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787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32
本申请涉及节能建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包括位于建筑本体顶部的蓄水池,所述建筑本体内设有风管,风管底端伸至建筑本体底部,风管顶端与蓄水池底部连接,蓄水池用于向风管内滴淋雨水形成水幕,建筑本体的外壁上设有连通风管的鼓风装置;建筑本体上设置若干送风支管,送风支管与风管连通,送风支管通过管道向住户供风。夏季炎热时,鼓风装置向风管内鼓风,热风与雨水换热,空气中的热量被水吸收,从而将热风降温成冷风送至住户,由于未采用空调机组的制冷方式,因此节省了大量电能。省了大量电能。省了大量电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


[0001]本申请涉及节能建筑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石油等一次性能源的储量在急剧下降并日趋枯竭,能源危机近在咫尺,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占用全球资源比例较大的建筑领域节能刻不容缓。随着社会对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色建筑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0003]所谓绿色节能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0004]现阶段我国建筑能耗巨大,节能效率低,对环境的影响巨大。目前建筑内部水电主要由配电网的市电和自来水供应,供暖制冷普遍采用空调机组,而没有将大自然水源、阳光、风能、雨水等免费清洁能源合理加以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我国建筑能耗巨大、节能效率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包括位于建筑本体顶部的蓄水池,所述建筑本体内设有风管,风管底端伸至建筑本体底部,风管顶端与蓄水池底部连接,蓄水池用于向风管内滴淋雨水形成水幕,建筑本体的外壁上设有连通风管的鼓风装置;建筑本体上设置若干送风支管,送风支管与风管连通,送风支管通过管道向住户供风。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本体的屋顶收集雨水后储存至蓄水池,蓄水池底部滴淋雨水至风管内。夏季炎热时,鼓风装置向风管内鼓风,热风与雨水换热,空气中的热量被水吸收,从而将热风降温成冷风送至住户,由于未采用空调机组的制冷方式,因此节省了大量电能。
[0008]可选的,所述建筑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所述风管,一侧所述风管的底部设置所述鼓风装置,另一侧所述风管的顶部设置所述鼓风装置,顶部进风的所述风管连接建筑本体的下半部分住户,底部进风的所述风管连接建筑本体的上半部分住户。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建筑本体高度较高时,进风与雨水的换热效率有限,一根风管同时向所有楼层的住户供风具有较大压力;而且每层楼的住户为了节省送风支管的长度,往往将送风支管就近连接风管,而不是将所有送风支管直接连接于风管换热效果最佳处(风管内距离鼓风装置越远处换热效果越好),所以就导致建筑本体内的一半住户与另一半住户的供风温度相差较大。为解决上述问题,设置两根风管,采用一根风管在顶部进风并向建筑本体的下半部分住户供风、另一根风管在底部进风并向建筑本体的上半部分住
户供风的方式,基本平衡了上半部分住户和下半部分住户的供风温度。
[0010]可选的,所述建筑本体的顶部设有两段斜坡,两段斜坡的最高处于所述建筑本体顶部中央相连,两段斜坡的最低处分别连接两个所述蓄水池。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建筑本体的屋顶自动收集雨水并排向两个蓄水池。
[0012]可选的,所述蓄水池内设有雨水加热模块。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冬季寒冷时,通过加热蓄水池内的雨水并淋入风管,鼓风装置鼓入风管的冷风与热水换热后成为暖风,暖风经由送风支管送入住户,这种冬季供暖方式相比于中央空调更节省电能,而且暖风携带的湿气可以湿润室内空气,具有加湿器的功能。
[0014]可选的,所述建筑本体内设有雨水净化装置和连接每户的雨水回用管,雨水净化装置的进水管连接风管底部,雨水回用管连接雨水净化装置的出水口,雨水回用管仅用于为每户的抽水马桶供水。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落于风管底部的雨水进入雨水净化装置进行初级净化后用于抽水马桶的用水,节省了大量自来水资源。
[0016]可选的,所述雨水净化装置包括加药罐、澄清罐和过滤罐,加药罐顶部与澄清罐底部通过管道连接,加药罐用于向水中添加药品形成絮凝物,澄清罐用于澄清雨水,过滤罐内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用于拦截过滤水中微小杂质。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药罐中,雨水中的杂质与药物反应产生絮凝物,加药罐的上层清水被泵入澄清罐中静置澄清后,将澄清罐的上层清水排入过滤罐,由过滤装置进一步过滤后即可供抽水马桶使用。
