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离电路,隔离电路包括光耦合器、三极管;光耦合器U5的2脚通过电阻R24连接第一电源,光耦合器U5的3脚连接至三极管Q7的3脚,光耦合器U5的8脚连接第二电源,且光耦合器U5的8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6和二极管D13连接光耦合器U5的5脚,光耦合器U5的5脚接地,光耦和器U5的脚6和脚7连接;三极管Q7的3脚集电极通过电阻R23连接5V电源,三极管Q7的1脚基极和2脚发射极之间并联连接有稳压二极管Z1和电阻R22,三极管Q7的2脚发射极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隔离电路抑制浪涌电流对后级电路的影响,防止开关管频繁通断产生的尖峰电压对前级电路的影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汽车生产线现场信号处理电路。线现场信号处理电路。线现场信号处理电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离电路及汽车生产线现场信号处理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集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离电路及汽车生产线现场信号处理电路。
技术介绍
[0002]ARMORSTART(阿莫斯达)分布式电机控制器是一种用于机旁控制架构的多用途、精密的控制器,该控制器对I/O、通讯、电机和控制电源应用了速断功能,同时提供多种通讯选项。DeviceNet(设备网络)是一种用在自动化技术的现场总线标准。BK(Break Code,解码)模块主要作用是ARMORSTART与DEVICENET通讯。BK模块损坏是ARMORSTART主要故障原因。通过对BK模块的剖解以及电路板的检测、原理图的测绘后,发现其故障点相同,损坏元件一致。
[0003]参照图1,BK模块主要有1路DEVICENET总线接口,4路输入、2路输出接口;BK模块4路输入接口分别支持NPN与PNP型传感器的使用。图2是1路输入接口原理图,根据原理图所示:当系统设置选用PNP型传感器时,单片机106管脚输出低电平,Q3 MOS管截止,Q5三极管E/B极无工作电压,Q5处于截止状态;24V电源经RP1
‑
3阻排限流、Z4稳压管钳位9V到Q4 MOS管栅极,Q4导通,因其源极接地,所以R35电位为低电位;此时J1二脚输出高电平24V,经R12电阻限流后接到U3光耦的1脚,因U3光耦3脚为低电平,所以该光耦工作;光耦输出端4脚接地,6脚为低电平,Q9三极管基极为0V,发射极为5V,Q9三极管导通,5V电压经109输入至单片机的同时,发光二极管导通,输入指示灯亮起。
[0004]当系统设置选用NPN型传感器时,单片机106管脚输出高电平,Q3 MOS管导通,因其源极接地,Q4 MOS管栅极为低电位,Q4截止;Q5三极管基极低电位,发射极高电位,Q5三极管导通。24V经R34电阻限流后接到U3光耦的3脚,U3光耦为双向光耦。此时JI二脚为0V输出,光耦3脚为高电平,所以U3光耦工作。光耦输出端4脚接地,6脚为低电平,Q9三极管基极为0V,发射极为5V,Q9三极管导通,5V电压经109号针输入至单片机的同时,发光二极管导通,输入指示灯亮起。
[0005]通过对故障BK模块进行检测,发现故障点相同,都是Z4、RP1、RV4、Q5元件击穿。根据故障现象结合原理图1、图2进行分析,发现该模块电路设计存在严重缺陷,MOS管Q3、Q4在设计上只实现了它的工作状态导通、截止,忽略了整个回路因外界不可控因素存在而带来的安全隐患。MOSFET栅极和源级间,源级和漏级间,栅极和漏级间内部都有等效电容,因为驱动线路走线会有寄生电感,而寄生电感和MOS管的结电容会组成一个LC振荡电路,在驱动上升、下降沿会产生很大的震荡,导致MOS管急剧发热,因为MOS管栅极高输入阻抗的特性,静电或者附近功率线路上的干扰都可能导致MOS管误导通,造成这个回路短路,多个元件击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隔离电路。
[0007]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隔离电路,所述隔离电路包括光耦合器U5、三极管Q7、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容C6、二极管D13、稳压二极管Z1、第一电源、第二电源;所述光耦合器U5的型号为TIP250;
[0009]光耦合器U5的2脚通过电阻R24连接第一电源,光耦合器U5的3脚连接至三极管Q7的3脚,光耦合器U5的8脚连接第二电源,且光耦合器U5的8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6和二极管D13连接光耦合器U5的5脚,光耦合器U5的5脚接地,光耦和器U5的脚6和脚7连接至输出端;
[0010]三极管Q7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3连接电源,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稳压二极管Z1和电阻R22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7的基极,稳压二极管Z1和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稳压二极管Z1和电阻R22并联连接;电阻R21的一端接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的输出端。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2]进一步地,稳压二极管Z1型号为1SMA4739A,二极管D13型号为SMBJ30A。
