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0246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车身结构包括上车体和下车体,所述下车体包括前纵梁总成、上边梁前段和前纵梁通道连接板,所述上边梁前段位于所述前纵梁总成的上方,所述前纵梁总成的前端与所述上边梁前段的下端连接,所述前纵梁通道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上边梁前段的下端后表面连接,所述前纵梁通道连接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前纵梁总成的上表面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小偏置碰撞工况中,因造型约束使前防撞梁与壁障重合量小的情况下,上边梁前段可以通过前纵梁通道连接板将碰撞能量传递至前纵梁总成,使得车身结构对碰撞前段能量仍有效压溃吸能,从而有效提升小偏置碰撞的吸能折溃,解决了工程设计、碰撞要求与造型约束的矛盾。与造型约束的矛盾。与造型约束的矛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的前防撞梁是车体框架前端碰撞的吸能部件,也是保证车身刚度的重要部件,前防撞梁主要与前纵梁连接。在25%小偏置碰撞工况中,由于受造型约束及壁障位置影响,前防撞梁与壁障重合量小,碰撞能量无法通过前防撞梁有效传递至前纵梁,导致车体框架在进行小偏置碰撞工况中吸能不充分,影响车体框架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以解决车体框架在进行小偏置碰撞工况中吸能不充分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上车体和下车体,所述下车体包括前纵梁总成、上边梁前段和前纵梁通道连接板,所述上边梁前段位于所述前纵梁总成的上方,所述前纵梁总成的前端与所述上边梁前段的下端连接,所述前纵梁通道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上边梁前段的下端后表面连接,所述前纵梁通道连接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前纵梁总成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前纵梁通道连接板与所述上边梁前段以及前纵梁总成形成三角支撑结构。
[0006]优选地,所述上车体包括上边梁后段和A柱加强板总成,所述上边梁后段包括后段本体、后段上通道和后段下通道,所述后段本体的前端与所述上边梁前段的后端连接,所述后段上通道的一端和所述后段下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后段本体的后端连接,所述后段上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后段下通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A柱加强板总成连接。/>[0007]优选地,所述上车体还包括A柱边梁,所述A柱边梁与所述A柱加强板总成的后端连接,所述A柱边梁的内部设置有A柱边梁加强板。
[0008]优选地,所述A柱加强板总成包括A柱加强板、A柱内板总成和A柱加强支架,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总成盖合连接形成A柱腔体,所述A柱加强支架设置在所述A柱腔体中,所述A柱加强支架与所述A柱加强板的后端、所述A柱内板总成的后端均连接,所述A柱加强支架与所述A柱腔体的前端具有间隙。
[0009]优选地,所述A柱加强支架包括上下设置的A柱上加强支架和A柱下加强支架,所述A柱下加强支架的上边缘设置于所述后段下通道的下方。
[0010]优选地,所述A柱内板总成中设置有仪表板横梁(Cross Car Beam,CCB)安装加强支架,且所述A柱内板总成的前门洞前端圆角处设置有圆角加强板。
[0011]优选地,所述下车体还包括前围板下横梁、中通道总成和门槛总成,所述中通道总成与所述A柱内板总成间隔设置,所述前围板下横梁的一端与所述A柱内板总成的下端、所述门槛总成均连接,所述前围板下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通道总成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下车体还包括前围板外加强板,所述前围板外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前纵梁总成的后端,所述前围板外加强板与所述前纵梁总成的后端构成三通结构。
[0013]优选地,所述上边梁前段的前端与前副车架安装点连接。
[0014]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
[001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利用前纵梁通道连接板连接上边梁前段和前纵梁总成,上边梁前段、前纵梁总成和前纵梁通道连接板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使得上边梁前段和前纵梁总成发生关联。在25%小偏置碰撞工况中,因造型约束使前防撞梁与壁障重合量小的情况下,上边梁前段可以通过前纵梁通道连接板将碰撞能量传递至前纵梁总成,使得车身结构对碰撞前段能量仍有效压溃吸能,从而有效提升小偏置碰撞的吸能折溃,解决了工程设计、碰撞要求与造型约束的矛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车身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车身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总成、上边梁前段和前纵梁通道连接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边梁前段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通道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总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围板外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边梁后段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边梁后段与A柱加强板总成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8]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边梁后段、A柱加强板总成、门槛总成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9]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A柱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A柱内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围板下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中通道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1、前防撞梁;2、前纵梁总成;201、第一本体;2011、撑板结构;202、第二本体;3、前纵梁通道连接板;4、前围板外加强板;5、上边梁前段;6、上边梁后段;601、后段本体;6011、翼子板安装点;602、后段上通道;603、后段下通道;7、A柱加强板总成;701、A柱加强板;702、A柱内板总成;703、A柱上加强支架;704、A柱下加强支架;705、CCB安装加强支架;706、第一压溃空间;8、A柱边梁;801、A柱边梁加强板;9、门槛总成;901、第二压溃空间;10、前围板下横梁;11、中通道总成;12、前副车架安装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前”指的是车头方向,“后”指的是车尾方向,“上”指的是车顶方向,“下”指的是车底方向。
[0036]如图1-图1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车身结构,包括上车体和下车体,上车体和下车体点焊连接,构成车身框架结构。上车体的前端设置有前防撞梁1,前防撞梁1与前纵梁总成2连接,前防撞梁1作为吸能以及保证车身刚度的主要部件,将碰撞能量传递至前纵梁总成2。本实施例中,前防撞梁1的截面呈“目”字形,前防撞梁1采用铝合金7系材料制作而成。
[0037]在25%小偏置碰撞工况中受造型约束及壁障位置影响,前防撞梁1与壁障重合量小,碰撞能量无法通过前防撞梁1有效传递至前纵梁总成2。上边梁前段5与壁障重合,但由于碰撞冲击能量大,单由上边梁前段5产生的压溃形变无法充分吸收碰撞能量。如图4-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包括上车体和下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包括前纵梁总成、上边梁前段和前纵梁通道连接板,所述上边梁前段位于所述前纵梁总成的上方,所述前纵梁总成的前端与所述上边梁前段的下端连接,所述前纵梁通道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上边梁前段的下端后表面连接,所述前纵梁通道连接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前纵梁总成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前纵梁通道连接板与所述上边梁前段以及前纵梁总成形成三角支撑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体包括上边梁后段和A柱加强板总成,所述上边梁后段包括后段本体、后段上通道和后段下通道,所述后段本体的前端与所述上边梁前段的后端连接,所述后段上通道的一端和所述后段下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后段本体的后端连接,所述后段上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后段下通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A柱加强板总成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体还包括A柱边梁,所述A柱边梁与所述A柱加强板总成的后端连接,所述A柱边梁的内部设置有A柱边梁加强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加强板总成包括A柱加强板、A柱内板总成和A柱加强支架,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总成盖合连接形成A柱腔体,所述A柱加强支架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宝文耿富荣吴纯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