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98325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及装置,该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岩样的孔隙度和粒度中值;根据目标岩样的孔隙度和粒度中值,获取目标岩样的计算渗透率;通过岩电实验获取目标岩样的岩芯渗透率;对计算渗透率和岩芯渗透率进行线性回归,并确定线性回归系数。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引入粒度中值能很好的反映孔喉半径,在孔隙度的基础上引入粒度中值可有效降低岩性引起的渗透率误差,将计算渗透率和岩芯渗透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从0.42提高到0.72,大大提高了岩样的渗透率的计算精度。算精度。算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田开发
,尤其涉及一种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渗透率是岩石渗透性的数量表示,表征油气水通过地层掩饰流向井底的能力。油藏渗透率的确定对油田开发决策和经济效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准确评价低孔低渗油藏渗流能力,提高低渗透油藏生产动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是决定地层流体能否产出的主要因素,往往孔隙度越高,渗透性越好。传统的利用孔隙度评价渗透率的方法都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适用于岩性相对均一的地层,相关系数为0.42;并且,当岩性颗粒粗细交错发育时,计算渗透率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目前复杂岩样的油藏渗透率的计算准确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所述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包括:
[0005]获取目标岩样的孔隙度和粒度中值;
[0006]根据所述目标岩样的所述孔隙度和所述粒度中值,获取所述目标岩样的计算渗透率;
[0007]通过岩电实验获取所述目标岩样的岩芯渗透率;
[0008]对所述计算渗透率和所述岩芯渗透率进行线性回归,并确定线性回归系数。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岩样为砂砾岩,所述砂砾岩的计算渗透率的计算模型为:
[0010]LOG(PERM1)=3.6*LOG(POR1)+0.756*LOG(XMD1)

3.391
[0011]其中,PERM1为所述砂砾岩的计算渗透率,POR1为所述砂砾岩的孔隙度,XMD1为所述砂砾岩的粒度中值。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岩样为细粉砂岩,所述细粉砂岩的计算渗透率的计算模型为:
[0013]LOG(PERM2)=2.29*LOG(POR2)+0.74*LOG(XMD2)

1.785
[0014]其中,PERM2为所述细粉砂岩的计算渗透率,POR2为所述细粉砂岩的孔隙度,XMD2为所述细粉砂岩的粒度中值。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目标岩样的孔隙度和粒度中值的步骤包括:
[0016]通过颗粒粒度分析法获取所述目标岩样的粒度中值;
[0017]根据高压压汞法测量所述目标岩样的孔喉参数,根据所述孔喉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岩样的孔隙度。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计算渗透率和所述岩芯渗透率进行线性回归,并确定线性回归系数的步骤包括:
[0019]分别将所述计算渗透率的对数值和所述岩芯渗透率的对数值作为散点的横坐标值和纵坐标值;
[0020]将多个所述散点绘制成散点图,采用线性拟合得到线性趋势线;
[0021]根据所述线性趋势线的斜率和Y轴截距值确定所述线性回归系数。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岩芯渗透率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0023][0024]其中,K为岩芯渗透率;为岩芯的孔隙度;S
i
为在毛管压力下相应毛管截面占全部毛管截面的百分比;n为毛管个数;r
ci
为第i个毛管的毛管半径。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装置,所述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装置包括:
[0026]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目标岩样的孔隙度和粒度中值;
[0027]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岩样的所述孔隙度和所述粒度中值,获取所述目标岩样的计算渗透率;
[0028]第三获取模块,用于通过岩电实验获取所述目标岩样的岩芯渗透率;
[0029]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计算渗透率和所述岩芯渗透率进行线性回归,并确定线性回归系数。
[0030]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0031]第一子获取模块,用于通过粒度分析实验获取所述目标岩样的粒度中值;
[0032]第二子获取模块,用于根据高压压汞法测量所述目标岩样的孔喉参数,获取所述目标岩样的孔隙度。
[0033]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0034]第一子确定模块,用于分别将所述计算渗透率和所述岩芯渗透率作为散点的横坐标值和纵坐标值;
[0035]第二子确定模块,用于将多个所述散点绘制成散点图,采用线性拟合得到线性趋势线;
[0036]第三子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线性趋势线的斜率和Y轴截距值确定所述线性回归系数。
[0037]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装置还包括:
[0038]渗透率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岩芯渗透率:
[0039][0040]其中,K为岩芯渗透率;为岩芯的孔隙度;S
i
为在毛管压力下相应毛管截面占全部毛管截面的百分比;n为毛管个数;r
ci
为第i个毛管的毛管半径。
[004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42]获取目标岩样的孔隙度和粒度中值;根据目标岩样的孔隙度和粒度中值,获取目标岩样的计算渗透率;通过岩电实验获取目标岩样的岩芯渗透率;对计算渗透率和岩芯渗透率进行线性回归,并确定线性回归系数。本专利技术通过引入粒度中值能很好的反映孔喉半径,在孔隙度的基础上引入粒度中值可有效降低岩性引起的渗透率误差,将计算渗透率和岩芯渗透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从传统的计算方式的0.42提高到0.72,提高了岩样的渗透率的计算精度。
[0043]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44]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45]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46]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1#井的压汞实验数据图;
[0047]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2#井的压汞实验数据图;
[0048]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3#井的压汞实验数据图;
[0049]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中细粉砂岩的孔隙度与密度的线性关系示意图;
[0050]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中砂砾岩的孔隙度与密度的线性关系示意图;
[0051]图7是现有技术中通过单一孔隙度获取的岩样的计算渗透率和岩芯渗透率相关性对比示意图;
[0052]图8是本专利技术目标岩样的计算渗透率对数和岩芯渗透率对数相关性对比示意图;
[0053]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装置的结构模块连接示意图。
[0054]附图标记说明
[0055][0056]具体实施方式
[005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包括:获取多个目标岩样的孔隙度和粒度中值;根据所述目标岩样的所述孔隙度和所述粒度中值,获取所述目标岩样的计算渗透率;通过岩电实验获取所述目标岩样的岩芯渗透率;对所述计算渗透率和所述岩芯渗透率进行线性回归,并确定线性回归系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岩样为砂砾岩,所述砂砾岩的计算渗透率的计算模型为:LOG(PERM1)=3.6*LOG(POR1)+0.756*LOG(XMD1)

3.391其中,PERM1为所述砂砾岩的计算渗透率,POR1为所述砂砾岩的孔隙度,XMD1为所述砂砾岩的粒度中值。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岩样为细粉砂岩,所述细粉砂岩的计算渗透率的计算模型为:LOG(PERM2)=2.29*LOG(POR2)+0.74*LOG(XMD2)

1.785其中,PERM2为所述细粉砂岩的计算渗透率,POR2为所述细粉砂岩的孔隙度,XMD2为所述细粉砂岩的粒度中值。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岩样的孔隙度和粒度中值的步骤包括:通过颗粒粒度分析法获取所述目标岩样的粒度中值;根据高压压汞法测量所述目标岩样的孔喉参数,并根据所述孔喉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岩样的孔隙度。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岩性油藏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计算渗透率和所述岩芯渗透率进行线性回归,并确定线性回归系数的步骤包括:分别将所述计算渗透率的对数值和所述岩芯渗透率的对数值作为散点的横坐标值和纵坐标值;将多个所述散点绘制成散点图,采用线性拟合得到线性趋势线;根据所述线性趋势线的斜率和Y轴截距值确定所述线性回归系数。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诚鲍志东李磊李泉泉李宗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