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00265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所述纳米递药系统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由刺激因子刺激后的激活态中性粒细胞膜和磷脂分子交互融合后制备得到,粒径为100~300nm。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还公开了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具有“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细胞仿生药物递送体系构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炎症相关疾病,如恶性肿瘤、细菌感染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当前临床上仍以系统性药物治疗为主。然而,由于缺乏对病灶的特异性识别,系统性药物治疗较易引起全身性毒副作用;且分布于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如低于治疗限则易造成耐药性的产生,会对以恶性肿瘤、细菌感染为代表的炎症相关疾病的后续治疗造成巨大的困难。因此,实现药物向病灶的有效递送是提高炎症相关疾病治疗效果,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有效途径。
[0003]迄今为止,通过各种手段构建的药物递送载体不胜枚举。其中,由于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修饰性以及对炎症部位具有被动靶向等优点,脂质体已成为药物递送载体研究中经久不衰的焦点。然而,脂质体在体内循环中易被快速清除,且其被动靶向效率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尺寸效应,靶向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公开号为CN11192076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包载分子靶向药物的脂质体及其在制备治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本专利技术的分子靶向药物脂质体由分子靶向药物、脂质体成分如磷脂、胆固醇、mPEG

DSPE和/或靶向分子修饰的PEG

DSPE等组成。该专利技术通过主动或被动载药方式将分子靶向药物包载入脂质体内水相或磷脂双分子层制备而成,可实现对肿瘤靶向递药,显著增强分子靶向药物抗肿瘤尤其是抗脑部肿瘤的效果。进一步所述分子靶向药物脂质体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药用成分和/或稀释剂的组合制成各种剂型,用于靶向治疗肿瘤,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0004]近年来,研究者们在探寻或设计高效、安全的疾病靶向载体时,关注到一些细胞在体内具有对炎性组织的特异性趋向作用,如间充质干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其中,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60

70%,是外周血循环和免疫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能够与炎症部位微环境中的趋化因子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向炎症部位的主动富集。以这些细胞作为载体可携载药物用于对炎症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如公开号为CN10422560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炎症靶向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及其应用。所述的递药系统由中性粒细胞以及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载到中性粒细胞内或表面的治疗性物质或者检测性物质组成。该专利技术将中性粒细胞作为药物的载体,能够将药物主动靶向到炎症部位,提高药物在炎症部位的浓度。到达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异常激活,快速解体以“天网”形式死亡,有利于将所荷载的药物快速释放到靶部位,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然而,细胞载体在制备、载药、储存等环节要求较高,且其载药量相对较低,整体成本较高。此外,由于细胞载体仍具有一定活性,在体内循环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0005]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递药系统的治疗效果是目前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可克服细胞载体存在的载药困难,且具有类似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的特异性分布特性,从而避免药物在全身的非特异性分布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对炎症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效果。
[0007]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具有“膜

膜”融合结构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由刺激因子刺激后的激活态中性粒细胞膜和磷脂分子交互融合后制备得到。
[0009]优选的,所述纳米递药系统的粒径为100~300nm;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具有“膜

膜”融合结构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由脂质体的类膜与经刺激因子刺激后的激活态中性粒细胞膜交互融合形成,利用了两种膜成分的相容性来将两者融合,具有向炎症部位靶向递送药物的作用。所构建的具有“膜

膜”融合结构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充分结合了两个成分的优势:一方面,脂质体结构能够克服细胞载体载药困难,提高载药量;另一方面,经刺激因子刺激后的激活态中性粒细胞膜保留了中性粒细胞向炎症趋向的主要功能蛋白,赋予整个递药系统具有类似中性粒细胞的炎症趋向特性。
[0011]优选的,所述刺激因子选自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

α、趋化因子CXCL2、转化生长因子

β、干扰素

β、干扰素

γ、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优选的,所述磷脂选自蛋黄卵磷脂、大豆卵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如上述的具有“膜

膜”融合结构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4]1)将磷脂溶于乙醇或氯仿,采用薄膜分散法或逆向蒸发法制备脂质体。
[0015]2)从小鼠骨髓或血液中提取中性粒细胞,在体外经刺激因子刺激后得到激活态中性粒细胞。
[0016]3)对步骤2)中得到的激活态中性粒细胞采用反复冻融法并通过离心得到激活态中性粒细胞膜。
[0017]4)将步骤1)中得到的脂质体与步骤3)中得到激活态中性粒细胞膜混合,采用超声法使两者交互融合,得到具有“膜

膜”融合结构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
[0018]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薄膜分散法或逆向蒸发法可以采用现有的方法,根据需要携载的药物的亲疏水性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保证载药量。
[0019]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提取中性粒细胞的具体过程:收集小鼠骨髓或中间血沉棕黄层,用200目细胞筛过滤,经红细胞裂解液裂解后,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收集78%与65%界面处及78%上层部分,PBS洗涤重悬后,即得中性粒细胞。进一步优选,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的离心速度为1600g,离心时间为30min,离心温度为室温。
[0020]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在体外用刺激因子刺激中性粒细胞具体过程:将分离得到的中性粒细胞分散于RPMI.1640培养基中,加入刺激因子,调整其浓度为10~1000μg/107个细胞,于37℃条件下刺激3~12h后,用磷酸缓冲液洗涤3次,即得到激活态中性粒细胞。不同
刺激因子对应的刺激浓度不同,且刺激时间过短不利于激活中性粒细胞,而刺激时间过长有可能影响细胞活性。
[0021]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收集激活态中性粒细胞膜的具体过程:将激活态中性粒细胞放入液氮中30~60s后置于37℃水浴中5min复融,如此反复3次后,转移至玻璃匀浆器于冰上匀浆10~100次。随后,将匀浆液离心(20000g,30min,4℃),弃去沉淀后将上清液再次离心(100000g,30min,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递药系统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由刺激因子刺激后的激活态中性粒细胞膜和磷脂分子交互融合后制备得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递药系统的粒径为100~30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因子选自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

α、趋化因子CXCL2、转化生长因子

β、干扰素

β、干扰素

γ、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磷脂选自蛋黄卵磷脂、大豆卵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中的一种或多种。5.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

4任一所述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磷脂溶于乙醇或氯仿,采用薄膜分散法或逆向蒸发法制备脂质体;2)从小鼠骨髓或血液中提取中性粒细胞,在体外经刺激因子刺激后得到激活态中性粒细胞;3)对步骤2)中得到的激活态中性粒细胞采用反复冻融法并通过离心得到激活态中性粒细胞膜;4)将步骤1)中得到的脂质体与步骤3)中得到激活态中性粒细胞膜混合,采用超声法使两者交互融合,得到具有“膜

膜”融合结构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仿中性粒细胞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建青吴佳禾林能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