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0293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其可至少部分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的尺寸大、成本高、组装复杂度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单元;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固定在所述背光单元的一侧,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向所述背光单元提供光源和控制信号。提供光源和控制信号。提供光源和控制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


[0001]本技术属于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用户对显示装置性能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显示装置的各项结构和性能也不断改进。
[0003]现有技术的一种显示面板中至少包括背光模组、显示模组以及用于向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提供信号的多个驱动板,其中驱动板至少包括:主板(SOC)、时序信号板(Tcon)、信号转接板(Converter)以及电源板。也就是说现有技术的这种显示面板为多板卡驱动方式,从而导致显示面板的整体体积尺寸偏大。同时多板卡驱动还具有由于集成度较低导致的显示面板的成本较高、供应商关联性较低而导致的组装复杂度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至少部分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的尺寸大、成本高、组装复杂度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尺寸小、成本低、组装复杂度低的背光模组。
[0005]解决本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单元;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固定在所述背光单元的一侧,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向所述背光单元提供光源和控制信号。
[0006]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板,具有第一电源输入端、第一信号输出端和第一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配置为向所述控制板提供电源信号,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背光单元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的信号向所述背光单元提供第一控制信号。
[0007]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控制板还具有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信号输出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主板,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板的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板的第一电源输出端配置为向所述第一输入端提供电源信号,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板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板的第一信号输入端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主板的第一输出端的信号向所述背光单元提供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板的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板的第二信号输入端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主板的第二输出端的信号向所述控制板的第二信号输出端提供第二控制信号。
[0008]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背光单元包括:LED灯,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的信号向所述LED灯提供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LED灯发出显示光。
[0009]进一步优选的是,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外壳,具有底壁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形成容纳腔,所述控制单元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侧壁与所述背光单元连接。
[0010]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侧壁具有散热结构。
[0011]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和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交替连接,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上的散热结构为多个圆形通孔,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散热结构为条形通孔,其中在两所述第一侧壁的连线方向上所述背光单元的尺寸小于在两所述第二侧壁的连线方向上所述背光单元的尺寸。
[0012]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外壳还包括:多个遮挡结构,位于所述侧壁背离所述容纳腔的表面,所述遮挡结构与多个所述通孔一一对应,所述遮挡结构在所述侧壁上的投影覆盖对应所述通孔,且所述通孔与外界连通。
[0013]解决本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所述的背光模组;显示模组,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背光单元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控制单元的一侧。
[0014]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背光模组的控制板的第二信号输出端配置为响应于第二信号输入端的信号向所述显示模组输出第二控制信号,以实现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
附图说明
[0015]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现有的背光模组中的驱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控制单元的信号流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遮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控制板中的关键元器件的温升实测数据;
[0024]其中,附图标记为:1、背光单元;2、控制单元;21控制板;22、主板;3、外壳;31、侧壁;311、圆形通孔;312、条形通孔;32、底壁;5、遮挡结构;IN1、第一电源输入端;OU1、第一信号输出端;IN2、第一信号输入端;OU2、第一电源输出端;OU3、第二信号输出端;IN3、第二信号输入端;IN4、第一输入端;OU4、第一输出端;OU5、第二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6]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此外,在图中可能未示出某些公知的部分。
[0027]在下文中描述了本技术的许多特定的细节,例如部件的结构、材料、尺寸、处理工艺和技术,以便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但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那样,可以不按照这些特定的细节来实现本技术。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单元1和控制单元2。控制单元2,控制单元2固定在背光单元1的一侧,控制单元2配置为向背光单元1提供光源和控制信号。
[0030]其中,背光单元1具有发光侧和非发光侧,控制单元2固定在背光单元1的非发光侧。控制单元2可向背光单元1提供光源和控制信号,以保证背光单元1的正常工作。
[0031]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中采用多个驱动板给背光单元1提供驱动信号,即为多板卡驱动方式,具体的,多个驱动板至少包括主板22(SOC)、时序信号板(Tcon)、信号转接板(Converter)以及电源板。并且背光模组的背光单元1和多个驱动板需要经过至少两个组装厂,才能形成最终的背光模组。因此,该背光模组具有整体体积尺寸偏大、成本较高、组装复杂度高等缺陷。
[0032]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由控制单元2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多个驱动板,以实现对背光单元1的控制,并且可只经过一个组装工厂而形成该背光模组,这样不仅使得背光模组整体体积尺寸变小,而且可降低背光模组的成本、组装复杂度、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等。...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单元;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固定在所述背光单元的一侧,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向所述背光单元提供光源和控制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板,具有第一电源输入端、第一信号输出端和第一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配置为向所述控制板提供电源信号,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背光单元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的信号向所述背光单元提供第一控制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还具有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信号输出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主板,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板的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板的第一电源输出端配置为向所述第一输入端提供电源信号,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板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板的第一信号输入端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主板的第一输出端的信号向所述背光单元提供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板的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板的第二信号输入端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主板的第二输出端的信号向所述控制板的第二信号输出端提供第二控制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单元包括:LED灯,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的信号向所述LED灯提供第一控制信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薄亮张宇耿仕新李会艳秦雪飞刘淼仝广运李卓隆杨帆曲国健陈亚伟赵锬鸿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