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4967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包括底座、下模具和支撑柱,下模具上开设有模槽;下模具内设置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安装有冷却组件,冷却组件包括与第一空腔固定的第一冷却箱、与第一空腔固定的第二冷却箱以及共同安装于第一冷却箱与第二冷却箱上的冷却板,冷却板两侧的侧壁上分别固定并连通有进液管和出液管,进液管与第一冷却箱连通,出液管与第二冷却箱连通,冷却板侧壁固定有与出液管连通的负压泵,第一冷却箱侧壁固定并连通有加液管,第二冷却箱侧壁固定并连通有排液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工作人员将负压泵打开,负压泵抽取第二空腔内的空气,第二空腔形成负压,冷却液通过进液管进入第二空腔内,便于冷却板对塑料成品进行冷却。料成品进行冷却。料成品进行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塑料加工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的是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0003]在授权公告号为CN212362532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从上往下依次包括顶板和底板,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与底部的驱动连接板驱动连接设置,驱动连接板通过第一驱动连接杆与底部的压板相连接,压板的正下方设置有上动模,上动模的正下方设置有下定模,上模腔和下模腔相对应设置,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轴通过第二驱动连接杆与顶出板驱动连接设置,下模腔的底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孔洞,顶出板可移动的连接设置在孔洞内。
[0004]但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注塑完成后,需要取出成品时,需等待成品自行冷却,加长了生产时间,不利于连续加工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使得加工完成的塑料成品快速冷却,本技术提供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包括底座、安装于底座上的下模具和支撑柱、与支撑柱上端固定的顶板、与顶板底面固定的驱动装置以及安装于驱动装置底部的上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表面开设有模槽,所述模槽内底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安装有用于顶出加工后塑料成品的顶出组件;
[0008]所述下模具内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安装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依次与第一空腔内底壁固定的第一冷却箱、第一空腔内底壁固定的第二冷却箱以及共同安装于第一冷却箱靠近第一通孔一侧的侧壁与第二冷却箱靠近第一通孔一侧的侧壁上的冷却板,所述冷却板内开设有第二空腔,所述冷却板两侧的侧壁上分别固定并连通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与第一冷却箱固定并连通,所述出液管与第二冷却箱固定并连通,所述冷却板靠近出液管一侧的侧壁固定有与出液管连通的负压泵,所述第一冷却箱远离第一通孔一侧的侧壁固定并连通有加液管,所述第二冷却箱远离第一通孔一侧的侧壁固定并连通有排液管。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冷却液由加液管进入第一冷却箱内,当需要对加工完成后的塑料成品进行冷却时,工作人员需将负压泵打开,使得负压泵工作并抽取第二空腔内的空气,使得第二空腔形成负压,以此使得冷却液由第一冷却箱内通过进液管进入第二空腔内,以此便于冷却板对加工完成后的塑料成品进行冷却,有利于连续加工
产品。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液管远离冷却板的一端位于靠近第一冷却箱内底壁的位置上。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打开负压泵后,负压泵开始工作,使得进液管内形成负压,由于进液管开口位于靠近第一冷却箱内底壁的位置上,有利于进液管在第一冷却箱内的冷却液较少时形成负压,以便于冷却液沿进液管进入第二空腔内。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冷却箱与第二冷却箱之间固定并连通有连通管,所述第二冷却箱靠近第一通孔一侧的侧壁靠近连通管的位置上固定有与连通管连通的电泵。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冷却液经过出液管进入第二冷却箱后,工作人员需打开电泵,以此使得冷却液由连通管回流至第一冷却箱,有利于冷却液的循环使用。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液管和排液管上均安装有电磁阀,两个所述电磁阀分别用于控制加液管和排液管的开合。