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02268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污水治理领域。包括:微流控芯片、臭氧制备单元、液体进样单元和数据采集单元。臭氧制备单元包括臭氧发生器、氧气瓶、一级减压阀、精密气压调节器和精密数字压力表;液体进样单元包括微量注射泵和标准注射器;数据采集单元包括光电倍增管、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臭氧制备单元产生的臭氧和液体进样单元中的葡萄糖溶液通过管道进入微流控芯片中,在微流控芯片中进行化学发光反应,反应过程产生的微弱光被数据采集单元中的光电倍增管采集,再通过数据采集卡转换,再在计算机中处理。采用微通道解决了传统检测手段中试剂消耗大的缺点,光电倍增可以实时检测反应过程的发光现象。应过程的发光现象。应过程的发光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年平均污水排放量为700亿立方米。全国411107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六成水质较差和极差,国控重点湖泊中,水质为污染级的占38.3%,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传统水质监测方法主要有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法和库伦滴定法等。传统COD检测过程消耗试剂种类较多,且样品分析时间周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样品分析周期长,采用试剂多的问题,通过采用臭氧化学发光法实现对水体COD值的间接检测。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包括:微流控芯片、臭氧制备单元、液体进样单元和数据采集单元,
[0005]其中,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气液混合通道,所述微流控芯片压紧在X

Y双轴移动平台上;
[0006]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光电倍增管,所述光电倍增管夹紧在Z轴移动滑轨平台上;
[0007]所述光电倍增管的感光区域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所述气液混合通道对应;
[0008]所述臭氧制备单元通过管道与所述微流控芯片连通;
[0009]所述液体进样单元通过管道与所述微流控芯片连通。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所述臭氧制备单元包括臭氧发生器、氧气瓶、一级减压阀、精密气压调节器和精密数字压力表,
[0011]其中,所述氧气瓶通过管道与所述一级减压阀连接,所述一级减压阀通过管道与所述精密气压调节器连接,所述精密气压调节器通过管道与所述精密数字压力表连接,所述精密数字压力表通过管道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连接。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所述液体进样单元包括微量注射泵和标准注射器,
[0013]其中,所述微量注射泵包括夹持机构,所述标准注射器安装在所述夹持机构上。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还包括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
[0015]其中,所述数据采集卡的一端与所述光电倍增管电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卡的另一端与所述计算机电连接。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气体入口和气体通道,所述气体入口与所述臭氧发生器通过管道连接,气
体通过所述气体入口进入所述气体通道,
[0017]其中,所述气体通道与所述气液混合通道连通。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液体入口和液体通道,所述液体进样单元通过管道与所述液体入口连接,液体通过所述液体入口进入所述液体通道,
[0019]其中,所述液体通道与所述气液混合通道连通。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所述气液混合通道包括初级混合通道和发光区,所述初级混合通道与所述发光区连通,
[0021]其中,所述发光区与所述光电倍增管正对应。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所述初级混合通道包括多组首尾相连的倒S型通道。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所述发光区包括左旋螺旋盘绕通道和右旋螺旋盘绕通道,所述左旋螺旋盘绕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初级混合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左旋螺旋盘绕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旋螺旋盘绕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右旋螺旋盘绕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液混合出口连通。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所述左旋螺旋盘绕通道和所述右旋螺旋盘绕通道设置有均布的湍流槽。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其中,微流控芯片、臭氧制备单元、液体进样单元和数据采集单元均为独立存在,便于维修且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利用光电倍增管实时采集微流控芯片中反应过程的微弱光,大大缩短了样品分析时间长的不足;微流控芯片中的微通道达到微米尺度,可以减少试剂的消耗。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中液体进样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中微流控芯片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中X

Y双轴移动平台示意图。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的实验系统中Z轴移动滑轨平台示意图。
[0031]其中:1:氧气瓶;2:一级减压阀;3:精密气压调节器;4:精密数字压力表;5:臭氧发生器;6:微量注射泵;601:标准注射器;602:夹持机构;603:滚珠丝杠;7:计算机;8:数据采集卡;9:光电倍增管;10:微流控芯片;11:臭氧制备单元;12:液体进样单元;13:数据检测单元;14:X

Y双轴移动平台;15:定位压片;16:移动旋钮;17:Z轴移动滑轨平台;18:环形夹紧机构;19:滑轨旋钮;1001:臭氧制备单元;1002:液体进样单元;1003:数据采集单元;101:气
体入口;102:液体入口;200:液体通道;100:气体通道;300:气液混合通道;301:初级混合通道;302:交汇点;303:直线段;400:发光区;401:湍流槽;402:圆心;403:左旋螺旋盘绕通道;404:右旋螺旋盘绕通道;405:气液混合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0034]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流控芯片、臭氧制备单元、液体进样单元和数据采集单元,其中,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气液混合通道,所述微流控芯片压紧在X

Y双轴移动平台上;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光电倍增管,所述光电倍增管夹紧在Z轴移动滑轨平台上;所述光电倍增管的感光区域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所述气液混合通道对应;所述臭氧制备单元通过管道与所述微流控芯片连通;所述液体进样单元通过管道与所述微流控芯片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制备单元包括臭氧发生器、氧气瓶、一级减压阀、精密气压调节器和精密数字压力表,其中,所述氧气瓶通过管道与所述一级减压阀连接,所述一级减压阀通过管道与所述精密气压调节器连接,所述精密气压调节器通过管道与所述精密数字压力表连接,所述精密数字压力表通过管道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进样单元包括微量注射泵和标准注射器,其中,所述微量注射泵包括夹持机构,所述标准注射器安装在所述夹持机构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臭氧化学发光法的水体COD检测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还包括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其中,所述数据采集卡的一端与所述光电倍增管电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卡的另一端与所述计算机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丽霞宁宏阳李鹏张玉峰张其久王鑫洋徐赫男杨丰源程小祥田科王展岳杨天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