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组件及支撑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7801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连接组件及支撑杆,属于用电设备的辅助用品技术领域,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一紧固组件;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主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连接槽,第一连接主体设有第一减力槽;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转动安装于连接槽以使连接组件可折弯;第一紧固组件可调节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夹紧或松开第三连接部,第一减力槽用于降低第一紧固组件的调节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组件的第一连接主体设有第一减力槽,从而减少了调节第一紧固组件所需的调节力。组件所需的调节力。组件所需的调节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组件及支撑杆


[0001]本技术涉及用电设备的辅助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及支撑杆。

技术介绍

[0002]用电设备通常包括底座、支撑杆和用电主体,支撑杆设于底座,用电主体支撑于底座,用电主体可以为拍摄终端、电子终端、风扇头、音箱、灯具等。
[0003]连接件通常用于连接用电设备的相邻部件以实现相邻部件的可调角度的连接,例如连接件用于连接底座与支撑杆、用电主体与支撑杆、支撑杆的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等。现有的连接件一般具有紧固或松开两种状态,连接件在紧固时相邻部件固定连接,连接件在松开时相邻部件转动连接以便相连部件调节角度。
[0004]现有的连接件在紧固或松开时所需要的调节力比较大,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技术的第一种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组件。
[0006]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一紧固组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主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由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延伸形成有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主体设有第一减力槽;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槽以使所述连接组件可折弯;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可调节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夹紧或松开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减力槽用于降低所述第一紧固组件的调节力。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减力槽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减力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的同一侧。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减力槽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减力槽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在第一平面的投影相交,所述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方向的平面,或者所述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杆体延伸方向的平面,或者所述第一平面为垂直于第一连接主体延伸方向的平面。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主体整体呈柱状,所述第一减力槽的径向最大深度为所述第一连主体平均半径的60%

90%,所述第一减力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轴向间隔为第一连接主体平均半径的25%

45%。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主体整体呈柱状,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具有第一分隔平面,所述第一分隔平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减力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分隔平面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减力槽贯穿所述第一连接主体。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主体设有第二减力槽,所述第二减力槽用于降低调节所述第一紧固组件时的调节力。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减力槽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减力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的同一侧。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减力槽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减力槽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第二平面的投影相交,所述第二平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方向的平面,或者所述第二平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杆体延伸方向的平面,或者所述第二平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延伸方向的平面。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主体整体呈柱状,所述第二减力槽的径向最大深度为所述第一连主体平均半径的60%

90%,所述第二减力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轴向间隔为第一连接主体平均半径的25%

45%。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主体整体呈柱状,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具有第二分隔平面,所述第二分隔平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减力槽位于所述第二分隔平面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减力槽贯穿所述第一连接主体。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具有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与所述第二片体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减力槽和所述第二减力槽均设于所述第一片体,所述第二片体位于所述第一减力槽与所述第二减力槽之间,所述第一片体和所述第二片体的厚度均小于1mm.
[0017]优选地,所述第二片体对应所述连接槽设置。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组件为螺栓和与所述螺栓匹配的螺母,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螺栓的头部作用于第一连接部,所述螺母作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或者所述螺栓的头部作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螺母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001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支撑杆,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杆体相连,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杆体相连,所述连接组件折弯可实现所述支撑杆弯折。
[0020]本技术的连接组件的第一连接主体设有第一减力槽,从而减少了第一连接部变形所需的力,便于第一紧固组件调节阻尼力的大小,从而便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夹紧或松开第三连接部。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连接组件的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组件的正视图;
[0025]图4是图3所示的连接组件的侧视图;
[0026]图5是图1所示的连接组件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是图1所示的连接组件中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是图1所示的连接组件呈现弯折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是包含有图7所示的连接组件的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是图8所示的支撑杆呈直立状态时的正视图;
[0031]图10是图9所示的支撑杆沿A

A线的剖面图;
[0032]图11是图10所示的支撑杆中I处结构的放大图;
[0033]图12是图11所示的结构中II处结构的放大图;
[0034]图13是图11所示的结构中III处结构的放大图;
[0035]图14是图9所示的支撑杆的侧视图;
[0036]图15是图9所示的支撑杆沿B

B线的剖视图;
[0037]图16是图15所示的支撑杆中IV处结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9]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40]参照图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一紧固组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主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由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延伸形成有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主体设有第一减力槽;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槽以使所述连接组件可折弯;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可调节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夹紧或松开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减力槽用于降低所述第一紧固组件的调节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力槽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减力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的同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力槽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减力槽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在第一平面的投影相交,所述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方向的平面,或者所述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杆体延伸方向的平面,或者所述第一平面为垂直于第一连接主体延伸方向的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整体呈柱状,所述第一减力槽的径向最大深度为所述第一连主体平均半径的60%

90%,所述第一减力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轴向间隔为第一连接主体平均半径的25%

45%。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整体呈柱状,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具有第一分隔平面,所述第一分隔平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减力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分隔平面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减力槽贯穿所述第一连接主体。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设有第二减力槽,所述第二减力槽用于降低调节所述第一紧固组件时的调节力。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力槽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减力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豪张恒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豪华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