[0013]进一步地,第一电源电压为5V,第二电源电压为24V。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5]隔离电路包括三极管与TLP250光耦,对后级电路进行隔离,TLP250包含一个光发射二极管和一个集成光探测器,系统选择PNP型或者NPN型传感器时,Q7工作状态为导通或截止,U5的3脚为低电平或者高电平,TP14输出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TP14的输出状态由J7
‑
10的电位高低来决定;隔离电路抑制浪涌电流对后级电路的影响,防止开关管频繁通断产生的尖峰电压对前级电路的影响。
[0016]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汽车生产线现场信号处理电路,包括隔离电路,还包括继电器、后级电路,后级电路包括4路支路,所述支路包括光电耦合器、三极管、电阻、电容、发光二极管、电阻器;
[0017]所述支路的光电耦合器的1脚通过电阻一连接输入端一、2脚连接输入端二,所述输入端一与所述输入端二之间并联有电阻器、电容、电阻二,支路光电耦合器的3脚接地,支路光电耦合器的4脚连接三极管的基极;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三电源,集电极通过电阻三接地,集电极输出端连接继电器,输出端和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电阻四和发光二极管;
[0018]所述输入端一为继电器;所述输入端二为隔离电路输出端。
[0019]进一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型号为TIP126;三极管的型号为2N5401。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源电压为5V。
[0021]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22]在后级电路中,去掉了原电路的Q3、Q4,采用2N5401三极管取代原电路中的MUN 2111偏置电阻三极管,电路简单直观;当选用PNP型时,TP14为低电平,相对应的三极管工作;当三极管选用NPN型传感器时,TP14为高电平,相对应的三极管工作;当三极管选用NPN型时,TP14为高电平,相对应的三极管工作。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原完整的BK模块原理图;
[0024]图2为原电路其中1路输入接口原理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隔离电路原理图;
[0026]图4为本技术的TLP250电路原理图;
[0027]图5为本技术的输入电路原理图;
[0028]图6为本技术的继电器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0]请参照图3所示一种隔离电路,隔离电路包括光耦合器U5、三极管Q7、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容C6、二极管D13、稳压二极管Z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电路包括光耦合器U5、三极管Q7、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容C6、二极管D13、稳压二极管Z1、第一电源、第二电源;所述光耦合器U5的型号为TIP250;光耦合器U5的2脚通过电阻R24连接第一电源,光耦合器U5的3脚连接至三极管Q7的3脚,光耦合器U5的8脚连接第二电源,且光耦合器U5的8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6和二极管D13连接光耦合器U5的5脚,光耦合器U5的5脚接地,光耦和器U5的脚6和脚7连接至输出端;三极管Q7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3连接电源,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稳压二极管Z1和电阻R22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7的基极,稳压二极管Z1和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稳压二极管Z1和电阻R22并联连接;电阻R21的一端接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的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稳压二极管Z1型号为1SMA4739A,二极管D13型号为SMBJ30A。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韶东,刘乐翔,项学良,解品星,黄鹏云,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东岳润和实业有限公司通和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