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枢转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8196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45
一种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枢转散热装置,其中该可枢转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均温板、一第二均温板及一枢接部。第一均温板具有一气密腔室、一工作流体与一毛细结构。工作流体与毛细结皆位于气密腔室内,毛细结构用以引导工作流体。枢接部将第二均温板枢接至第一均温板上,且热连接第一均温板与第二均温板。如此,以上架构不仅能够提高散热效能,更能够避免增加掀盖式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及材料成本的机会。盖式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及材料成本的机会。盖式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及材料成本的机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枢转散热装置


[0001]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有关一种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枢转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今科技的进步,掀盖式电子装置朝向超薄化的趋势发展,以成为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主流。此外,上述掀盖式电子装置中会在其底座内配置高效能的半导体芯片,故,半导体芯片会伴随着越来越高的发热量,如此,若无搭配有效的散热手段,会让底座发生过热的状况,甚至可能造成系统当机。
[0003]然而,传统作法会在半导体芯片上施加多种散热装置,例如散热鳍片、风扇或热管等等,所以势必需要加大掀盖式电子装置的底座空间来装设散热装置,因此必然增加了掀盖式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及材料成本。
[0004]由此可见,上述作法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决上述不便与缺陷,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枢转散热装置,用以解决以上现有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0006]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枢转散热装置。可枢转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均温板、一第二均温板及至少一枢接部。第一均温板包含一主板体、一第一工作流体与一第一毛细结构。主板体具有一第一气密腔室。第一工作流体填注在第一气密腔室内。第一毛细结构位于第一气密腔室内,用以引导第一工作流体。此些枢接部分别将第二均温板枢接至主板体上,且热连接第二均温板与主板体。
[0007]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中,第二均温板包含一第二气密腔室、一第二工作流体与一第二毛细结构。第二工作流体填注在第二气密腔室内。第二毛细结构位于第二气密腔室内,用以引导第二工作流体。
[0008]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中,第一均温板还包含两个延伸热管。这些延伸热管分别连接主板体的二相对端,且这些延伸热管分别从主板体朝外伸出。
[0009]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中,每个延伸热管的一端呈扁平状,且从主板体的边缘插入第一气密腔室内。
[0010]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中,每个枢接部包含一轴接座及一限位盖。轴接座包含一座体与一轴接沟槽。座体固接至第二均温板上,轴接沟槽形成于座体相对第二均温板的一面,用以容纳其中一延伸热管。限位盖包覆其中一延伸热管与座体,扣接于座体上,用以将此伸热管可转动地限位于轴接沟槽内。
[0011]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中,座体的二相对侧分别具有一扣接槽。限位盖包含一U型板及二卡合凸缘。这些卡合凸缘分别连接U型板的二相对侧缘,且扣合于这些扣接槽上,使得延伸热管受夹合于座体与U型板之间。
[0012]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中,第二均温板为矩形板体。
[0013]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掀盖式电子装置。掀盖式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部件、一第二部件、一枢轴装置与上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第一部件具有一热源。枢轴装置将第一部件枢接至第二部件上。可枢转散热装置的第一均温板位于第一部件内,且热连接热源,第二均温板热连接第二部件。
[0014]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掀盖式电子装置中,第二部件具有一后壳体、一前壳体及一显示屏幕。前壳体与后壳体彼此组合,显示屏幕位于前壳体上,第二均温板位于显示屏幕及后壳体之间。
[0015]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散热效能,更能够避免增加掀盖式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及材料成本的机会。
[0016]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技术效果等等,本技术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0017]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说明书附图的说明如下:
[0018]图1A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可枢转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0019]图1B为图1A的可枢转散热装置在区域M2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2为图1A的可枢转散热装置的分解图;以及
[0021]图3为内含图1A的可枢转散热装置的掀盖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3]11:可枢转散热装置
[0024]100:第一均温板
[0025]110:主板体
[0026]111:第一气密腔室
[0027]112:第一毛细结构
[0028]120:延伸热管
[0029]121:端部
[0030]201:第二均温板
[0031]250:本体
[0032]251:第二气密腔室
[0033]252:第二毛细结构
[0034]300:枢接部
[0035]310:轴接座
[0036]311:座体
[0037]312:扣接槽
[0038]313:轴接沟槽
[0039]320:限位盖
[0040]321:U型板
[0041]322:卡合凸缘
[0042]401:掀盖式电子装置
[0043]410:第一部件
[0044]411:键盘组
[0045]420:第二部件
[0046]421:显示屏幕
[0047]422:后壳体
[0048]423:前壳体
[0049]430:枢轴装置
[0050]L:长轴方向
[0051]M2: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技术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的。
[0053]图1A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可枢转散热装置11的立体图。图1B为图1A的可枢转散热装置11在区域M2的局部放大图。图2为图1A的可枢转散热装置11的分解图。如图1A至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枢转散热装置11包括一第一均温板100、一第二均温板201及两个枢接部300。这些枢接部300相对地固接至第二均温板201上,且第二均温板201通过此两个枢接部300分别枢设至第一均温板100上。如此,由于这些枢接部300分别热连接第二均温板201与第一均温板100,不仅第一均温板100能够相对第二均温板201转动,且第一均温板100的热能也能够通过枢接部300传导至第二均温板201,从而自第二均温板201散去。
[005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均温板100包含一主板体110、一第一毛细结构112与一第一工作流体(图中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枢转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均温板,包含一主板体、一第一工作流体与一第一毛细结构,该主板体具有一第一气密腔室,该第一工作流体填注在该第一气密腔室内,该第一毛细结构位于该第一气密腔室内,用以引导该第一工作流体;一第二均温板;以及两个枢接部,分别将该第二均温板枢接至该主板体上,且热连接该第二均温板与该主板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均温板包含一第二气密腔室、一第二工作流体与一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工作流体填注在该第二气密腔室内,该第二毛细结构位于该第二气密腔室内,用以引导该第二工作流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均温板还包含两个延伸热管,所述两个延伸热管分别连接该主板体的二相对端,且分别从该主板体朝外伸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两个延伸热管的一端呈扁平状,且从该主板体的边缘插入该第一气密腔室内。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枢转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枢接部包含:一轴接座,包含一座体与一轴接沟槽,该座体固接至该第二均温板上,该轴接沟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伟张天曜郭哲玮庄翔智黄俊玮
申请(专利权)人:双鸿电子科技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