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防漏的穿刺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742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层防漏的穿刺引流装置,包括贴片、引流管和至少两袋体;贴片上开设有第一渗漏口,贴片的一面上设置有多处粘胶、另一面上设置袋体,相邻两袋体之间设置有第二渗漏口,每一袋体的底部均连接有一排液管,处于内侧的袋体的排液管远离其所在袋体的一端依次穿设罩设在其所在袋体外侧的袋体,并于其穿设的任一袋体处与该袋体密封固连,引流管穿设所有袋体,并于穿设处与每一袋体密封固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减少了渗出的体液浸湿、污染衣物及其他物品的情况发生,减少了穿刺口因经常接触而感染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器械的消耗,降低了医疗成本。降低了医疗成本。降低了医疗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防漏的穿刺引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层防漏的穿刺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引流术是外科的一种治疗手段,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内积聚的脓、血或其它体液导流于体外或脏腔内的技术,引流术又包括外引流及内引流。对于外引流而言,由于要把组织内或体腔内积聚的液体引至体外,并计量引流出的液体的量为伤口护理做参考,故需要借助引流管,而因引流管穿过创口,使得创口难以实现封闭保护,创口本身不断有渗液流出,现有的创口敷贴又不能实现渗液的引流,渗液回渗会腐蚀伤口周围皮肤从而导致创口发炎红肿,而且术后留置引流管周围的渗液较多。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以下两种处理方法:
[0003]一是反复更换敷料,但是明显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渗液流到敷料,导致局部潮湿,污染衣物、被套、床单,明显增加感染风险。同时,渗液刺激皮肤,增加患者不适感。并且,无法准确记录引流量,无法收集渗液进行检测。
[0004]二是采用造口袋或以其为基础改良的引流袋来引流渗液,如申请号为CN201920562498.9的中国技术:一种用于伤口渗液的引流装置,但是由于普通的造口袋为单层结构,患者体位改变及活动,造口袋的贴片与皮肤之间容易产生缝隙,容易发生二次渗漏,发生二次渗漏后需更换新的引流装置,以避免重新贴合的贴片可能出现的贴合不稳而在较短时间内再次渗漏的情况,每次更换引流装置的操作也比较麻烦,还容易因经常触碰穿刺口而造成穿刺口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防漏的穿刺引流装置,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多层防漏的穿刺引流装置,包括贴片、引流管和至少两袋体;所述贴片上开设有第一渗漏口,所述贴片的一面上设置有多处粘胶,所述粘胶背向所述贴片的一面上覆盖有离型纸,所述粘胶呈环状设置,多处粘胶间隔环绕在所述第一渗漏口的周向,最内圈的所述粘胶紧靠第一渗漏口的边缘设置,所述贴片的另一面上设置所述袋体,所述袋体上开设有一连通其内外两侧的袋口,所有所述袋体的袋口均固定在贴片上,所有所述袋体依次套设在第一渗漏口的外侧,相邻两所述袋体间隔设置,相邻两所述袋体之间设置有第二渗漏口,且该两袋体中处于外侧的袋体通过该第二渗漏口连通外部,所述第二渗漏口开设在贴片上,且位于相邻两所述粘胶之间;每一袋体的底部均连接有一排液管,处于内侧的袋体的排液管远离其所在袋体的一端依次穿设罩设在其所在袋体外侧的袋体,并延伸至所有袋体的外侧,每一排液管均于其穿设的任一袋体处与该袋体密封固连,除最内侧的袋体上的排液管外的其余排液管均安装有第一液阀,所述第一液阀位于所有袋体的外侧;所述引流管穿设所有袋体,并于穿设处与每一袋体密封固连,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为用于连接引流针的接引端,所述接引端与所述贴片位于所述袋体的同一侧,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为排出体液
的排出端。
[0007]优选地,所述袋体共设置三个。
[0008]优选地,位于最外侧的所述袋体朝向所述贴片的一面的外缘上还覆盖有粘贴层。
[0009]优选地,所有所述排液管远离所述袋体的一端相互连通合而为一。
[0010]优选地,还包括测量器,所述测量器包括第一量筒和第二量筒,所述第一量筒与所述第二量筒均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所述第一量筒与所述第二量筒的外侧均设置有刻度,所述第一量筒与所述第二量筒固连;所述第一量筒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量筒的内外两侧,所述排出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二量筒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二量筒的内外两侧,所有所述排液管远离所述袋体的一端端部均与所述第二接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排出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接口可拆卸连接,所有所述排液管远离所述袋体的一端端部均与所述第二接口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测量器的上端设置有挂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量筒的底部设置有连通第一量筒内外两侧的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上设置有第二液阀,所述第二量筒的底部设置有连通第二量筒内外两侧的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上设置有第三液阀。
[0011]综上,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由于本技术采用了多层袋体的结构,在单个引流术中,需要更换引流装置的情况极少出现,通常只需一个本装置即可维持到该引流术结束,大大减少了渗出的体液浸湿、污染衣物及其他物品的情况发生,减少了穿刺口因经常接触而感染的情况发生,从而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器械的消耗,降低了医疗成本;本技术的测量器既能够测量经引流管引流出的体液的量,也能测量出渗出的体液的量,如果渗出的体液较多,医护人员可以直观地发现,从而及时检查穿刺口或患者体内压力等是否存在问题,排除隐患,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透视图。
[0014]图2是图1中A

