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2329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包括竖直设置的矩形立柱,矩形立柱中连接有多组K形构件,K形构件包括竖直的副立柱和倾倒的V架,V架设置在矩形立柱与副立柱之间;矩形立柱垂直的连接有横连接梁,横连接梁远离矩形立柱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多根横连接梁在矩形立柱的同一个侧面相隔并排设置,组成横连接梁组;横连接梁组的每个相邻横连接梁之间设置有K形构件;与矩形立柱对应的最底侧一组K形构件的底部设置有与地基连接的副基座。采用在矩形立柱的侧面设置副立柱,再通过V架将副立柱与矩形立柱连接起来,通过K形构件对矩形立柱的的强度进行了加强,提高了架构强度和抗震效果。架构强度和抗震效果。架构强度和抗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

技术介绍

[0002]在近年来的国家政策倡导下,推进建筑工业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成为必然趋势。钢结构建筑相比混凝土结构具有诸多优点,如重量轻、装配化程度高,抗震性能好等特点。低层钢结构建筑在国外研发和应用较为成熟,但高层钢结构住宅相对还不是很成熟,高层建筑对抗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高度的增高,钢结构体系的稳固性逐步下降,抗震效果也越来越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采用在矩形立柱的侧面设置副立柱,再通过V架将副立柱与矩形立柱连接起来,在副立柱的底部设置带有缓冲吸能的副基座,解决了现有高层钢结构体系的稳固性逐步下降,抗震效果也越来越差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包括竖直设置的矩形立柱,所述矩形立柱中连接有多组K形构件,所述K形构件包括竖直的副立柱和倾倒的V架,所述V架设置在所述矩形立柱与所述副立柱之间;所述矩形立柱垂直的连接有横连接梁,所述横连接梁远离所述矩形立柱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多根所述横连接梁在所述矩形立柱的同一个侧面相隔并排设置,组成横连接梁组;所述横连接梁组的每个相邻所述横连接梁之间设置有所述K形构件;与所述矩形立柱对应的最底侧一组所述K形构件的底部设置有与地基连接的副基座。
[0005]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矩形立柱相邻的两个侧面中分别向外伸出有横连接梁组,分属在不同所述横连接梁组之间的两个所述横连接梁相互垂直。
[0006]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副基座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上侧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腔中设置有锥状弹簧,所述限位环的外侧设置有阻尼环,所述副立柱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座,所述阻尼环和所述锥状弹簧设置在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固定部之间,所述安装座通过设置的螺栓与所述固定部预紧连接在一起。
[0007]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固定部的底部设置有固定锚杆,所述固定锚杆的外侧设置有防滑凸起。
[0008]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座的底侧中部设置有限位凸,所述限位凸穿入在所述锥状弹簧的顶部。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在矩形立柱的侧面设置副立柱,再通过V架将副立柱与矩形立柱连接起来,通过K形构件对矩形立柱的的强度进行了加强,提高了架构强度和抗震效果;2、在副立柱的底部设置带有阻尼环和锥状弹簧的副基座,使副基座具备缓冲吸能作用,矩形立柱与副立柱配合提高了整体钢结构K柱的柔韧性。3、采用锥
状弹簧增加了缓冲结构整体的缓冲范围架构更加紧凑稳固。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2]图3为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的副基座剖视图。
[0013]图4为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使用时的示意图。
[0014]图中:1、矩形立柱;2、横连接梁;21、连接部;211、加强板;212、补条;213、操作位缺口;3、副立柱;31、安装座;32、限位凸;4、V架;5、锥状弹簧;214、腹板;215、翼板;6、固定部;61、限位环;62、固定锚杆;621、凸起;63、螺栓;7、阻尼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的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0016]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17]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

4所示,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包括竖直设置的矩形立柱1,所述矩形立柱1中连接有多组K形构件,所述K形构件包括竖直的副立柱3和倾倒的V架4,所述V架4设置在所述矩形立柱1与所述副立柱3之间,所述V架4的开口一侧连接在所述矩形立柱1的一个侧面中,所述矩形立柱1垂直的连接有横连接梁2,所述横连接梁2远离所述矩形立柱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为工字梁,所述连接部21包括工字梁腹板214两侧的加强板211和翼板215下侧面的补条212,所述腹板214在与所述翼板215相接位置的端部设置有焊接操作位缺口213。多根所述横连接梁2在所述矩形立柱1的同一个侧面相隔并排设置,组成横连接梁组;所述横连接梁组的每个相邻所述横连接梁2之间设置有所述K形构件;所述矩形立柱1相邻的两个侧面中分别向外伸出有横连接梁组,分属在不同所述横连接梁组之间的两个所述横连接梁2相互垂直。
[0018]与所述矩形立柱1对应的最底侧一组所述K形构件的底部设置有与地基连接的副基座,所述副基座包括固定部6,所述固定部6的上侧设置有限位环61,所述限位环61的内腔中设置有锥状弹簧5,所述限位环61的外侧设置有阻尼环7,所述副立柱3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座31,所述阻尼环7和所述锥状弹簧5设置在所述安装座31和所述固定部6之间,所述安装座31的底侧中部设置有限位凸32,所述限位凸32穿入在所述锥状弹簧5的顶部,所述安装座31通过设置的螺栓63与所述固定部6预紧连接在一起。所述固定部6的底部设置有固定锚杆
62,所述固定锚杆62的外侧设置有防滑凸起621。
[0019]使用时,结合图1

4所示,将本专利的钢结构K柱设置在建筑边缘的拐角处,通过连接部21的加强板211和补条212实现横连接梁2与建筑整体的工字横梁连接在一起,通过操作位缺口213将翼板215上侧的焊接坡口填平提高连接强度。将固定锚杆62浇筑在地基中完成副基座的固定。
[0020]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包括竖直设置的矩形立柱(1),所述矩形立柱(1)中连接有多组K形构件,所述K形构件包括竖直的副立柱(3)和倾倒的V架(4),所述V架(4)设置在所述矩形立柱(1)与所述副立柱(3)之间;所述矩形立柱(1)垂直的连接有横连接梁(2),所述横连接梁(2)远离所述矩形立柱(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21),多根所述横连接梁(2)在所述矩形立柱(1)的同一个侧面相隔并排设置,组成横连接梁组;所述横连接梁组的每个相邻所述横连接梁(2)之间设置有所述K形构件;与所述矩形立柱(1)对应的最底侧一组所述K形构件的底部设置有与地基连接的副基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式钢结构K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立柱(1)相邻的两个侧面中分别向外伸出有横连接梁组,分属在不同所述横连接梁组之间的两个所述横连接梁(2)相互垂直。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云飞张延飞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京峰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