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能源结合的储能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3370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能源结合的储能电站,主要涉及储能电站领域。一种多能源结合的储能电站,包括均匀建设的多个储能电站建筑本体,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顶部具有遮光顶棚,所述遮光顶棚完全覆盖多个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的建筑区域,所述遮光顶棚底部线性设置若干支撑柱,所述遮光顶棚顶部采用钢结构搭建而成,所述遮光顶棚顶部线性设置若干列太阳能板,每列所述太阳能板之间具有透光窗,所述支撑柱顶部设置风力发电机,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内的地面和/或墙体内设置地暖管,所述地暖管远端经过换热站,所述换热站内具有地温换热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利用太阳能以及风能发电弥补储能电站的辅助用电消耗。风能发电弥补储能电站的辅助用电消耗。风能发电弥补储能电站的辅助用电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能源结合的储能电站


[0001]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储能电站领域,具体是一种多能源结合的储能电站。

技术介绍

[0002]储能电站是电网中用于削峰填谷的电能缓冲模块,储能电站能够在用电低谷期将电能储存,在用电高峰期将电能释放,从而缓解用电高峰器电网的用电压力。储能电站采用电池组作为电能储存的基本模块。受限于电池组的性能,在温度较高的地区以及季节,需要消耗较大的能量为储能电站内的电池组降温,从而防止电池组过热而发生爆燃与爆炸;在温度较低的地区以及季节,又需要为电池组供暖,从而减少电池组的储能衰减,保障储能电站的正常运行。因而,在储能电站运行时,在温度维持上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能源结合的储能电站,它能够利用太阳能以及风能发电弥补储能电站的辅助用电消耗,并利用太阳能板的铺设减少储能电站接受的阳光照射,缓解温度较高时储能电站的温升。同时利用地温能量中和地表温度,减少空调系统对于储能电站内温度调节所消耗的电能。
[0004]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多能源结合的储能电站,包括均匀建设的多个储能电站建筑本体,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顶部具有遮光顶棚,所述遮光顶棚完全覆盖多个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的建筑区域,所述遮光顶棚底部线性设置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设置在储能电站建筑本体的相邻区域或者直接设置在储能电站建筑本体的承重柱顶端,所述遮光顶棚顶部采用钢结构搭建而成,所述遮光顶棚顶部线性设置若干列太阳能板,每列所述太阳能板之间具有透光窗,所述支撑柱顶部设置风力发电机,所述太阳能板的电能产出以及风力发电机的电能产出为储能电站建筑本体的辅助设施供电或者直接储存在储能电站内,若干的所述支撑柱上具有爬梯,所述遮光顶棚上设置与爬梯相对应的检修口;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内的地面和/或墙体内设置地暖管,所述地暖管远端经过换热站,所述换热站内具有地温换热管,所述地温换热管深入地下大于等于5米深度区域。
[0006]所述太阳能板呈一定倾角安装。
[0007]所述透光窗采用密集阵列设置金属管材隔断,所述透光窗作为阳光的透过孔以及太阳能板的检修通道。
[0008]所述风力发电机为垂直轴式风力发电机。
[0009]所述地温换热管包括设置在换热站内的地上换热管以及若干组埋入地下的地下换热管,多组所述地下换热管通过多通与地上换热管相连接。
[0010]所述换热站内的地暖管以及地温换热管呈蜂窝状交错设置。
[0011]所述遮光顶棚底部布设喷淋管路,所述喷淋管路沿透光窗布设,所述喷淋管路用于应对突发性火灾。
[0012]对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专利技术针对储能电站维持室内恒温环境耗能大的问题进行设计,为储能电站的建筑本体建造了遮阳的太阳能顶棚,在炎热区域以及炎热气候下,能够极大的减少储能电站建筑本体受到的阳光直接照射,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储能电站建筑的辅助系统进行供电。同时增加了小型的风力发电设备,利用了风力发电进一步减缓储能电站辅助系统对于电网电能的消耗。
[0014]本系统还通过引入地温的方式平衡室内温度,从而降低空调系统调节室内的温差,从而减少电力的消耗。
附图说明
