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专用无针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758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心静脉导管专用无针接头,包括壳体,具有一内腔;第一连接端,设置于壳体的一端,其内侧具有第一腔道,其外侧具有连接外螺纹,且第一腔道呈锥形腔道、并与壳体的内腔相连通;弹性密封阀芯,设置于壳体的内腔中、并延伸至第一腔道的外端口处,其上具有一阀芯通道,阀芯通道具有导通状态和闭合状态;第二连接端,设置于壳体另一端,其内具有第二腔道,第二腔道内设置有连接内螺纹;对接通道,设置于第二腔道内,其一端与壳体的内腔相连通,另一端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管对接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提升与中心静脉导管、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及注射器的匹配度,形成专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的无针接头。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的无针接头。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的无针接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心静脉导管专用无针接头


[0001]本技术涉及血液透析
,尤其是涉及一种血液透析时所用的中心静脉导管专用无针接头。

技术介绍

[0002]血液透析患者需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构成血管通路;现有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由一Y型三通连接一条带穿刺针的穿刺管和两条较粗、较重的连接管,穿刺管穿入患者体内,而两连接管则会留在患者体表外,用于与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连接进行透析,或与注射器对接加注药物。
[0003]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管在与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或注射器连接时,感染和连接不良导致的失血是其常见并发症,因此为避免连接不良导致失血、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需在中心静脉导管两连接管的外端事先安装无针接头,以便于与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螺接或与注射器适配插接连通。
[0004]但是现有市面上没有专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的无针接头,大部分医院均是使用常规的无针输液接头(如图1所示)作为替代;该无针输液接头是用于普通输液的,流经接头的是液体而非血液,且是单向流入、流速较慢;而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流经接头的液体为患者血液,流速快(一般为100~400ml/min),且需双向流入。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无针输液接头虽能轻松旋拧在连接管外端的螺纹接头上,并能与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或注射器轻松连接,但注射器在插接时的紧密性较差,反复的插拔后极易出现连接松脱、断开的现象,造成血液溅洒,且长时间的使用后,由于血液具有一定温度,因此无针输液接头的内部腔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此时就更容易造成注射器插接端松脱、断开;同时,由于现有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管的螺纹接头端和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的螺纹接头端长度均较长,而现有无针输液接头的两对接端长度又较短,因此无针输液接头无法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管和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形成密闭无缝对接,导致接缝处消毒困难,易滋生细菌;另外,由于现有的无针输液接头内部腔道为零压,因此无法有效防止封管液溢出,尤其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无针输液接头内的弹性密封阀芯易发生热胀冷缩,导致阀芯通道闭合不严,无法起到良好的封管保护效果,只能通过更换肝素帽的方式来进行封管,操作过程相对麻烦,且不便于消毒,更换时易导致少部分连接管内的血液外流污染患者病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心静脉导管专用无针接头。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所述的中心静脉导管专用无针接头,包括:
[0008]一壳体,具有一内腔;
[0009]一第一连接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端,其内侧具有用于与注射器适配插接的第一腔道,其外侧具有用于与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适配螺接的连接外螺纹,且所述第一腔道
呈自外而内直径逐渐缩小的锥形腔道、并与壳体的内腔相连通;
[0010]一弹性密封阀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腔道的外端口处,其上具有一阀芯通道,所述阀芯通道具有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或注射器顶压时的导通状态、和无顶压时的闭合状态;
[0011]一第二连接端,设置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相对的所述壳体另一端,其内具有一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管适配螺接的第二腔道,所述第二腔道内设置有连接内螺纹;及
[0012]一对接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腔道内,其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插入第二腔道内的所述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管对接连通。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的长度为0.5~0.6cm,所述第二连接端的长度为1~1.2cm。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道的外端直径为0.4cm,其内端直径为0.35cm。
[0015]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壁内端套装有紧贴所述壳体外壁的环形密封胶垫。
[001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内螺纹位于所述第二腔道的靠近内端处。
[0017]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端口处设置有薄型结构的柔性密封胶垫,所述柔性密封胶垫上开设有穿口。
[0018]本技术优点在于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相对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从而实现中心静脉导管与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或注射器的连接,设置于壳体内的弹性密封阀芯能够实现在连接上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或注射器时导通、不连接时闭合,确保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或注射器能够与中心静脉导管轻松对接导通,保证中心静脉导管的无菌性;另外,第一连接端内呈锥形结构的第一腔道能够与插接其内的注射器紧配合,降低出现连接松脱或断开连接的现象,防止造成血液溅洒;整个无针接头能够有效避免封管液溢出,确保良好的封管保护效果,避免通过更换肝素帽的方式来封管,降低操作难度,便于消毒处理,避免血液回流造成所构建的血管通路堵塞或污染患者病服,大大提升与中心静脉导管、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及注射器的匹配度,形成专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的无针接头。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现有无针输液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需要说明,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
ꢀ“
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23]如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中心静脉导管专用无针接头,包括一壳体1、一第一
连接端2、一弹性密封阀芯3、一第二连接端4及一对接通道5。
[0024]具体的,壳体1内具有一内腔;第一连接端2设置于壳体1的一端,其长度为0.5~0.6cm,与现有市面上常见的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的连接端长度相匹配,第一连接端2的外侧具有用于与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适配螺接的连接外螺纹6,其内侧具有用于与注射器适配插接的第一腔道7,第一腔道7与壳体1的内腔相连通;为保证插入第一腔道7内的注射器能够与其紧密连接,第一腔道7应呈自外而内直径逐渐缩小的锥形腔道,该锥形腔道的外端直径为0.4cm,与现有常规注射器的注射头端外径相匹配,而其内端直径为0.35cm,从而能够逐渐的夹紧注射器的注射头端,使注射器与第一腔道7紧配合连接,有效降低注射器与第一腔道7出现连接松脱或断开连接的现象,防止在使用过程中血液由断开处向外溅洒。另外,为使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能够无缝隙连接于第一连接端2上,还可在第一连接端2的外壁内端套装一紧贴壳体1外壁的环形密封胶垫8,当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的连接端适配螺接于第一连接端2上时,其端部刚好顶压于环形密封胶垫8上,从而形成有效的密封,确保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的连接端能够与第一连接端2无缝对接,同时有效防止细菌滋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心静脉导管专用无针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具有一内腔;一第一连接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端,其内侧具有用于与注射器适配插接的第一腔道,其外侧具有用于与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连接管适配螺接的连接外螺纹,且所述第一腔道呈自外而内直径逐渐缩小的锥形腔道、并与壳体的内腔相连通;一弹性密封阀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腔道的外端口处,其上具有一阀芯通道,所述阀芯通道具有透析用体外循环管路或注射器顶压时的导通状态、和无顶压时的闭合状态;一第二连接端,设置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相对的所述壳体另一端,其内具有一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管适配螺接的第二腔道,所述第二腔道内设置有连接内螺纹;及一对接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腔道内,其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插入第二腔道内的所述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礼阳鲁美苏王红林杨瑾赵占正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