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牙弓及咬合弯曲的调节性的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9447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24
提供一种短时间且高效地制作与各种患者的咀嚼运动、口腔周围组织以及容貌协调的,美观且具有优质的咬合关系的义齿的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本公开的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预先以适当的咬合关系连结固定,适当地规定即使标准化也可以的部位和应当分离的部位,在使人工牙彼此接触的区域中,适当地规定构成接触区域的邻接面的区域的组合以及该接触区域相对于义齿的虚拟咬合平面的角度及其面积。于义齿的虚拟咬合平面的角度及其面积。于义齿的虚拟咬合平面的角度及其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牙弓及咬合弯曲的调节性的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


[0001]本专利技术是涉及用于在有床义齿中使用的预制人工牙的制作的技术,特别是涉及用于使用了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技术的义齿的制作的技术。

技术介绍

[0002]人工牙在补充失去的牙齿的形态和功能的口腔修复学领域中,主要作为制作有床义齿时的用于恢复咬合功能的主要构件来使用。在由以往方法实现的有床义齿的制作中,在由蜡制作的基托、组合蜡和树脂制作的基托种植人工牙,其后将蜡置换为丙烯酸等树脂。
[0003]另一方面,如非专利文献1所示,对于有床义齿患者的颌堤形态,根据自1989年由厚生劳动省和日本齿科医师会推进的8020运动所实现的成果而增加了残存齿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尽可能不想拔牙的患者的需求等,成为以总义齿为代表的大型有床义齿的制作困难的状态。作为延迟拔牙处置的结果,这些患者的颌堤形态特别是在下颌颌堤中颌骨被吸收为平坦或船底状,被称为所谓疑难病例。发生了大幅度的吸收的颌堤不易抵抗咀嚼时所产生的前后左右的力即侧方应力,因此变得会容易使有床义齿脱离。对于以这样的颌堤形态抑制有床义齿的翻倒而言,优选的是不易产生在咀嚼时产生的侧方应力且牙尖倾斜角和牙尖展开角小的人工牙形态。而且,在颌位不稳定的患者、取样点(tapping point)不规则的患者的情况下,若使用牙尖展开角大的解剖学形态的人工牙进行牙尖嵌合,则对于患者而言咀嚼运动会被人工牙限制,会成为非常难以使用的义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具有牙尖嵌合的无牙尖齿的利用是有效的。此外,对于需护理者,在不可能实施在诊疗室进行的那样的精密的咬合采样的状况下,无牙尖齿的利用是有效的。但是,在日本的齿科大学中,对齿科学生未详细教育使用无牙尖齿的总义齿治疗。此外,以往提供的无牙尖齿为一齿一齿独立的单独齿,进行了用于使磨牙部的咬合面与咬合平面一致,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排列的复杂的操作。
[0004]此外,近年来商用化了使用CAD/CAM的技术在计算机上设计义齿的方法。该CAD/CAM法采用了以下方法:设计义齿形状整体后,将除了埋入了人工牙的部分之外的义齿基托部的数据输出至NC(Numerical Control:数值控制)加工机、3D打印机,通过切削加工、层叠造形等方法仅制作义齿基托部,其后使用粘接剂等将成品人工牙与人工牙埋入部结合。但是,当前的义齿的设计工序(CAD)是将通过以往的技术进行的复杂的义齿设计方法转换为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更具体而言,与以往的制作方法同样地,根据患者各自的颌堤形状来指示成为确定人工牙的排列位置的参考的解剖学的指标,选择人工牙的形状、尺寸,对于暂定地配置的一个一个的人工牙,以使适当的咬合关系再现的方式在计算机上调整排列位置和咬合接触关系。这是在制作效率和义齿的品质这两方面较大地依赖操作者的经验、技能的作业。此外,在尽管排列状态不适当但完成了义齿的设计的情况下,在义齿完成后进行大幅度地切削调整等适当地利用人工牙的形态的特性来制作功能性高的义齿是非常困难的。
[0005]对于义齿的制造工序(CAM),通过由铣床实现的切削加工、由3D打印机实现的层叠
造型的导入使工序的一部分变得能自动地制作,减轻了依靠以往的人的手工作业的义齿基托用树脂的重合等制作工序的负担。然而,作为综合性的结果的是,如上所述存在计算机上的设计阶段(CAD)中的人工牙排列等操作的复杂性、工程的多少,以及对在作为加工出的义齿的后续处理的义齿基托与人工牙的粘接操作中产生的咬合关系的误差进行修正等负担,与被自动化的制作工序(CAM)的优点相比,以手工作业进行的制作工序引起的缺点更多。因此,实际上没有达成原本对CAD/CAM技术期望的义齿制作工序的省力化的实现。
[0006]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由所述的CAD/CAM实现的义齿制作方法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模型化制造具备牙龈状部分和人工牙而形成的义齿的方法。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义齿制作方法包括:提供包括患者的口腔的至少一部分的3D扫描内容的阶段;使用上述3D扫描内容将上述义齿的至少一部分虚拟地模型化的阶段;获得虚拟齿,表现上述人工牙的阶段;将上述虚拟齿内至少一个虚拟地模型化,获得一组模型化的虚拟齿的阶段;由第一材料制造上述模型化的虚拟齿的阶段;由第二材料制造上述牙龈状部分的阶段;以及通过计算机辅助制造方法(CAM)制造上述义齿的至少一部分的阶段。
[0007]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单元人工牙,其特征在于,为了简化人工牙的排列操作,使邻接面或基底面被柔软的连结材料连结,在人工牙的装配结束后通过光致聚合等方法稳固地固定。
[0008]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义齿、植入物的临时修复体的义齿用连结齿。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义齿用连结齿的多个人工牙通过连结材料接合,与专利文献2同样地,设为能在将人工牙固定于义齿基托时一并排列多个人工牙。
