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8298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由母面和子面叠加构成,母面为减少旁中心远视性离焦的旋转对称面,子面为正屈光力的球面或非球面微透镜面;两个设计面叠加在眼镜片的同一折射面或分别作用在前后两个折射面,形成矫正眼睛的屈光不正的第一屈光区域、矫正远视性离焦的第二屈光区域和复合近视性离焦区的第三屈光区域,通过三个屈光区域结构,在有效抑制青少年眼轴增长以延缓青少年近视加深的同时,满足第一屈光区域与第二屈光区域的柔和过渡,提高佩戴舒适性和功能性。提高佩戴舒适性和功能性。提高佩戴舒适性和功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


[0001]本技术涉及近视眼镜片,具体涉及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尤其适合青少年使用的眼镜片。

技术介绍

[0002]通过控制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并进行矫枉过正设计,以近视性离焦来抑制青少年眼轴增长,从而延缓近视加深速度,已经成为近年来公认的一种干预青少年近视的光学方法。而多点离焦微透镜结合近视镜,也是近年来流行的此类方法之一。现有技术提供的以微透镜多点正向离焦形成近视性离焦的镜片,可参见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4678572A、CN110376758A及CN111095083A,但均未涉及微透镜区域内部无微透镜区域的周边离焦矫正。为了达到较好的近视离焦效果,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4678572A,公开了一种眼镜片,在中心部附近形成第二屈光区域,第二屈光区域形成为多个独立的岛型区域,除了被形成为第二屈光区域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为第一屈光区域,由此获得第一屈光区域用于矫正屈光不正,第二屈光区域用于远视性离焦的作用,但该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未涉及微透镜区域内部无微透镜区域的周边离焦矫正;为了达到较好的近视离焦效果,在其具体实施例中描述了第二屈光区域的范围为2.5毫米至10毫米半径范围内,且第二屈光区域的屈光力比第一屈光区域的屈光力大2.00D至5.00D,即将单个子微透镜的离焦量设置到2.00D至5.00D的正向离焦补偿,离焦区域的范围为2.5毫米至10毫米半径,显然,可视区范围为2.5毫米半径以内,超过2.5毫米半径即为微透镜区域,该技术方案采用如此小的可视区以及过大的周边正向微透镜离焦补偿设计,极易可能诱发配戴不舒适性。
[0003]根据目前公布的一些临床检测视网膜周边离焦数据的报告,如温州医学院戴宇森等人的临床检测报告《近视儿童配戴单焦点镜后的周边屈光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13;13(2):339

