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2U机下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8787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上设有散热通风结构;所述散热通风结构包括第一散热孔组、第二散热孔组和第三散热孔组,所述第一散热孔组和第二散热孔组呈阵列式分布,所述第一散热孔组和第二散热孔组形成X轴通风循环通道;所述第三散热孔组呈阵列式分布,所述第三散热孔组沿着所述安装框架的Z轴方向流动并且与所述第一散热孔组和第二散热孔组三角形循环通风散热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改善后置的散热问题,改善散热功耗。耗。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2U机下盖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2U机
,具体涉及一种2U机下盖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通信机房里用得最多的机柜是19英寸标准机柜,与之搭配的电子设备机箱为19英寸标准机箱。然而在工业自动化和通信行业领域电源机箱通常采用19寸机箱整体制作,并分为1U、2U、3U、4U等,包括面板(含挂耳) 和箱体两部分组成。面板上面装有指示灯和开关,箱体内装电源元器件等。其中,U是一种表示服务器外部尺寸的单位,是unit的缩略语,详细的尺寸由作为业界团体的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所决定,规定的尺寸是服务器的宽 (48.26cm=19英寸)与高(4.445cm的倍数),由于宽为19英寸,所以有时也将满足这一规定的机架称为“19英寸机架”,厚度以4.445cm为基本单位,1U就是4.445cm,2U则是1U的2倍为8.89cm。使用时通过推拉整个19英寸箱体实现电源的接通和断开,对后期检修更换有一定的便捷性。
[0003]但是,对2U机的散热的规格需求要求能够提供尽量多的通风孔,为满足该需求,散热需要设计后置散热孔,该散热孔位于下面板上方,会受到下面板等散热部件发热影响,进风温度较高。且与第一侧板通风孔和第二侧板通风孔相比,通风区域流阻较大,因散热孔较少,导致散热后置散热风量较少,为解决后置散热问题,需要极高散热孔和通风孔来解决散热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旨在克服技术上的不足,提供一种 2U机下盖结构结构,通过结构优化,增强散热效果;有效改善后置的散热问题,改善散热功耗。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上述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以实现:
[0006]一种2U机下盖结构,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上设有散热通风结构;所述散热通风结构包括第一散热孔组、第二散热孔组和第三散热孔组,所述第一散热孔组和第二散热孔组呈阵列式分布,所述第一散热孔组和第二散热孔组形成X轴通风循环通道;所述第三散热孔组呈阵列式分布,所述第三散热孔组沿着所述安装框架的Z轴方向流动并且与所述第一散热孔组和第二散热孔组三角形循环通风散热通道。
[0007]优选地,所述安装框架包括下面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下面板的相对面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活动连接,且所述下面板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互相垂直;所述第三侧板向对面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活动连接,所述第四侧板向对面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活动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孔组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上并且所述第一散热孔组的孔径朝向所述安装框架的X轴方向,所述第二散热孔组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上并且所述第二散热孔组的孔径朝向所述安装框架的X轴方向,所述第三散热孔组位于所述下面板上并且所述第
三散热孔组的朝向所述安装框架的Z轴方向。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孔组位置与所述第二散热孔组的位置相对称。
[0010]优选地,所述下面板包括:第三散热孔组、下面板盲孔柳柱、支撑孔,由若干个所述第三散热孔组与所述下面板固定连接,所述下面板盲孔柳柱分布在所述下面板边缘并且靠近所述第三散热孔组,且所述下面板盲孔柳柱与所述下面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孔分布在所述下面板的各个角落边缘上,并且所述下面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孔上。
[0011]优先地,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散热孔组、第一侧板翻边攻牙、第一侧板导轨槽、点焊板块,由多个所述第一散热孔组与所述第一侧板中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导轨槽与所述第一侧板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点焊板块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翻边攻牙分布在第一散热孔组和所述点焊板块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二侧板导轨槽、第二散热孔组、第二侧板翻边攻牙,由多个所述第二散热孔组与所述第二侧板中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导轨槽与所述第二侧板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翻边攻牙分布在第二侧板的右端且与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第四侧板包括:第四侧板通孔、第四侧板第一插槽、第四侧板第二插槽、第四侧板第三插槽,所述第四侧板通孔分布在所述第四侧板边缘且与所述第四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侧板第一插槽、所述第四侧板第二插槽和所述第四侧板第三插槽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侧板上。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三侧板包括:第三侧板第一插槽、第三侧板第二插槽、第三侧板第三插槽、第三侧板通孔,所述第三侧板通孔分布在所述第三侧板边缘且与所述第三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侧板第一插槽、所述第三侧板第二插槽和所述第三侧板第三插槽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侧板上。
[0015]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处设有侧风口,增加了流向后置风量,并避免旁流产生,增强散热效果;简化结构设计,利用机箱侧面及下盖形成后置独立风道,降低2U机下盖加工难度及成本,与现有2U机下盖相比,有效改善后置的散热问题,改善散热功耗。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拆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的下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的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的第二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的第三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的第四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的第一散热孔组、第二散热孔组和第
三散热孔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的第一侧板导轨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号说明:1

下面板、2

第一侧板、3

第二侧板、4

第四侧板、5
‑ꢀ
第三侧板、6

第三散热孔组、7

第一散热孔组、8

第一侧板翻边攻牙、9

第一侧板导轨槽、10

点焊板块、11

第二侧板导轨槽、12

第二散热孔组、13
‑ꢀ
第二侧板翻边攻牙、14

第三侧板通孔、15

第四侧板通孔、16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2U机下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上设有散热通风结构;所述散热通风结构包括第一散热孔组、第二散热孔组和第三散热孔组,所述第一散热孔组和第二散热孔组呈阵列式分布,所述第一散热孔组和第二散热孔组形成X轴通风循环通道;所述第三散热孔组呈阵列式分布,所述第三散热孔组沿着所述安装框架的Z轴方向流动并且与所述第一散热孔组和第二散热孔组三角形循环通风散热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包括下面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下面板的相对面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活动连接,且所述下面板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互相垂直;所述第三侧板向对面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活动连接,所述第四侧板向对面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孔组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上并且所述第一散热孔组的孔径朝向所述安装框架的X轴方向,所述第二散热孔组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上并且所述第二散热孔组的孔径朝向所述安装框架的X轴方向,所述第三散热孔组位于所述下面板上并且所述第三散热孔组的朝向所述安装框架的Z轴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孔组位置与所述第二散热孔组的位置相对称。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2U机下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面板包括:第三散热孔组、下面板盲孔柳柱、支撑孔,由多个所述第三散热孔组与所述下面板固定连接,所述下面板盲孔柳柱分布在所述下面板边缘并且靠近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平都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美电恩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