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段双搅拌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8175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双段双搅拌反应釜,平稳的放置到工作区域的地面上;反应釜壳体,右上方连接有进料口;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反应釜壳体的上方,且所述反应釜壳体的上方安装有第二电机,并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一电机的下方;包括:加热层,安装在所述反应釜壳体的侧壁内;内转杆,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并所述内转杆的外侧等间距的分布有外搅拌杆。该双段双搅拌反应釜,利用夹层式加热层进行加热,且上下端不同的温度适用于下落位置处反应程度不同的物料,更加有利于促进物料反应,且利用双电机进行搅拌,上段刮壁式混配机构和下段推进式混配机构,快速进行混配,且避免固体料沾附在内壁处而造成物料浪费,提高装置实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段双搅拌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具体为双段双搅拌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是一种综合反应容器,可进行物理或化学反应,反应釜内部设置混配机构,利用混配机构加快物料的反应速度,可快速的对产品进行反应加工,且反应釜内部可实现加热、蒸发、冷却等混配反应条件,是物料混合加工常用的设备之一。
[0003]但是,现有的反应釜在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反应釜内部各段的温度均相同,且混配机构的混合方式较为单一,固体物料进料时易沾附在反应釜内壁上,不利于对沾附的物料进行清理和辅助快速下料,并且不能把控混配物料的量,大量物料堆积在一起,不利于快速接触反应。
[0004]所以,我们提出了双段双搅拌反应釜以便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双段双搅拌反应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反应釜内部各段的温度均相同,且混配机构的混合方式较为单一,固体物料进料时易沾附在反应釜内壁上,不利于对沾附的物料进行清理和辅助快速下料,并且不能把控混配物料的量,大量物料堆积在一起,不利于快速接触反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双段双搅拌反应釜,平稳的放置到工作区域的地面上;
[0007]反应釜壳体,右上方连接有进料口;
[0008]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反应釜壳体的上方,且所述反应釜壳体的上方安装有第二电机,并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一电机的下方;
[0009]包括:
[0010]加热层,安装在所述反应釜壳体的侧壁内;
[0011]内转杆,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并所述内转杆的外侧等间距的分布有外搅拌杆,且所述内转杆下端的外侧安装有下刮板,所述下刮板与所述反应釜壳体的内侧壁贴合;
[0012]外转杆,上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并所述外转杆下端的外侧安装有搅拌架,且所述搅拌架的内侧均匀的连接有内搅拌杆;
[0013]上刮板,螺栓安装在所述搅拌架的外侧,并所述上刮板与所述反应釜壳体的内侧壁贴合,且所述反应釜壳体内部的上方安装有支撑板;
[0014]固定环,安装在所述外转杆的外侧,并所述固定环的外侧而连接有第一磁铁。
[0015]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挡板和下料口:
[0016]挡板,其滑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内部,并所述挡板的右端连接有第二磁铁,且所述挡板利用弹簧与所述支撑板弹性连接;
[0017]下料口,其开设在所述支撑板的左方。
[0018]优选的,所述内转杆的竖直中心线与所述外转杆的竖直中心线相互重合,并所述内转杆贯穿所述外转杆的下端并与所述外转杆转动连接,此设计可保证内转杆和外转杆的顺利转动,并可利用双电机控制内转杆和外转杆同时反向转动。
[0019]优选的,所述搅拌架的主视面为“U”形结构,并所述搅拌架内侧等角度分布的所述内搅拌杆与所述外搅拌杆交错分布,此设计可避免内搅拌杆和外搅拌杆之间发生阻碍,利用搅拌杆和外搅拌杆对物料进行混配。
[0020]优选的,所述固定环的竖直中心线与所述外转杆的竖直中心线相互重合,并所述固定环的弧长是弧形分布的所述第一磁铁弧长的2倍,此设计可控制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的相互排斥时间,驱动挡板进行移动。
[0021]优选的,所述挡板的主剖面为“7”字形结构,并所述挡板的长度大于所述下料口的长度,且所述下料口的最高点与倾斜状分布的所述支撑板上侧面的最低点相互重合,此设计可灵活的调节挡板的位置,实现对物料的定量定时下料。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双段双搅拌反应釜,