[0009]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可动性连结人工牙。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可动性连结人工牙被单独地形成,包括:上颌或下颌的所有人工牙;以及结合材,将所有人工牙排列为固定的牙列,且该结合材具有能使各个人工牙从牙列运动,在运动到的位置使该人工牙停止的可塑性。
[0010]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一种磨牙部的人工牙组,其连结固定有相当于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第一磨牙的人工牙,并且规定了咬合面和咬合平面以及对合接触区域。
[0011]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一种连结人工牙列,在植入物修复装置的上部构造中使用,并且是连结了多个人工牙而成的。
[0012]现有技术文献
[0013]非专利文献
[0014]樱井薰著,《COLOR ATRAS No.47有助于健康寿命延伸的老年牙科医疗根据与多工种间的协作》株式会社松风,2018年2月,p.110~117
[0015]专利文献
[001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41329号说明书
[001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8-180141号公报
[001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6-261917号公报
[0019]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80306号公报
[0020]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1-137261号公报
[0021]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7-1764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22]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2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短时间且高效地制作一种与各种患者的咀嚼运动、口腔周围组织以及容貌协调的,美观且具有优质的咬合关系的义齿。
[002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的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是具有牙弓和咬合弯曲的调节性的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100),其具备:
[0026]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以及
[0027]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
[0028]所述上颌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100),具有牙弓和咬合弯曲的调节性,其具备: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以及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所述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具有:上颌前方牙群人工牙(10U),在所述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的中央连结固定有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上颌中切牙部(1U)、上颌侧切牙部(2U)、上颌尖牙部(3U)以及上颌第一前磨牙部(4U)这八个部位;以及上颌咬合中心群人工牙(20U),在所述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连结固定有上颌第二前磨牙部(5U)和上颌第一磨牙部(6U)这两个部位,且所述上颌咬合中心群人工牙(20U)与所述上颌前方牙群人工牙(10U)连结,所述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构成为:在所述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能将包括上颌第二磨牙部(7U)的上颌单部位的人工牙(30U)接合于所述上颌咬合中心群人工牙(20U),所述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具有:下颌前方牙群人工牙(10L),在所述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的中央连结固定有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下颌中切牙部(1L)、下颌侧切牙部(2L),下颌尖牙部(3L)以及下颌第一前磨牙部(4L)这八个部位;以及下颌咬合中心群人工牙(20L),在所述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连结固定有下颌第二前磨牙部(5L)和下颌第一磨牙部(6L)这两个部位,且所述下颌咬合中心群人工牙(20L)与所述下颌前方牙群人工牙(10L)连结,所述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构成为:在所述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能将包括下颌第二磨牙部(7L)的下颌单部位的人工牙(30L)接合于所述下颌咬合中心群人工牙(20L),在所述上颌第一前磨牙部(4U)的远中面(4dU)设有由两个柱面形成的区域,该两个柱面的分别在咬合面侧和基底面侧与义齿的虚拟咬合平面(P1)交叉的角度不同,在所述上颌第二前磨牙部(5U)的近中面(5mU)设有由一个柱面形成的区域,该一个柱面在有牙尖形态的情况下,与由上颌第二前磨牙部(5U)的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以及上颌第一磨牙部(6U)的近中舌侧牙尖顶这三点构成的面(P2U)正交,在无牙尖形态的情况下,与所述上颌第二前磨牙部(5U)和所述上颌第一磨牙部(6U)的咬合面(P2