A方向的剖视图。
[001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视图。
[0016]图4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7]其中:1

贴片、11

粘胶、2

袋体、21

第一渗漏口、22

第二渗漏口、23

排液管、231

第一液阀、24

粘贴层、3

引流管、31

接引端、32

排出端、4

测量器、41

第一量筒、411

第一接口、412

第一出液管、4121

第二液阀、42

第二量筒、421

第二接口、422

第二出液管、4221第三液阀、43

刻度、44

挂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部件及其说明可
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至图4,在本技术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多层防漏的穿刺引流装置,包括贴片1、引流管3和至少两袋体2;贴片1上开设有第一渗漏口21,贴片1的一面上设置有多处粘胶11,粘胶11背向贴片1的一面上覆盖有离型纸,粘胶11呈环状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防漏的穿刺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贴片、引流管和至少两袋体;所述贴片上开设有第一渗漏口,所述贴片的一面上设置有多处粘胶,所述粘胶背向所述贴片的一面上覆盖有离型纸,所述粘胶呈环状设置,多处粘胶间隔环绕在所述第一渗漏口的周向,最内圈的所述粘胶紧靠第一渗漏口的边缘设置,所述贴片的另一面上设置所述袋体,所述袋体上开设有一连通其内外两侧的袋口,所有所述袋体的袋口均固定在贴片上,所有所述袋体依次套设在第一渗漏口的外侧,相邻两所述袋体间隔设置,相邻两所述袋体之间设置有第二渗漏口,且该两袋体中处于外侧的袋体通过该第二渗漏口连通外部,所述第二渗漏口开设在贴片上,且位于相邻两所述粘胶之间;每一袋体的底部均连接有一排液管,处于内侧的袋体的排液管远离其所在袋体的一端依次穿设罩设在其所在袋体外侧的袋体,并延伸至所有袋体的外侧,每一排液管均于其穿设的任一袋体处与该袋体密封固连,除最内侧的袋体上的排液管外的其余排液管均安装有第一液阀,所述第一液阀位于所有袋体的外侧;所述引流管穿设所有袋体,并于穿设处与每一袋体密封固连,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为用于连接引流针的接引端,所述接引端与所述贴片位于所述袋体的同一侧,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为排出体液的排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防漏的穿刺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共设置三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防漏的穿刺引流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芷妍黄秋艳黄利依徐嘉聆黄爱华
申请(专利权)人: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