342)显示,人眼在20度视场角内的视网膜周边相对远视性离焦量RPRE值相对较低,并不需要很大的补偿,但仍需要给予正常的矫正,如文中的表一所示,裸眼20度视场角内的RPRE值仅仅为0.5D左右;戴单焦点镜后增加到0.8D左右;10度视场角的RPRE值则相对较低,但单焦点镜片鼻颞侧的平均RPRE值也到了0.15D左右。目前的各种多点正向离焦镜片,对于10度视场角内的中心区域作为明视区不设微透镜矫正是可行的,但对于10度至20度视场角之间的周边远视离焦均没有给出理论上更为合理的矫正方法,及如何面对使用微透镜矫正,尤其是10到15度视场角范围内可能存在过度近视离焦以及微透镜子面与母面之间焦点转换导致不必要的投诉风险增大;同时由于部分人眼球转动较为灵活,实际上镜片的该区域容易成为短时间注视区域,而一旦成为注视区域,使用微透镜阵列而产生的不舒适风险会大幅增加。而不使用微透镜矫正,则该区域贴近中央明视区,依然存在明显的视网膜周边远视离焦的问题。
[0004]因此,需要对青少年用的多点微透镜的近视眼镜片作进一步的结构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抑制青少年近视加深,提高配戴舒适性的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
[0006]实现本技术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由母面和子面叠加构成,其母面为减少旁中心远视性离焦的旋转对称面,子面为正屈光力的球面或非球面微透镜面;所述的母面和子面叠加在眼镜片的前表面,或分别作用在前、后两个表面;
[0007]所述的眼镜片包括第一屈光区域、第二屈光区域、第三屈光区域;所述第一屈光区域位于光学中心向外6毫米口径范围内,为矫正眼睛的屈光不正的中央明视区,区域的平均光焦度变化≤0.12D,区域内的最大像散≤0.11D;所述第二屈光区域包围在第一屈光区域外围20毫米口径范围内,为矫正远视性离焦区,所述第三屈光区域包围在第二屈光区域外围的60毫米口径范围内,为复合近视离焦区,其母面的周边离焦补偿叠加于子面的正屈光力的球面或非球面微透镜面。
[000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所述眼镜片的第二屈光区域,其母面的离焦补偿变化值由光学中心向外逐步增大,在第二屈光区域边缘到达最大补偿值,在第二屈光区域内各点处的像散≤相同位置处的离焦补偿变化值的80%。
[0009]所述眼镜片的第三屈光区域,其母面的周边远视离焦补偿叠加于子面的正屈光力微透镜;从36毫米口径向外到60毫米口径,母面的离焦量补偿值为定值,在36毫米口径处,母面的像散达到峰值,且像散≤相同位置处的离焦补偿变化值的72%;子面的单个正屈光力微透镜的口径为1毫米~2毫米之间,且为球面或非球面的凸透镜形状分布于第三屈光区域,所述凸透镜顶点的正屈光力值为2.0D~2.5D之间。
[0010]眼镜片的中央明视区边缘到达20
°
视场角位置,戴镜后的10
°
和20
°
视场角所对应的眼镜片位置的离焦量补偿值分别为0.10~0.15D和0.50~0.60D。
[0011]所述眼镜片,其母面在复合近视离焦区的离焦量补偿值以36毫米口径为测量基准点,所述测量基准点的离焦补偿值在0.80D~1.00D之间。
[0012]所述眼镜片,其子面作用于眼镜片的前表面,母面作用于眼镜片的后表面;也可以将母面和子面叠加作用于眼镜片的前表面,另一母面作用于眼镜片的后表面;所述作用于后表面的另一母面为自由曲面。所述的自由曲面包括针对个体的离焦量、矫正处方、视功能的个性化补偿设计面。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单焦点近视镜片在5度~15度视场角之间存在周边远视离焦,并不适合直接使用微透镜进行补偿的现象,结合临床报告中对该区域的视网膜周边远视离焦量的测量值范围,提出了镜片的周边远视离焦矫正区,对该区域进行相对准确的母面远视离焦补偿,有效降低了在该区域直接配置微透镜阵列的适应性风险。
[0015]2.本技术提供的镜片,在复合近视离焦区,利用母面周边远视离焦补偿和子镜微透镜结合的方式,在15~30度视场角范围内叠加形成在2.85D~3.5D的离焦量补偿值,以保证镜片在该区域形成近视离焦;还由于离焦量被母面的同心圆离焦补偿设计和微透镜所分担,同时考虑了母镜的散光量问题,降低了传统的单纯加大微透镜正镜度数可能带来的配戴不舒适风险,并能有效抑制青少年眼轴增长以延缓青少年近视加深。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的母面径向口径范围内的平均屈光度和像散变化曲线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近视离焦眼镜片的子面微透镜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的侧视图。
[0020]图中,1.光学中心;2.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由母面和子面叠加构成,其特征在于:母面为减少旁中心远视性离焦的旋转对称面,子面为正屈光力的球面或非球面微透镜面;所述的母面和子面叠加在眼镜片的前表面,或分别作用在前、后两个表面;所述的眼镜片包括第一屈光区域、第二屈光区域、第三屈光区域;所述第一屈光区域位于光学中心向外6毫米口径范围内,为矫正眼睛的屈光不正的中央明视区,区域的平均光焦度变化≤0.12D,区域内的最大像散≤0.11D;所述第二屈光区域包围在第一屈光区域外围20毫米口径范围内,为矫正远视性离焦区,所述第三屈光区域包围在第二屈光区域外围的60毫米口径范围内,为复合近视离焦区,其母面的周边离焦补偿叠加于子面的正屈光力的球面或非球面微透镜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片的第二屈光区域,其母面的离焦补偿变化值由光学中心向外逐步增大,在第二屈光区域边缘到达最大补偿值,在第二屈光区域内各点处的像散≤相同位置处的离焦补偿变化值的8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片的第三屈光区域,其母面的周边远视离焦补偿叠加于子面的正屈光力微透镜;从36毫米口径向外到60毫米口径,母面的离焦量补偿值为定值,在36毫米口径处,母面的像散达到峰值,且像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涛王万里陈晓翌余灏源余浩墨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明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