U)正交,形成所述上颌第一前磨牙部(4U)的所述远中面(4dU)的咬合面侧的柱面和基底面侧的柱面中的任一方与所述上颌第二前磨牙部(5U)的近中面(5mU)的柱面接触的接触区域,在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部(4L)的远中面(4dL)设有由两个柱面形成的区域,该两个柱面的分别在咬合面侧和基底面侧与义齿的虚拟咬合平面(P1L)交叉的角度不同,在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部(5L)的近中面(5mL)设有由一个柱面形成的区域,该一个柱面在有牙尖形态的情况下,与由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部(5L)的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以及所述下颌第一磨牙部(6L)的近中舌侧牙尖顶这三点构成的面(P2L)正交,在无牙尖形态的情况下,与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部(5L)和所述下颌第一磨牙部(6L)的咬合面(P2

L)正交,形成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部(4L)的所述远中面(4dL)的咬合面侧的柱面和基底面侧的
柱面中的任一方与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部(5L)的近中面(5mL)的柱面接触的接触区域,在所述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中,在所述上颌第一前磨牙部(4U)的所述远中面(4dU)的咬合面侧的柱面与所述上颌第二前磨牙部(5U)的所述近中面(5mU)的柱面彼此接触而形成第一接触区域(f1)时,在所述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中,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部(4L)的所述远中面(4dL)的基底面侧的柱面与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部(5L)的近中面(5mL)的柱面彼此接触而形成第二接触区域(f2),在所述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中,在所述上颌第一前磨牙部(4U)的所述远中面(4dU)的基底面侧的柱面与所述上颌第二前磨牙部(5U)的所述近中面(5mU)的柱面彼此接触而形成第三接触区域(f3)时,在所述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中,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部(4L)的所述远中面(4dL)的咬合面侧的柱面与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部(5L)的所述近中面(5mL)的柱面彼此接触而形成第四接触区域(f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其中,在所述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中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区域(f1),在所述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中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区域(f2)时,所述第一接触区域(f1)和所述第二接触区域(f2)分别具有0.01mm2以上10.0mm2以下的接触面积,且与义齿的虚拟咬合平面(P1)正交。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其中,在所述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中形成所述第三接触区域(f3),在所述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中形成所述第四接触区域(f4)时,所述第三接触区域(f3)和所述第四接触区域(f4)分别具有0.01mm2以上10.0mm2以下的接触面积,且与义齿的虚拟咬合平面(P1)以70
°
以上且小于90
°
的内角(θ1U、θ1L)交叉。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其中,在所述上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U1)中,所述上颌单部位的人工牙(30U)被接合于所述上颌咬合中心群人工牙(20U),且在所述下颌用部分连结型全口人工牙(L1)中,所述下颌单部位的人工牙(30L)被接合于所述下颌咬合中心群人工牙(20L)时,在所述上颌咬合中心群人工牙(20U)的所述上颌第一磨牙部(6U)的远中面(6dU)设有由两个柱面形成的区域,该两个柱面的分别在咬合面侧和基底面侧与义齿的虚拟咬合平面(P1)交叉的角度不同,在所述上颌第二磨牙部(7U)的近中面(7mU)设有由一个柱面形成的区域,该一个柱面在有牙尖形态的情况下,与由所述上颌第二磨牙部(7U)的近中颊侧牙尖顶、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樱井薰佐藤浩一藤井法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松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