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行稳定的喷油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185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喷油嘴组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运行稳定的喷油嘴组件,包括底座以及喷油嘴本体,所述喷油嘴本体下方设置进油空腔,所述进油空腔底端设置进油槽,所述进油槽槽底中间位置设置弧形的出油槽,所述进油槽侧壁下方向出油槽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出油槽底端均布出油孔,所述进油槽内设置针阀,所述喷油嘴本体位于进油空腔上方依次设置第一控制空腔、复位空腔以及第二控制空腔,通过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定位板以及复位弹簧的设置,便于迅速对针阀位置进行调整,同时避免因复位弹簧弹力减弱而导致的密封不彻底的情况,从而运行更加稳定。加稳定。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运行稳定的喷油嘴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喷油嘴组件
,具体为一种运行稳定的喷油嘴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喷油嘴本身是一个常闭阀,有一个阀针上下运动来控制阀的开闭,当发动机行车电脑ECU下达喷油指令时,其电压讯号会使电流流经喷油嘴内的线圈,产生磁场把阀针吸起,让阀门开启好使油料自喷油孔喷出。但是现在的喷油嘴在使用时间过长后,用于复位的弹簧容易造成弹性的减弱,使喷油嘴不能很好的进行闭合,从而影响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喷油嘴不便于拆卸安装,从而不便于检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运行稳定的喷油嘴组件。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运行稳定的喷油嘴组件,包括底座以及喷油嘴本体,所述喷油嘴本体下方设置进油空腔,所述进油空腔底端设置进油槽,所述进油槽槽底中间位置设置弧形的出油槽,所述进油槽侧壁下方向出油槽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出油槽底端均布出油孔,所述进油槽内设置针阀,所述喷油嘴本体位于进油空腔上方依次设置第一控制空腔、复位空腔以及第二控制空腔,所述针阀顶端依次穿过第一控制空腔以及复位空腔伸入第二控制空腔内,所述针阀与喷油嘴本体滑动连接,所述喷油嘴本体左侧侧壁设置进油管,所述进油管与进油空腔连通,所述第一控制空腔以及第二控制空腔内分别设置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反向设置,所述喷油嘴本体右侧侧壁与第一控制空腔以及第二控制空腔对应位置分别设置第一接头以及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一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二接头与第二电磁阀连接,所述针阀与复位空腔对应位置设置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复位空腔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定位板上下两侧侧壁与复位空腔上下两侧侧壁之间分别连接复位弹簧,所述底座底端设置安装槽,所述喷油嘴本体顶端设置在安装槽内,所述喷油嘴本体左右两侧侧壁上方分别设置限位槽,所述底座位于安装槽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固定装置。
[0007]为了便于对喷油嘴本体进行拆卸安装,从而便于检修,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固定装置包括限位杆、限位板、限位弹簧、驱动杆、驱动齿轮以及传导杆,所述底座位于安装槽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限位空腔,所述限位空腔内滑动设置限位板,所述限位空腔靠近安装槽一侧与限位槽对应位置分别设置限位孔,所述限位板靠近安装槽一侧侧壁设置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伸入限位孔内,所述限位板远离安装槽一侧侧壁与限位空腔侧壁之间设置限位弹簧,所述限位空腔位于限位板靠近安装槽一侧转动设置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偏心位置与限位板之间铰接传导杆,所述底座底端与驱动齿轮对应位置转动设置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驱动齿轮连接。
[0008]为了便于控制驱动杆进行转动,从而便于控制限位杆的位置,从而便于对喷油嘴本体进行拆卸,本技术改进有,所述驱动杆底端设置驱动盘。
[0009]为了便于对油液进行过滤,从而使得油液中的杂质停留在进油空腔内,从而防止油液中的杂质堵塞出油孔,本技术改进有,所述进油槽顶端设置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中间位置设置贯穿孔,所述针阀穿过贯穿孔且针阀与贯穿孔滑动连接。
[0010]为了便于对停留在进油空腔内的油液杂质进行排出,本技术改进有,所述进油空腔右侧侧壁设置清洁孔,所述清洁孔内置清洁控制阀。
