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斑螟蛾全虫态饲养及自动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2524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粉斑螟蛾全虫态饲养及自动收集装置,其包括饲养隔离筒和对接头;饲养隔离筒为上下两端具有装置开口的筒形壳体结构,饲养隔离筒内由倒锥形的隔离壳体分隔为饲养区和收集区;隔离壳体上具有攀爬穿孔;对接头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对接口的筒形壳体结构,2个对接口上分别设有筛网,对接头上连接通有2个通风管;2个饲养隔离筒设于对接头的上下两端、分别为上端饲养筒和下端饲养筒,下端饲养筒的饲养区内置有收集漏斗;上端饲养筒上端及下端饲养筒下端由透气罩遮盖,透气罩上具有若干透气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进行成虫、虫卵至幼虫的全虫态自动收集,适用于粉斑螟培养的工厂化及流程化饲养,进而有利于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寄生蜂天敌的大批量饲养。生蜂天敌的大批量饲养。生蜂天敌的大批量饲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粉斑螟蛾全虫态饲养及自动收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林领域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寄生蜂繁殖的中间寄主工厂化生产用的粉斑螟蛾的全虫态饲养及自动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粉斑螟蛾Ephestia cautella是一种重要的仓储害虫,特别是烟叶和面粉仓库中为害严重,并且该害虫分布范围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中都有报道危害性。粉斑螟食性杂,许多种类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如烟草粉粉斑螟Ephestia elutella以幼虫危害谷物、烟叶等仓储物品,使烟叶出现缺刻、孔洞,同时幼虫还有取食、排泄粪便、吐丝的习惯,使得烟叶品质下降,经济损失巨大。为了减少粉斑螟对仓储物的危害,科研人员需要饲养和收集粉斑螟幼虫进行研究,防治人员需要饲养和收集粉斑螟幼虫进行天敌昆虫的饲养,而目前粉斑螟的饲养和收集装置工厂化、流程化程度低,需要较多的手工操作及人工干预,这样非常耗时费力,培养繁殖效率低,造成粉斑螟虫口数量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出大批量的寄生蜂天敌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因此有必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粉斑螟蛾全虫态饲养及自动收集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进行成虫、虫卵至幼虫的全虫态自动收集,有效减少了粉斑螟的饲养及收集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及干预,非常省时省力,且粉斑螟的培养繁殖效率高,能有效提高粉斑螟虫口数量,适用于粉斑螟培养的工厂化及流程化饲养,进而有利于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寄生蜂天敌的大批量饲养。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粉斑螟蛾全虫态饲养及自动收集装置,其包括有饲养隔离筒和对接头。
[0006]所述饲养隔离筒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装置开口的筒形壳体结构,饲养隔离筒内由倒锥形的隔离壳体分隔开,饲养隔离筒内位于隔离壳体上方的空间为饲养区,饲养隔离筒内位于隔离壳体下方的空间为收集区;所述隔离壳体的顶端具有顶开口并与饲养隔离筒顶端的装置开口对齐设置、底端为封闭端,隔离壳体的侧壁上具有若干攀爬穿孔将饲养区和收集区连通。
[0007]所述对接头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对接口的筒形壳体结构,2个对接口上分别设有筛网,对接头的侧壁上还具有对称设置的2个通风口并分别连接通有通风管。
[0008]2个饲养隔离筒分别设于对接头的上下两端、并分别与2个对接口对齐布置,位于对接头上端的饲养隔离筒作为上端饲养筒,位于对接头下端的饲养隔离筒作为下端饲养筒,所述下端饲养筒的饲养区内置有收集漏斗,收集漏斗的大端开口与下端饲养筒顶端的装置开口对齐设置、其小端开口靠近下端饲养筒内的隔离壳体的封闭端。
[0009]所述上端饲养筒上端的装置开口及下端饲养筒下端的装置开口分别由透气罩遮盖,所述透气罩上具有若干透气孔。
[0010]所述透气罩可以是采用透气纱网直接罩盖在装置开口上,也可以是可盖于饲养隔离筒的装置开口端的盖状结构,透气罩上正对饲养隔离筒的装置开口具有罩开口,所述罩开口上设有透气纱网形成透气孔。进一步,所述透气罩上透气孔的直径小于1mm。
[0011]优化方案,所述饲养隔离筒中,隔离壳体的侧壁上距离封闭端14至16cm处开始向上设置攀爬穿孔,最下端的攀爬穿孔的底边缘与隔离壳体的封闭端的垂直距离D为14至16cm。进一步,所述饲养隔离筒中,隔离壳体的攀爬穿孔的直径为1至2mm。
