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电池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9977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3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电池及用电装置,加热装置包括:热传导件,具有内腔,按照预定规则设置于电池模组的端板外表面,热传导件的腔壁与端板的外表面物理接触以实现热传导;加热组件,设置于内腔内,用于产生热能,使得热能通过腔壁传递给端板,以实现对电池模组中电芯的加热。本申请实施例的加热装置布设在电池的端板与电池壳之间,并适应于端板与电池壳之间的间隙,具体布设在端板的周边部位,不占用电池壳内侧部及内底部的空间;不会在任何方向上影响电池原有的尺寸,能够使装有该加热装置的电池适应于电动车原有的电池壳。热装置的电池适应于电动车原有的电池壳。热装置的电池适应于电动车原有的电池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装置、电池及用电装置


[0001]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加热
,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混合动力车与电动车启动时,主要是利用电池放电,借以提供电动机电力或驱使内燃机引擎启动,使车辆整体系统能顺利运作。
[0003]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外界空气会对电池模组中的电芯温度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电池管理系统向车辆的控制器提供的功率,影响行车感受。
[0004]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加热槽,并将电池模组置于加热槽中,实现对电池模组中电芯的加热,该设置方式更适空间较大的启停电池,无法适用于空间较小的电动车原有的电池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电池及用电装置,能够解决现有加热装置占用空间大,不能够适用于电动车原有的电池壳的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具有内腔的热传导件;置于内腔中的加热组件;热传导件按照预定规则设置于电池模组的端板外表面,热传导件的腔壁与端板的外表面物理接触以实现热传导;当电池模组中的电芯需要加热时,加热组件用于产生热能,以使得热能通过热传导件的腔壁传递给端板以实现对电池模组的电芯加热。
[0007]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电池模组的端板外表面设置有热传导件,在热传导件的内腔中设有加热组件。由于加热组件设置于热传导件内部,使二者形成一体后直接设置于电池模组的端板外表面,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减小加热装置对空间的占用,还能够保证电池模组中的电芯需要加热时,加热装置产生热能并传递给端板,进而通过端板对电池模组中的电芯加热;进一步避免冷空气直接与端板接触,减少电池中周边电芯扩散的热能。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定规则为:热传导件沿端板外表面的周边分布。通过将热传导件设置在端板外表面的周边,能够保证对电池中转角部位的电芯加热,避免对电池壳内底部和内侧部空间的占用。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传导件被配置为中空的管道。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得加热组件直接设置在管道的中空部位,形成一个管状的加热装置,减少了对空间的占用。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管道被配置为至少一圈。这样的设计能够在保证加热效率的同时减少对空间的占用;当管道设置为一圈时,一圈螺旋管布设在端板的周边部位,以保证对电池中转角部位的电芯进行加热,降低电池中转角部位电芯与中间电芯的温度差;当管道设置为多圈时,能够在电池中转角部位的电芯得到加热的同时,使靠近端板部位的电芯也得到加热,保证电池中靠近端板部位的电芯和中间电芯之间的温度均衡。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管道的圈数n被配置满足:1≤n<Min[(W

/2)/H

,(H

/2)/H

];
其中,Min表示取最小值,W

为端板的宽度,H

为端板的高度,H

为管道未弯折情况下的高度,n为管道的圈数。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管道的腔壁设置在端板面积范围内,避免管道超出端板产生空间干涉,影响电池壳的尺寸。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管道被配置为回形针结构、圆环型结构、蛇盘型结构或阵列结构。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传递至端板的热能分散且均匀,减少对端板外表面空间的占用,并降低加热装置的重量。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管道的外表面与端板的外表面以贴合的形式进行物理接触。在管道的外表面与端板的外表面之间未设置其他结构或构件,减少了对空间的占用,也保证了管道的腔壁与端板之间的热能传递效率。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贴合被配置为粘贴或卡扣固定或者螺栓固定。这样的固定方式使得加热装置稳定固定于端板的表面,不会因为电池的震动而掉落,能够保证加热装置的稳定性和加热效率。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封装于电池壳内,管道的厚度适应于端板与电池壳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保证管道能够顺利放置于端板和电池壳体之间,并不会增加端板与电池壳之间的间隙,保证电池壳原有的尺寸不变。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管道被配置为满足如下关系:0<W

<W

/2

H

*n,0<H

<H

/2

H

*n,0<H

*n<Min(W

/2,H

/2);其中,Min表示取最小值,W

为管道的最外边缘与端板的宽度方向边缘之间的距离,H

为管道的最外边缘与端板的高度边缘之间的距离,W

为端板的宽度,H

为端板的高度,H

为管道未弯折情况下的高度,n为管道的圈数。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管道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位于端板的尺寸范围内,且不超出端板的尺寸,不占用端板以外的空间。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包括:容纳于内腔内的饱和盐溶液;设置于内腔内并与饱和盐溶液接触的触发件。触发件的设置能够便于在外力的作用下使饱和盐溶液从溶液状态转化为结晶状态以释放热能。饱和盐溶液能够在受到震动的情况下迅速由溶液状态转化为结晶状态并产生热能,且产生的热能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以实现对电池中电芯的持续加热。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单元;处理单元;加热源;加热件。处理单元用于检测饱和盐溶液的温度值并发送给处理单元;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温度值低于预设阈值时,产生加热控制信号并将加热控制信号发送给加热源;加热源用于根据加热控制信号驱动加热件工作;加热件设置于内腔内并与饱和盐溶液接触,用于根据加热源的驱动产生热量以将饱和盐溶液从结晶状态转化为溶液状态。加热组件可以随时检测并控制饱和盐溶液的温度,防止电芯的温度过高导致电池爆炸,或在饱和盐溶液处于结晶状态时提供热能,使饱和盐溶液由结晶状态转化为溶液状态,以实现对电芯的多次、反复加热。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件连接一驱动件,驱动件用于驱动触发件发生震动,以触发饱和盐溶液从溶液状态转化为结晶状态。这样的设计能够使驱动件根据电池中电芯的加热需求控制饱和盐溶液的状态变化,控制触发件对饱和盐溶液的触发频次,进而实现加热装置对电池模组中电芯的多次加热。
[0020]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其包括电池模组、电池壳和加热装置,电池模组封装于电池壳内。
[0021]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0022]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装置(2),其特征在于,包括:热传导件(21),具有内腔(210),按照预定规则设置于电池模组(1)的端板(10)外表面,所述热传导件(21)的腔壁(211)与所述端板(10)的外表面物理接触以实现热传导;加热组件(22),设置于所述内腔(210)内,用于产生热能,以使得所述热能通过所述腔壁(211)传递给所述端板(10)以实现对所述电池模组(1)的电芯(11)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规则为:所述热传导件(21)沿所述端板(10)外表面的周边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件(21)被配置为中空的管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被配置为至少一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的圈数n被配置满足:1≤n<Min[(W

/2)/H

,(H

/2)/H

];其中,Min表示取最小值,W

为所述端板(10)的宽度,H

为所述端板(10)的高度,H

为所述管道未弯折情况下的高度,n为所述管道的圈数。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被配置为回形针结构、圆环型结构、蛇盘型结构或阵列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的外表面与所述端板(10)的所述外表面以贴合的形式进行物理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被配置为粘贴或卡扣固定或者螺栓固定。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1)封装于电池壳(3)内,所述管道的厚度适应于所述端板(10)与所述电池壳(3)之间的距离。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被配置为满足如下关系:0<W

<W

/2

H

*n,0<H

<H

/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巧阁陈文伟李晓伟宋爱利魏楷宁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