作费用高,建设投资大;一般清淤作业工期较短,运行完后设备难以二次利用,残值低,造成折旧摊销费用很高;操作过程专业要求高,需配置人员多。
[0006]采用建设钢筋混凝土构筑物方式建设周期长,影响清淤施工工期;一次性建设费用高,建设投资大;一般清淤作业工期较短,施工完成后需对现场进行恢复原状,采用钢砼构筑物结构拆除工作量大,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费用高。
[0007]由于现有处理方式存在以上缺点,经常造成清淤项目进展缓慢。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泥水分离装置。
[0009]本技术的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池和集泥槽,所述分离池采用土围堰结构,所述集泥槽设置在所述分离池的一侧,所述分离池内竖直间隔设有多个隔墙将其分为多个腔室,多个所述腔室依次相连通,所述腔室底部均设有排泥沟,所述排泥沟内设有排泥泵,所述排泥泵通过排泥管与所述集泥槽相连通,多个所述腔室沿泥水流动方向依次分别为一个进泥室、多个沉降室和一个排水室,所述进泥室上设有进浆管,所述进浆管上设有与其相连通的进药管,所述排水室的一侧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内设有溢流堰。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排泥沟上设有排泥坑,所述排泥沟的两端均朝所述排泥坑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排泥泵设置在所述排泥坑内。
[0011]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隔墙均一端与所述分离池的一侧壁连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分离池的另一侧壁间隔设置形成水流通道,相邻的两个隔墙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分离池相对应的两个侧壁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隔墙包括钢管桩和隔水膜,多个所述钢管桩间隔设置在所述分离池内,所述隔水膜固定在所述钢管桩上,且其底部与所述分离池的底部连接固定。
[0013]进一步的,所述隔水膜上部通过管卡固定在所述钢管桩上,底部采用沙袋进行固
定在所述分离池的底部。
[0014]进一步的,所述隔水膜为HDPE膜。
[0015]进一步的,所述分离池的内侧壁均向外倾斜。
[0016]进一步的,所述分离池的内侧壁铺设有土工布。
[0017]进一步的,所述分离池的四周设有外边坡,所述外边坡上设有钢梯。
[0018]进一步的,所述集泥槽铺设在外边坡,所述集泥槽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
[0019]本技术的分离池内采用隔墙隔成多个流道,流道过水断面面积逐步增加,流速逐渐降低,便于泥浆沉积,分离池底各腔室内设置有简易排泥沟,将排泥沟内的泥浆排出至集泥槽,外排水采用溢流堰方式,保证排水为上层清液。
[0020]本技术的泥水分离装置的分离池采用土围堰结构,施工简单,建设周期短;就地取材,可实现土方平衡,建设成本低;完工后现场恢复原状工程量少,施工时间短,费用低。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泥水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泥水分离装置的侧视图。
[0023]1、分离池;2、集泥槽;3、隔墙;31、钢管桩;32、隔水膜;4、腔室;41、进泥室;42、沉降室;43、排水室;5、排泥沟;51、排泥坑;6、排泥泵;61、排泥管;7、进浆管;71、进药管;8、排水槽;81、溢流堰;9、钢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5]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池1和集泥槽2,分离池1采用土围堰结构,集泥槽2设置在分离池1的一侧,分离池1内竖直间隔设有多个隔墙3将其分为多个腔室4,多个腔室4依次相连通,腔室4底部均设有排泥沟5,排泥沟5内设有排泥泵6,排泥泵6通过排泥管61与集泥槽2相连通,多个腔室4沿泥水流动方向依次分别为一个进泥室41、多个沉降室42和一个排水室43,进泥室41上设有进浆管7,进浆管7上设有与其相连通的进药管71,排水室43的一侧设有排水槽8,排水槽8内设有溢流堰81。
[0026]绞吸船清淤泥浆通过进浆管7进入到进料腔;进浆管7上设置有加药管,通过加入PAM加速泥水分离,PAM投加量一般为泥浆流量的3mg/L

5mg/L,加药管设置点可以离进浆管7出口距离为40m左右,以保证良好的混合效果;经泥水分离后,大部分水以上清液形式从排水槽8外排,排水槽8可采用钢砼结构或碳钢制作;排水槽8上设置有外排上清液的溢流堰81,同时具有流量、水位调节控制功能。
[0027]本技术的分离池1内采用隔墙3隔成多个流道,流道过水断面面积逐步增加,流速逐渐降低,便于泥浆沉积,分离池1底各腔室4内设置有简易排泥沟5,将排泥沟5内的泥浆排出至集泥槽2,外排水采用溢流堰81方式,保证排水为上层清液。
[0028]本技术的泥水分离装置的分离池1采用土围堰结构,施工简单,建设周期短;就地取材,可实现土方平衡,建设成本低;完工后现场恢复原状工程量少,施工时间短,费用
低。
[0029]整个分离池1为土围堰结构,围堰施工所用土方为池内开挖土方,实现土方平衡。分离池1的四周设有外边坡,外边坡上设有钢梯9。外边坡可以坡度为1:2,可根据需要进行绿化种植,提升厂区环境;外边坡上设置有钢梯9,供人员上下围堰。
[0030]围堰顶部为坡顶便道,宽度设置为2m,供施工、运行时交通使用;分离池1的内侧壁均向外倾斜,即分离池1的内侧壁为内边坡,坡度设置为1:1.5,为防止水流冲刷对围堰造成伤害,分离池1的内侧壁铺设有土工布,土工布可以在水位波动范围内铺设,土工布的厚度可以为1.5mm,土工布宽度一般设置为4m。
[0031]为保证水流稳定,提高池容积利用率,池内设置有简易隔墙3,多个隔墙3均一端与分离池1的一侧壁连接固定,另一端与分离池1的另一侧壁间隔设置形成水流通道,相邻的两个隔墙3分别连接固定在分离池相对应的两个侧壁上。隔墙3将分离池1分为多个腔室4,多个腔室4依次相连通,机在池内形成多个泥浆流道,隔墙3由钢管桩31和隔水膜32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池(1)和集泥槽(2),所述分离池(1)采用土围堰结构,所述集泥槽(2)设置在所述分离池(1)的一侧,所述分离池(1)内竖直间隔设有多个隔墙(3)将其分为多个腔室(4),多个所述腔室(4)依次相连通,所述腔室(4)底部均设有排泥沟(5),所述排泥沟(5)内设有排泥泵(6),所述排泥泵(6)通过排泥管(61)与所述集泥槽(2)相连通,多个所述腔室(4)沿泥水流动方向依次分别为一个进泥室(41)、多个沉降室(42)和一个排水室(43),所述进泥室(41)上设有进浆管(7),所述进浆管(7)上设有与其相连通的进药管(71),所述排水室(43)的一侧设有排水槽(8),所述排水槽(8)内设有溢流堰(8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沟(5)上设有排泥坑(51),所述排泥沟(5)的两端均朝所述排泥坑(51)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排泥泵(6)设置在所述排泥坑(51)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隔墙(3)均一端与所述分离池(1)的一侧壁连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分离池(1)的另一侧壁间隔设置形成水流通道,相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子成季光明吴广宇王明
申请(专利权)人:路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