[0015]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部分遮光顶棚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3是本专利技术A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4是本专利技术B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所示标号:1、储能电站建筑本体;2、遮光顶棚;3、支撑柱;4、太阳能板;5、透光窗;6、风力发电机;7、地暖管;8、换热站;9、地温换热管;10、喷淋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0021]如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多能源结合的储能电站,包括均匀建设的多个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呈线性阵列均匀建筑,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作为电池储能模块的存放主体,其内安装恒温空调系统、灯光系统、灭火系统以及检测单元等若干辅助设施来保障储能电站电能储蓄功能的顺利进行。常规的储能电站中,以上辅助设施的电能消耗均来自电网或者储能电站本身存储的电能,大规模的储能电站集群对于电能的消耗十分巨大。且在特殊极热地区、极热的季节,对于辅助散热的能耗更为巨大;在极寒区域、极寒的季节,对于储能电站内的加热耗能也同样巨大。基于此,本专利技术集成了太阳能、风能以及地温能量作为储能电站的温控辅助模块,能够有效的减少储能电站辅助系统耗电对于电网以及储能电站自身带来的压力,并且在根源上降低温度控制单元对于储能电站内温度调节的温差,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0022]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顶部具有遮光顶棚2,所述遮光顶棚2完全覆盖多个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的建筑区域,所述遮光顶棚2底部线性安装若干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直接或者间接的支撑在底面上,作为遮光顶棚2安装的基础。具体的,所述支撑柱3设置在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的相邻区域或者直接连接固定在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的承重柱顶端,通过均匀设置的支撑柱3将遮光顶棚2进行稳定的支撑。所述遮光顶棚2顶部采用钢结构搭建而成的框架结构。遮光顶棚2能够有效的阻挡阳光的照射,在炎热地区或者炎热季节,能够有效地降低地表温度以及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的建筑外墙温度,从而使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内的温度至少降低5度以上,从而降低了空调系统的温度调节差值,有效减少了能源的损耗。
[0023]所述遮光顶棚2顶部线性铺设若干列太阳能板4,太阳能板4作为遮光顶棚2顶部的铺装,所述太阳能板4呈一定倾角安装,以便于更好的接受阳光照射,同时可在雨天便于雨水排泄,并将其上灰尘进行冲洗。成为阻挡太阳光照射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的主要作用模块,且太阳能板4还能够将该部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直接或者间接的为储能电站内用电的辅助设施供电,降低储能电站本身或者电网的压力。每列所述太阳能板4之间具有透光窗5,透光窗5的设置满足了地面基本的采光需求。具体的,所述透光窗5采用密集阵列设置金属管材隔断,人可以直接在其上行走,因而使得所述透光窗5可以作为太阳能板的检修通道。
[0024]所述支撑柱3顶部可以安装风力发电机6,所述太阳能板4的电能产出以及风力发电机6的电能产出为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的辅助设施供电或者直接储存在储能电站内。具体的,受限于安装的场地以及安装条件,风力发电机6应当选用小型的机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风力发电机6采用垂直轴式风力发电机。垂直轴式风力发电机能够利用任意方向的来风进行发电,且体积一般不大,能够在本安装条件下发挥功能。
[0025]进一步的,若干的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能源结合的储能电站,包括均匀建设的多个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顶部具有遮光顶棚(2),所述遮光顶棚(2)完全覆盖多个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的建筑区域,所述遮光顶棚(2)底部线性设置若干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设置在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的相邻区域或者直接设置在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的承重柱顶端,所述遮光顶棚(2)顶部采用钢结构搭建而成,所述遮光顶棚(2)顶部线性设置若干列太阳能板(4),每列所述太阳能板(4)之间具有透光窗(5),所述支撑柱(3)顶部设置风力发电机(6),所述太阳能板(4)的电能产出以及风力发电机(6)的电能产出为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的辅助设施供电或者直接储存在储能电站内,若干的所述支撑柱(3)上具有爬梯,所述遮光顶棚(2)上设置与爬梯相对应的检修口;所述储能电站建筑本体(1)内的地面和/或墙体内设置地暖管(7),所述地暖管(7)远端经过换热站(8),所述换热站(8)内具有地温换热管(9),所述地温换热管(9)深入地下大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震孙春发张占曙陈淑敏张东远李栋吕圣坤郑佳惠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希格斯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