[0018]可选的,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主轴、驱动主轴旋转的电机,以及固定于主轴上的若干网格板,所述过滤罐的内腔呈圆柱体形状,网格板远离主轴的一侧与所述过滤罐内壁配合,相邻网格板之间填充纱网,所述过滤罐的进水口位于所述过滤罐底部,所述过滤罐的出水口位于所述过滤罐顶部。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澄清罐抽取的水从过滤罐底部进入,主轴低速旋转时,纱网在水平方向捕捉水中微小的杂物,从而在过滤罐顶部得到肉眼看不到杂质的清水。
[0020]可选的,相邻所述网格板之间从上至下连接有若干层滤网板,位置越高的滤网板目数越大。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轴低速旋转时,若干层滤网板在竖直方向层层过滤水中杂物,从而在过滤罐顶部得到肉眼看不到杂质的清水。
[0022]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夏季炎热时,鼓风装置向风管内鼓风,热风与雨水换热,空气中的热量被水吸收,从而将热风降温成冷风送至住户,由于未采用空调机组的制冷方式,因此节省了大量电能;2、冬季寒冷时,通过加热蓄水池内的雨水并淋入风管,鼓风装置鼓入风管的冷风与热水换热后成为暖风,暖风经由送风支管送入住户,这种冬季供暖方式相比于中央空调更节省电能,而且暖风携带的湿气可以湿润室内空气,具有加湿器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的建筑本体的正视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的蓄水池的半剖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的雨水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的过滤罐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1、建筑本体;2、蓄水池;3、风管;4、鼓风装置;5、送风支管;6、住户;7、斜坡;8、雨水净化装置;9、加药罐;10、澄清罐;11、过滤罐;12、过滤装置;13、主轴;14、电机;15、网格板;16、纱网;17、滤网板;18、多孔板;19、第二多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参照图1,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包括建筑本体1,建筑本体1顶部具有倒V型的屋顶,屋顶上两段斜坡7的最高处于屋顶中央相连,两段斜坡7的最低处均设置蓄水池2。下雨时,建筑本体1顶部接收的雨水顺着斜坡7流入两侧的蓄水池2中。蓄水池2接通自来水管,冬季降雨量小时,可以向蓄水池2内补入自来水。蓄水池2内还还设置雨水加热模块,雨水加热模块采用电热丝实现对水加热。
[0027]参照图1,建筑本体1内设置两根风管3,两根风管3分别位于两个蓄水池2的正下方,风管3底端伸至建筑本体1底部,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包括位于建筑本体(1)顶部的蓄水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本体(1)内设有风管(3),风管(3)底端伸至建筑本体(1)底部,风管(3)顶端与蓄水池(2)底部连接,蓄水池(2)用于向风管(3)内滴淋雨水形成水幕,建筑本体(1)的外壁上设有连通风管(3)的鼓风装置(4);建筑本体(1)上设置若干送风支管(5),送风支管(5)与风管(3)连通,送风支管(5)通过管道向住户(6)供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本体(1)的两侧均设置所述风管(3),一侧所述风管(3)的底部设置所述鼓风装置(4),另一侧所述风管(3)的顶部设置所述鼓风装置(4),顶部进风的所述风管(3)连接建筑本体(1)的下半部分住户(6),底部进风的所述风管(3)连接建筑本体(1)的上半部分住户(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本体(1)的顶部设有两段斜坡(7),两段斜坡(7)的最高处于所述建筑本体(1)顶部中央相连,两段斜坡(7)的最低处分别连接两个所述蓄水池(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内设有雨水加热模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循环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宗占平丁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锦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