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2,3,5
‑
三取代吡嗪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化学领域,涉及一种2,3,5
‑
三取代吡嗪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泛素化是细胞蛋白的结构化降解和转换的过程,其受泛素
‑
蛋白酶体系统(UPS)的调控,大多数对细胞调控和功能相关的蛋白质均受该过程调控。泛素
‑
蛋白酶体系统主要包含泛素激活酶(E1s)、泛素结合酶(E2s)和泛素连接酶(E3s),其作用机制为泛素首先通过ATP依赖的硫脂键与E1酶结合后被激活,随后被转移到E2酶上,最后在E3酶的辅助下将泛素转移到底物的赖氨酸上。
[0003]E3泛素连接酶在泛素化过程中起特异性识别底物的作用,相较于E1,E2酶其种类最多、结构特异性突出,在选择性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E3泛素连接酶的特殊结构域分为RING结构域、HECT结构域、U
‑
box结构域和PHD域。其中,RING型E3连接酶包含成员最丰富,其中S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2,3,5
‑
三取代吡嗪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结构通式I其中,R
A
、R
B
各自独立选自氢、卤素、饱和烷基、不饱和烷基、取代烷基、环烷基、氰基、吗啉基、苯基、取代苯基、芳香杂环基、取代芳香杂环基;Rc为其中R1选自氢、C1‑
C6烷基、芳香基;R2选自C1‑
C6烷基磺酰胺基、吗啉基、取代C1‑
C6烷基哌嗪基、C1‑
C6烷基氨基、氨基噻唑,n取1至5的整数;R3选自氢、C1‑
C6烷基、芳香基;R4选自氢、C1‑
C6烷基、卤素、氰基、羧基、杂原子取代烷基,m取0至3的整数;R5选自氢、C1‑
C6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磺酰基、取代磺酰基、酰基、取代酰基、甲酸苯酯基、4
‑
吗啉羰酰基;Y选自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2,3,5
‑
三取代吡嗪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
A
、R
B
为苯基;R
C
为时,其结构通式I
a
为其中R1选自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苯基、苄基;R2选自甲基磺酰胺基、对甲基苯磺酰胺基、吗啉基、N
‑
甲基哌嗪基、甲氨基、氨基噻唑,n取1至5的整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2,3,5
‑
三取代吡嗪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
A
、R
B
为苯基;R
C
为时,其结构通式I
b
为
其中R3选自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环己基、苯基、苄基;R4选自氢、甲基、叔丁基、三氟甲基、氨基、羟基、N,N
‑
二甲基、卤素、甲氧基、氰基、羧基、氰基乙烯基、4
‑
氰基苯基,m取0至3的整数。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2,3,5
‑
三取代吡嗪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
A
、R
B
为苯基;R
C
为时,其结构通式I
c
为其中R5选自氢、甲基、乙基、苄基、取代苄基、苯基、取代苯基、甲磺酰基、乙磺酰基、对甲苯磺酰基、甲酰基、乙酰基、丙酰基、环丙酰基、环己酰基、苯甲酰基、氯乙酰基、溴乙酰基、氟乙酰基、3
‑
氯丙酰基、特戊酰基、2
‑
噻吩甲酰基、甲酸苯甲酰基、4
‑
吗啉羰酰基;Y选自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2,3,5
‑
三取代吡嗪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
A
、R
B
分别独立选自氢、甲基、乙基、异丙基、环丙基、环己基、吗啉基、N
‑
甲基哌嗪基、苯基、取代苯基、4
‑
苯基苯基、苯并
‑
1,4
‑
二氧六环
‑6‑
基、2
‑
吡啶基、3
‑
吡啶基、4
‑
吡啶基、3,5
‑
嘧啶基、4
‑
取代氨基哌啶基、4
‑
取代氨甲基哌啶基、N
‑
单取代烷基、N,N
‑
双取代烷基、S
‑
取代烷基、O
‑
取代烷基,R
C
为时,其结构通式I
d
为其中R5选自氢、甲基、乙基、苄基、取代苄基、苯基、取代苯基、甲磺酰基、乙磺酰基、对甲苯磺酰基、甲酰基、乙酰基、丙酰基、环丙酰基、环己酰基、苯甲酰基、氯乙酰基、溴乙酰基、氟乙酰基、3
‑
氯丙酰基、特戊酰基;Y选自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2,3,5
‑
三取代吡嗪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
A
、R
B
分别独立选自氢、甲基、乙基、异丙基、环丙基、环己基、吗啉基、N
‑
甲基哌嗪基、苯基、取代苯基、4
‑
苯基苯基、苯并
‑
1,4
‑
二氧六环
‑6‑
基、2
‑
吡啶基、3
‑
吡啶基、4
‑
吡啶基、3,5
‑
嘧啶基、4
‑
取代氨基哌啶基、4
‑
取代氨甲基哌啶基、N
‑
单取代烷基、N,N
‑
双取代烷基、S
‑
取代烷基、O
‑
取代烷基,R
C
为时,其结构通式I
e
为
其中R3选自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环己基、苯基、苄基;R4选自氢、甲基、叔丁基、三氟甲基、氨基、羟基、N,N
‑
二甲基、卤素、甲氧基、氰基、羧基、氰基乙烯基、4
‑
氰基苯基,m取0至3的整数。7.权利要求2所述的2,3,5
‑
三取代吡嗪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苯偶酰a、甘氨酰胺b、NaOH加入到甲醇中加热回流搅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反应液,调节pH,抽滤,得中间体;将干燥后的中间体溶于POCl3中,加热回流搅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反应液,用冰水混合物淬灭反应体系,调节pH,抽滤、重结晶得到化合物c;(2)将步骤(1)得到的化合物c加入到DMF中,依次加入N
‑
取代氨基醇、K2CO3,加压加热条件下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纯化得到化合物d;(3)将步骤(2)得到的化合物d、四丁基硫酸氢铵加入到二甲苯与40%KOH的混合溶液中,冷却至0℃,向其中滴加溴乙酸叔丁酯,滴加过程控制混合溶液温度在0~5℃,然后室温搅拌反应,反应结束后纯化得到化合物e;(4)将步骤(3)得到的化合物e、NaOH加入到甲醇中,加热回流反应,反应完成后蒸干甲醇,加入水溶解,调节pH,抽滤得化合物f;(5)将步骤(4)得到的化合物f、1
‑
羟基苯丙三唑、1
‑
乙基
‑
3(3
‑
二甲基丙胺)碳二亚胺加入到二氯甲烷溶剂中,室温搅拌反应30min,然后向其中加入胺类化合物,继续室温搅拌,反应结束后纯化得到化合物Ⅰa
,记为g。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民,石晓静,赵兵,张坤,胡开召,李敏,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