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FC功率扩展和双管均流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功率扩展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PFC功率扩展和双管均流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很多大功率电源等设备上,需要将最初输入电源经过处理后进行功率扩大,以使得输出的功率能够驱动大功率电源等设备的正常工作,这就需要在输入到最终输出之间进行PFC功率扩大处理,以解决电源功率小、电压不稳定,特别是各起到增大功率作用的功率管功耗不一致而导致功率管烧坏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维持各功率管功耗一致下进行PFC功率扩大的相应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PFC功率扩展和双管均流驱动电路,其能够解决起到功率增大作用的功率管功耗不一致的问题。
[0004]实现本技术的目的之一的技术方案为:一种PFC功率扩展和双管均流驱动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输入转换模块、PFC功率扩展驱动保护模块、双管均流驱动模块和功率驱动输出模块,
[0005]电源输入转换模块用于将外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输出给双管均流驱动模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FC功率扩展和双管均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输入转换模块、PFC功率扩展驱动保护模块、双管均流驱动模块和功率驱动输出模块,电源输入转换模块用于将外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输出给双管均流驱动模块,电源输入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包括正极和负极,PFC功率扩展驱动保护模块包括PFC驱动芯片U16、三极管T3和三极管T4,三极管T3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4的发射极连接,以使得三极管T3和三极管T4串联,两个发射极的连接处作为输出节点,PFC驱动芯片U16的脉冲驱动输出端分别与三极管T3的基极、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脉冲驱动输出端输出脉冲高低电平,当脉冲驱动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时,输出节点为高电平,脉冲驱动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时,输出节点为低电平,PFC功率扩展驱动保护模块通过输出节点与双管均流驱动模块连接,双管均流驱动模块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驱动支路和第二驱动支路,第一驱动支路包括NMOS管Q14,第二驱动支路包括NMOS管Q22,输出节点输出的脉冲高低电平用于同时驱动第一驱动支路的NMOS管Q14和第二驱动支路的NMOS管Q22,以使得NMOS管Q14和NMOS管Q22在分电流的同时扩展功率,从而使得PFC功率扩展驱动保护模块整体输出功率扩展,PFC功率扩展驱动保护模块的输出功率用于驱动功率驱动输出模块,以使得功率驱动输出模块的输出电压与目标电设备相适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FC功率扩展和双管均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支路还包括电阻R123、二极管D40、电阻R26、电阻R27,第二驱动支路还包括电阻R38、电阻R39、二极管D42、电阻R40、电阻R145,电阻R123和二极管D40并联构成第一并联支路,连接二极管D40负极的第一并联支路的一端和PFC功率扩展驱动保护模块连接,第一并联支路的另一端串接电阻R26后分别与NMOS管Q14的第一接入脚、电阻R27的一端连接,电阻R27的一端与NMOS管Q14的第二接入脚共同接地,NMOS管Q14的第三接入脚与第二驱动支路中NMOS管Q22的第三接入脚连接,电阻R38和二极管D42并联构成第二并联支路,连接二极管D42负极的第二并联支路的一端和PFC功率扩展驱动保护模块连接,第二并联支路的另一端串接电阻R39后分别与NMOS管Q22的第一接入脚、电阻R40的一端连接,电阻R40的另一端与NMOS管Q22的第二接入脚共同接地,NMOS管Q22的第三接入脚与NMOS管Q14的第三接入脚连接,NMOS管Q22的第三接入脚还串接一个电感L3后与电源输入转换模块输出端的正极连接,电阻R40的另一端还串接一个电阻R145后与电源输入转换模块输出端的负极连,与电源输入转换模块输出端的正极连接的电感L3的一端还串接一个电阻R118后与PFC功率扩展驱动保护模块连接,以及与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28的一端、电容C25的一端连接且该共同连接点作为输出端VCC,输出端VCC与PFC功率扩展驱动保护模块连接,电容C128的另一端、电容C25的另一端共同接地,电容C17的另一端串接一个电阻R134后还与NMOS管Q22的第三接入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FC功率扩展和双管均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在电阻R134与NMOS管Q22的第三接入脚的连接点、输出端VCC之间还连接有一个双二极管,双二极管内设置有2个二极管,2个二极管的正极并接在电阻R134与NMOS管Q22的第三接入脚的连接点上,2个二极管的负极共同与输出端VCC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FC功率扩展和双管均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PFC功率扩展
驱动保护模块还包括电阻R110、电阻R135、电阻R106、电阻R139、电阻R152、电容C134、二极管D49和二极管D50,所述输出节点分别与第一并联支路的一端、第二并联支路的一端连接,三极管T4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T4的集电极与PFC驱动芯片U16的电源端连接,PFC驱动芯片U16的电源端还依次串联电阻R139、电阻R152后分别与二极管D50的负极、电阻R106的一端连接,电阻R106的另一端串接电阻R135后分别与电阻R143的一端、PFC驱动芯片U16的FB引脚连接,电阻R14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06与电阻R135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输出端VCC连接,电阻R152的一端、二极管负极D50的负极和电阻R106的共同连接点处作为输出端VCC2,二极管D50的正极与电阻R144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50与电阻R144之间的连接点作为输出端VCC1,电阻R144的另一端串接一个发光二极管DS3后接地,PFC驱动芯片U16的电源端与电阻R139之间的连接点作为输出端VCC3,输出端VCC3串接一个电容C120后接地,电容C120上还并联有一个电容C97,PFC驱动芯片U16的接地端接地,PFC驱动芯片U16的引脚2串接一个电阻R120后与三极管T3的集电极连接,引脚2同时串接一个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强,张常华,朱正辉,赵定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保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