[0011]为了便于减少针阀与进油槽槽底之间的磨损,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出油槽侧壁顶端设置橡胶垫。
[0012](三)有益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运行稳定的喷油嘴组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该运行稳定的喷油嘴组件,通过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定位板以及复位弹簧的设置,便于迅速对针阀位置进行调整,同时避免因复位弹簧弹力减弱而导致的密封不彻底的情况,从而运行更加稳定。通过固定装置的设置,便于对喷油嘴本体进行拆卸安装,从而便于检修。通过过滤网以及清洁孔的设置,便于对油液进行过滤,从而使得油液中的杂质停留在进油空腔内,从而防止油液中的杂质堵塞出油孔,之后便于对停留在进油空腔内的油液杂质进行排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底座;2、喷油嘴本体;3、进油空腔;4、进油槽;5、出油槽;6、出油孔;7、针阀;8、第一控制空腔;9、复位空腔;10、第二控制空腔;11、进油管;12、第一电磁阀;13、第二电磁阀;14、第一接头;15、第二接头;16、定位板;17、复位弹簧;18、安装槽;19、限位槽;20、限位杆;21、限位板;22、限位弹簧;23、驱动杆;24、驱动齿轮;25、传导杆;26、过滤网;27、清洁孔;28、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3,一种运行稳定的喷油嘴组件,包括底座1以及喷油嘴本体2,所述喷油嘴本体2下方设置进油空腔3,所述进油空腔3底端设置进油槽4,所述进油槽4槽底中间位置设置弧形的出油槽5,所述进油槽4侧壁下方向出油槽5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出油槽5底端均布出油孔6,所述进油槽4内设置针阀7,所述喷油嘴本体2位于进油空腔3上方依次设置第一控制空腔8、复位空腔9以及第二控制空腔10,所述针阀7顶端依次穿过第一控制空腔8以
及复位空腔9伸入第二控制空腔10内,所述针阀7与喷油嘴本体2滑动连接,所述喷油嘴本体2左侧侧壁设置进油管11,所述进油管11与进油空腔3连通,所述第一控制空腔8以及第二控制空腔10内分别设置第一电磁阀12以及第二电磁阀13,所述第一电磁阀12与第二电磁阀13反向设置,所述喷油嘴本体2右侧侧壁与第一控制空腔8以及第二控制空腔10对应位置分别设置第一接头14以及第二接头15,所述第一接头14与第一电磁阀12连接,所述第二接头15与第二电磁阀13连接,所述针阀7与复位空腔9对应位置设置定位板16,所述定位板16与复位空腔9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定位板16上下两侧侧壁与复位空腔9上下两侧侧壁之间分别连接复位弹簧17,所述底座1底端设置安装槽18,所述喷油嘴本体2顶端设置在安装槽18内,所述喷油嘴本体2左右两侧侧壁上方分别设置限位槽19,所述底座1位于安装槽18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固定装置。
[0021]所述固定装置包括限位杆20、限位板21、限位弹簧22、驱动杆23、驱动齿轮24以及传导杆25,所述底座1位于安装槽18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限位空腔,所述限位空腔内滑动设置限位板21,所述限位空腔靠近安装槽18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行稳定的喷油嘴组件,包括底座(1)以及喷油嘴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嘴本体(2)下方设置进油空腔(3),所述进油空腔(3)底端设置进油槽(4),所述进油槽(4)槽底中间位置设置弧形的出油槽(5),所述进油槽(4)侧壁下方向出油槽(5)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出油槽(5)底端均布出油孔(6),所述进油槽(4)内设置针阀(7),所述喷油嘴本体(2)位于进油空腔(3)上方依次设置第一控制空腔(8)、复位空腔(9)以及第二控制空腔(10),所述针阀(7)顶端依次穿过第一控制空腔(8)以及复位空腔(9)伸入第二控制空腔(10)内,所述针阀(7)与喷油嘴本体(2)滑动连接,所述喷油嘴本体(2)左侧侧壁设置进油管(11),所述进油管(11)与进油空腔(3)连通,所述第一控制空腔(8)以及第二控制空腔(10)内分别设置第一电磁阀(12)以及第二电磁阀(13),所述第一电磁阀(12)与第二电磁阀(13)反向设置,所述喷油嘴本体(2)右侧侧壁与第一控制空腔(8)以及第二控制空腔(10)对应位置分别设置第一接头(14)以及第二接头(15),所述第一接头(14)与第一电磁阀(12)连接,所述第二接头(15)与第二电磁阀(13)连接,所述针阀(7)与复位空腔(9)对应位置设置定位板(16),所述定位板(16)与复位空腔(9)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定位板(16)上下两侧侧壁与复位空腔(9)上下两侧侧壁之间分别连接复位弹簧(17),所述底座(1)底端设置安装槽(18),所述喷油嘴本体(2)顶端设置在安装槽(18)内,所述喷油嘴本体(2)左右两侧侧壁上方分别设置限位槽(19),所述底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正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奥亚油泵油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