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综合管廊敞口风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4133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24
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综合管廊风亭结构,包括综合管廊舱室、通风夹层,综合管廊舱室包括水信舱、电力舱;在水信舱和电力舱的管廊顶板上分别开设水信舱通风口、电力舱通风口连通上层的通风夹层,通风夹层中设置中隔墙将水信舱通风口、电力舱通风口分隔在水信舱、电力舱通风夹层两个区域内;中隔墙由横隔墙一连接纵隔墙连接横隔墙二构成;横隔墙二上设置夹层防火门,连通水信舱和电力舱通风夹层;电力舱通风夹层相邻两个通风口之间设置中隔墙一隔开且其上设置电力舱防火门连通两侧;在水信舱和电力舱通风夹层底板上面位于纵隔墙两侧各设置一集水坑,集水坑上方正对方向均设置一独立的敞口风亭,敞口风亭直达地面上;提高了风亭及管廊的抗淹能力。管廊的抗淹能力。管廊的抗淹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综合管廊敞口风亭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综合管廊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综合管廊敞口风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风亭作为综合管廊通风系统的末端设施,通常设置在地面上方。综合管廊通常位于道路主干道或其人行道下方,沿道路一侧敷设,因此风亭通常设置在道路绿化带或人行道旁边绿化带内。从道路景观要求以及行车视线高度要求方面考虑,风亭出地面高度不宜过高,尽量减小对景观及行车视线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一味降低风亭高度,在城市道路发生内涝时,雨水可能会通过风亭倒灌进入管廊内。综合考虑,风亭内设置排水系统可以满足降低风亭高度的情况下保障雨水不倒灌进入管廊;故亟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综合管廊敞口风亭结构,其目的在于解决在满足日常综合管廊通风需要下,降低风亭高度,减小对城市景观的影响,防止雨水倒灌至管廊内,同时敞口风亭便于人员快速检修及逃生。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综合管廊风亭结构,包括综合管廊舱室、通风夹层,综合管廊舱室包括水信舱、电力舱;在所述水信舱1和电力舱2的管廊顶板7上分别开设水信舱通风口16、电力舱通风口17连通上层的综合管廊通风夹层41,所述通风夹层中设置中隔墙将所述水信舱通风口16、电力舱通风口17分隔在水信舱、电力舱通风夹层两个区域内;所述中隔墙由横隔墙一13连接纵隔墙14连接横隔墙二15构成;所述横隔墙二15上设置夹层防火门34,连通水信舱和电力舱通风夹层;所述电力舱相邻两个通风口之间设置中隔墙一42隔开且其上设置电力舱防火门33连通两侧;在所述水信舱和电力舱通风夹层底板上面位于所述纵隔墙14两侧各设置一集水坑43,所述集水坑上方正对方向均设置一独立的敞口风亭4,所述敞口风亭4直达地面上;在所述纵隔墙14的底部两侧分别开一个排水方洞40,将两个集水坑连通,并且在其中一个集水坑中设置潜污排水泵28,所述集水坑顶部设置集水坑盖板31,所述集水坑盖板设置钢格栅36,所述钢格栅上预留集水坑出水管孔洞35,连接潜污排水泵的压力废水管29通过出水管孔洞将集水坑内废水排至附近污水井。
[0006]在所述水信舱和电力舱通风夹层的管廊顶板7上分别开检修孔18,正对所述水信舱或电力舱通道一侧,检修孔分别设置90
°
钢制爬梯20。
[0007]在水信舱或电力舱通风夹层内的集水坑侧墙25上设置90
°
钢制爬梯20;所述集水坑钢格栅上方所述敞口风亭侧墙设置90
°
钢制爬梯20直通所述敞口风亭上口;风亭上口设置风亭钢格栅32,位于90
°
钢制爬梯正上方的钢格栅为带助力的可开启钢格栅37,用于检修及人员逃生。
[0008]所述集水坑钢格栅36由多块可开启钢格栅37组成,在所述集水坑内设置横梁,支
撑多块钢格栅。
[0009]在水信舱或电力舱通风夹层内的集水坑侧墙25与所述横隔墙一13、纵隔墙14、部分横隔墙二15构成所述集水坑围墙,所述集水坑侧墙25顶部位于水信舱或电力舱通风夹层内,对应所述集水坑侧墙25上部设置风亭围墙一与所述通风夹层顶板连接,所述横隔墙一13连接纵隔墙14连接部分横隔墙二15围绕所述集水坑的部分构成风亭围墙二,风亭围墙一与风亭围墙二周边连接封闭并直达风亭上口部。
[0010]技术的效果
[0011]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综合管廊风亭结构,有益效果为:
[0012](1)防止雨水通过风亭进入管廊舱室内,提高了风亭及管廊的抗淹能力。
[0013](2)降低了风亭出地面高度,减小风亭对景观及行车视线的影响,有利于道路景观提升以及行车安全。
[0014](3)敞口风亭下方设置的90
°
钢制爬梯以及上方设置的可开启钢格栅(带助力),便于综合管廊人员快速检修及逃生。
[0015]附图及附图编号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俯视图;
[0017]图2为图1中的A