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冷却液循环使用时,工作人员只需将加液管和排液管上的电磁阀关闭,使得第一冷却箱与第二冷却箱形成闭环,有利于冷却液在第一冷却箱与第二冷却箱内形成循环流动。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通管上固定有用于控制连通管单向导通的逆止阀。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冷却液时,工作人员需将逆止阀和电磁阀均打开,使得连通管闭合,同时使得加液管与出液管打开,此时,工作人员只需打开负压泵,以此使得冷却液由第一冷却箱内依次通过进液管、第二空腔和出液管进入第二冷却箱内,从而使得冷却液通过排液管排出,以便于工作人员更换冷却液。
[001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却板内顶壁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轴线重合,且第二通孔的内径大于第一通孔的内径。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顶出加工后的塑料成品时,工作人员操作顶出组件通过第一通孔对塑料成品进行顶出,降低了顶出组件在工作时受冷却板影响停止工作的概率。
[002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通管靠近第一通孔的位置上一体成型有弧形管,所述弧形管靠近第一通孔的弧形表面的内径大于第一通孔的内径。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顶出加工后的塑料成品时,工作人员操作顶出组件通过第一通孔对塑料成品进行顶出,降低了顶出组件在工作时受连通管影响停止工作的概率。
[002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具一侧的侧壁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侧壁铰接有用于闭合安装口的侧门。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打开侧门,并对下模具内的各零部件进行安装及维修。
[00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5]1、本技术中,在日常使用中,冷却液由加液管进入第一冷却箱内,当需要对加工完成后的塑料成品进行冷却时,工作人员需将负压泵打开,使得负压泵工作并抽取第二
空腔内的空气,使得第二空腔形成负压,以此使得冷却液由第一冷却箱内通过进液管进入第二空腔内,以此便于冷却板对加工完成后的塑料成品进行冷却,有利于连续加工产品;
[0026]2、本技术中,当工作人员打开负压泵后,负压泵开始工作,使得进液管内形成负压,由于进液管开口位于靠近第一冷却箱内底壁的位置上,有利于进液管在第一冷却箱内的冷却液较少时形成负压,以便于冷却液沿进液管进入第二空腔内;
[0027]3、本技术中,当冷却液经过出液管进入第二冷却箱后,工作人员需打开电泵,以此使得冷却液由连通管回流至第一冷却箱,有利于冷却液的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支撑柱;12、顶板;13、驱动装置;131、上模具;2、下模具;21、模槽;22、第一通孔;23、第一空腔;24、安装口;241、侧门;3、顶出组件;31、顶出板;32、液压缸;4、冷却组件;41、第一冷却箱;411、进液管;412、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包括底座(1)、安装于底座(1)上的下模具(2)和支撑柱(11)、与支撑柱(11)上端固定的顶板(12)、与顶板(12)底面固定的驱动装置(13)以及安装于驱动装置(13)底部的上模具(131),所述下模具(2)上表面开设有模槽(21),所述模槽(21)内底壁开设有第一通孔(22),所述第一通孔(22)内安装有用于顶出加工后塑料成品的顶出组件(3);其特征是:所述下模具(2)内设置有第一空腔(23),所述第一空腔(23)内安装有冷却组件(4),所述冷却组件(4)包括依次与第一空腔(23)内底壁固定的第一冷却箱(41)、第一空腔(23)内底壁固定的第二冷却箱(42)以及共同安装于第一冷却箱(41)靠近第一通孔(22)一侧的侧壁与第二冷却箱(42)靠近第一通孔(22)一侧的侧壁上的冷却板(43),所述冷却板(43)内开设有第二空腔(431),所述冷却板(43)两侧的侧壁上分别固定并连通有进液管(411)和出液管(421),所述进液管(411)与第一冷却箱(41)固定并连通,所述出液管(421)与第二冷却箱(42)固定并连通,所述冷却板(43)靠近出液管(421)一侧的侧壁固定有与出液管(421)连通的负压泵(5),所述第一冷却箱(41)远离第一通孔(22)一侧的侧壁固定并连通有加液管(412),所述第二冷却箱(42)远离第一通孔(22)一侧的侧壁固定并连通有排液管(4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料制品加工注塑模具,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善木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临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