[0023](1)利用夹层式加热层进行加热,且上下端不同的温度适用于下落位置处反应程度不同的物料,更加有利于促进物料反应,且利用双电机进行搅拌,上段刮壁式混配机构和下段推进式混配机构,快速进行混配,且避免固体料沾附在内壁处而造成物料浪费,提高装置实用性;
[0024](2)混配机构转动可驱动固定环转动,调节同极分布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的相对位置,配合弹簧的使用,可对挡板的位置进行灵活调节,定时定量的对物料进行输送,可利用上段混配机构预先小批量的对物料进行混合反应,避免后期物料大量堆积而造成反应不彻底,提高装置使用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反应釜壳体主剖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搅拌架主剖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支撑板主剖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挡板俯剖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搅拌架俯剖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反应釜壳体;2、进料口;3、加热层;4、第一电机;5、第二电机;6、内转杆;7、外转杆;8、搅拌架;9、内搅拌杆;10、上刮板;11、外搅拌杆;12、固定环;13、第一磁铁;14、挡板;15、弹簧;16、第二磁铁;17、下料口;18、下刮板;19、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双段双搅拌反应釜,平稳的放置到工作
区域的地面上;
[0033]反应釜壳体1,右上方连接有进料口2;
[0034]第一电机4,安装在反应釜壳体1的上方,且反应釜壳体1的上方安装有第二电机5,并第二电机5位于第一电机4的下方;
[0035]包括:
[0036]加热层3,安装在反应釜壳体1的侧壁内;
[0037]内转杆6,上端与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并内转杆6的外侧等间距的分布有外搅拌杆11,且内转杆6下端的外侧安装有下刮板18,下刮板18与反应釜壳体1的内侧壁贴合;
[0038]外转杆7,上端与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连接,并外转杆7下端的外侧安装有搅拌架8,且搅拌架8的内侧均匀的连接有内搅拌杆9;
[0039]上刮板10,螺栓安装在搅拌架8的外侧,并上刮板10与反应釜壳体1的内侧壁贴合,且反应釜壳体1内部的上方安装有支撑板19;
[0040]固定环12,安装在外转杆7的外侧,并固定环12的外侧而连接有第一磁铁13。
[0041]内转杆6的竖直中心线与外转杆7的竖直中心线相互重合,并内转杆6贯穿外转杆7的下端并与外转杆7转动连接。搅拌架8的主视面为“U”形结构,并搅拌架8内侧等角度分布的内搅拌杆9与外搅拌杆11交错分布。
[0042]物料从进料口2集中输送到反应釜壳体1内,同时将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5接通电源,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5分别控制内转杆6和外转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段双搅拌反应釜,平稳的放置到工作区域的地面上;反应釜壳体,右上方连接有进料口;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反应釜壳体的上方,且所述反应釜壳体的上方安装有第二电机,并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一电机的下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层,安装在所述反应釜壳体的侧壁内;内转杆,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并所述内转杆的外侧等间距的分布有外搅拌杆,且所述内转杆下端的外侧安装有下刮板,所述下刮板与所述反应釜壳体的内侧壁贴合;外转杆,上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并所述外转杆下端的外侧安装有搅拌架,且所述搅拌架的内侧均匀的连接有内搅拌杆;上刮板,螺栓安装在所述搅拌架的外侧,并所述上刮板与所述反应釜壳体的内侧壁贴合,且所述反应釜壳体内部的上方安装有支撑板;固定环,安装在所述外转杆的外侧,并所述固定环的外侧而连接有第一磁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段双搅拌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挡板和下料口:挡板,其滑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杰王红玲谭和文罗福银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鸿远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