A剖面图;
[0018]图3为图1中的B

B剖面图;
[0019]图4为集水坑盖板平面图;
[0020]图5为风亭钢格栅平面图;
[0021]附图编号:1

水信舱、2

电力舱、3

管廊侧墙、4

敞口风亭、5

管廊中隔墙、6

管廊底板、7

管廊顶板、8

夹层侧墙、12

夹层顶板、13

横隔墙一、14

纵隔墙、15

横隔墙二、16

水信舱通风口、17

电力舱通风口、18

检修孔、20

90
°
钢制爬梯(带扶手)、25

集水坑侧墙、28

潜污泵、29

压力废水管、30

防水套管、31

集水坑盖板、32

风亭钢格栅、33

电力舱防火门、34

夹层防火门、35

出水管孔洞、36

钢格栅、37

可开启钢格栅、38

梁、40

排水方洞、41

通风夹层、42

中隔墙一、43

集水坑。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0023]以下实施例仅是为清楚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下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精神所引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0024]参见图1

5所示,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综合管廊风亭结构,包括综合管廊舱室、通风夹层,综合管廊舱室包括水信舱、电力舱;在所述水信舱1和电力舱2的管廊顶板7上分别开设水信舱通风口16、电力舱通风口17连通上层的综合管廊通风夹层41,所述通风夹层中设置中隔墙将所述水信舱通风口16、电力舱通风口17分隔在水信舱、电力舱通风夹层两个区域内;所述中隔墙由横隔墙一13连接纵隔墙14连接横隔墙二15构成;所述横隔墙二15上设置夹层防火门34,连通水信舱和电力舱通风夹层;所述电力舱通风夹层相邻两个通风口之间设置中隔墙一42隔开且其上设置电力舱防火门33连通两侧;在所述水信舱和电力舱通
风夹层底板上面位于所述纵隔墙14两侧各设置一集水坑43,所述集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综合管廊风亭结构,包括综合管廊舱室、通风夹层,综合管廊舱室包括水信舱、电力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信舱(1)和电力舱(2)的管廊顶板(7)上分别开设水信舱通风口(16)、电力舱通风口(17)连通上层的综合管廊通风夹层(41),所述通风夹层中设置中隔墙将所述水信舱通风口(16)、电力舱通风口(17)分隔在水信舱、电力舱通风夹层两个区域内;所述中隔墙由横隔墙一(13)连接纵隔墙(14)连接横隔墙二(15)构成;所述横隔墙二(15)上设置夹层防火门(34),连通水信舱和电力舱通风夹层;所述电力舱内相邻两个通风口之间设置中隔墙一(42)隔开且其上设置电力舱防火门(33)连通两侧;在所述水信舱和电力舱通风夹层底板上面位于所述纵隔墙(14)两侧各设置一集水坑(43),所述集水坑上方正对方向均设置一独立的敞口风亭(4),所述敞口风亭(4)直达地面上;在所述纵隔墙(14)的底部两侧分别开一个排水方洞(40),将两个集水坑连通,并且在其中一个集水坑中设置潜污排水泵(28),所述集水坑顶部设置集水坑盖板(31),所述集水坑盖板设置钢格栅(36),所述钢格栅上预留集水坑出水管孔洞(35),连接潜污排水泵的压力废水管(29)通过出水管孔洞将集水坑内废水排至附近污水井。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综合管廊风亭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信舱和电力舱通风夹层的管廊顶板(7)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慧颖宋文波李浩刘斌李剑沣李志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