[0012]优化方案,所述对接头上的筛网采用18目或20目筛网。
[0013]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本专利技术结合粉斑螟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的特征,利用幼虫的上爬性,确保幼虫生长期间有充足的饲料,提高幼虫的存活率和质量;另外还利用老熟幼虫的钻孔性,将攀爬穿孔设计在较高位置,实现饲料和幼虫的分离,操作简便,循环使用,环保节约,有利于粉斑螟流程化和工厂化饲养的开展,为后续的天敌培育提供材料支持。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组装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饲养隔离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8]实施例
[0019]参考图1至图3,一种粉斑螟蛾全虫态饲养及自动收集装置,其包括有饲养隔离筒1和对接头2。
[0020]所述饲养隔离筒1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装置开口的筒形壳体结构,饲养隔离筒1内由倒锥形的隔离壳体3分隔开,饲养隔离筒1内位于隔离壳体3上方的空间为饲养区,饲养隔离筒1内位于隔离壳体3下方的空间为收集区;所述隔离壳体3的顶端具有顶开口并与饲养隔离筒1顶端的装置开口对齐设置、底端为封闭端。
[0021]具体参考图3,隔离壳体3的侧壁上距离封闭端15cm处开始向上设置攀爬穿孔30,最下端的攀爬穿孔30的底边缘与隔离壳体3的封闭端的垂直距离D为15cm。所述攀爬穿孔30的直径为1至2mm、其将饲养区和收集区连通。
[0022]所述对接头2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对接口的筒形壳体结构,2个对接口上分别设有筛网20,筛网20采用18目或20目筛网。本实施例中具体是:位于上方的筛网采用20目、位于下方的筛网采用18目。对接头2的侧壁上还具有对称设置的2个通风口并分别连接通有通风管21。
[0023]2个饲养隔离筒1分别设于对接头2的上下两端、并分别与2个对接口对齐布置,位于对接头2上端的饲养隔离筒1作为上端饲养筒11,位于对接头2下端的饲养隔离筒1作为下端饲养筒12,所述下端饲养筒12的饲养区内置有收集漏斗4,收集漏斗4的大端开口与下端饲养筒12顶端的装置开口对齐设置、其小端开口靠近下端饲养筒12内的隔离壳体3的封闭端。
[0024]所述上端饲养筒11上端的装置开口及下端饲养筒12下端的装置开口分别由透气罩5遮盖。所述透气罩5成可盖于饲养隔离筒1的装置开口端的盖状结构,透气罩5上正对饲养隔离筒1的装置开口具有罩开口,所述罩开口上设有透气纱网51形成透气孔50。所示透气孔50的直径小于1mm、使其小于攀爬穿孔30的孔径。
[0025]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第一步,收集粉斑螟老熟幼虫或蛹,置于上端饲养筒11的饲养区内,虫口密度控制在2000~3000头/m3,之后在上端饲养筒11上盖上透气罩5、以及将上端饲养筒11安装于对接头2上端的对接口上。
[0026]第二步,在下端饲养筒12的饲养区内装入饲料10,依据预设于饲养隔离筒1的隔离壳体3上用于标识高度的刻度,确定该隔离壳体3内装入的饲料10高度H为8cm左右。另外,在下端饲养筒12的隔离壳体3上方放入收集漏斗4后,将下端饲养筒12安装于对接头2下端的对接口上、以及在下端饲养筒12上盖上透气罩5。
[0027]第三步,完成第一、二步骤后置于适度的温湿度环境下进行饲养,通常的饲养调节为:光周期为L:D=16:8,温湿度控制在30
±
1℃,相对湿度控制为70
±
10%;以及将对接头2的2个通风管21分别作为进风管和出风管进行缓速通风,提高对上端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粉斑螟蛾全虫态饲养及自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饲养隔离筒(1)和对接头(2);所述饲养隔离筒(1)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装置开口的筒形壳体结构,饲养隔离筒(1)内由倒锥形的隔离壳体(3)分隔开,饲养隔离筒(1)内位于隔离壳体(3)上方的空间为饲养区,饲养隔离筒(1)内位于隔离壳体(3)下方的空间为收集区;所述隔离壳体(3)的顶端具有顶开口并与饲养隔离筒(1)顶端的装置开口对齐设置、底端为封闭端,隔离壳体(3)的侧壁上具有若干攀爬穿孔(30)将饲养区和收集区连通;所述对接头(2)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对接口的筒形壳体结构,2个对接口上分别设有筛网(20),对接头(2)的侧壁上还具有对称设置的2个通风口并分别连接通有通风管(21);2个饲养隔离筒(1)分别设于对接头(2)的上下两端、并分别与2个对接口对齐布置,位于对接头(2)上端的饲养隔离筒(1)作为上端饲养筒(11),位于对接头(2)下端的饲养隔离筒(1)作为下端饲养筒(12),所述下端饲养筒(12)的饲养区内置有收集漏斗(4),收集漏斗(4)的大端开口与下端饲养筒(12)顶端的装置开口对齐设置、其小端开口靠近下端饲养筒(12)内的隔离壳体(3)的封闭端;所述上端饲养筒(11)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梦婷王智颖郭超劳传忠古汶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