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电源系统防反接指示告警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86826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流电源系统防反接指示告警电路,涉及接线报警技术领域,限流电阻R1的一端与交流电源L线连接,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H1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H1的负极与交流电源N线连接;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的一端分别与交流电源N线连接;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H2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H2的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负极连接,电容C1的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负极以及继电器模块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正极以及继电器模块的另一端分别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的负极连接。的负极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流电源系统防反接指示告警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接线报警
,具体为交流电源系统防反接指示告警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实际接线过程中,交流电源系统火线L与零线N接线异常时,通常是火线零线反接,出现这种情况时,电路在初期的日常使用过程中很难发现异常,但却很容易引发触电,也会导致一些家用电器无法正常工作,所以设计一种能够检测火线零线接反的电路并及时进行报警提醒的电路是十分有必要的。
[0003]交流电源系统火线L、零线N反接指示告警电路有效的解决了常规交流电源输入火线L、零线N线反接无现场和远程告警的弊端,当火线L、零线N接线极性正确时,现场上电指示亮,反接报警系统不工作(告警指示灯、蜂鸣器、远程告警干接点均无响应);当电源火线L、零线N两线反接时,上电指示灯亮,反接报警系统启动,提供现场声、光及远程遥信干接点等三种报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交流电源系统防反接指示告警电路,解决火线零线反接的情况下,很难被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交流电源系统防反接指示告警电路,包括限流电阻R1、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整流二极管D1、整流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H1、发光二极管H2,电容C1、电容C2,继电器模块;
[0007]所述限流电阻R1的一端与交流电源L线连接,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H1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H1的负极与交流电源N线连接;
[0008]所述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的一端分别与交流电源N线连接;
[0009]所述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H2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H2的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与接地极PE极连接;
[0010]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的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0011]所述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负极以及继电器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正极以及继电器模块的另一端分别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模块选用光电耦合器IC1或继电器J1。
[0013]进一步的,所述光电耦合器IC1或继电器J1的干接点作为干接点输出A、干接点输出B。
[0014]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模块选用光电耦合器IC1,所述光电耦合器IC1的驱动负极与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IC1的驱动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发光二极管H1选用绿色LED灯管,所述发光二极管H2选用红色LED灯管。
[0016]进一步的,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还连接有蜂鸣器FM1的一端,蜂鸣器FM1的另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0017]进一步的,所述限流电阻R1、限流电阻R2选用阻值为50kΩ~500kΩ,功率为0.5W~2W的电阻。
[0018]进一步的,所述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选用阻值为50kΩ~200kΩ,功率为1W~2W的电阻。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1.本技术中电路元件的灵敏度高,可靠性好,当出现零线火线反接情况时,提供现场灯光、蜂鸣报警,提供远程遥信干接点报警,尤其适用于各种对火线L与零线N接线安全要求较高的场合。
[0021]2.本技术的反接指示告警电路只有在接线时进行告警,提醒工程安装人员,识别到接线错误后,会立即纠正接线,告警系统工作时电流低于120mA,故障排除后正确接线告警电路将不会工作,正常指示上电,工作电流不超过5mA,不会造成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继电器模块选用光电耦合器IC1的电路原理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继电器模块选用继电器J1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本技术的附图1

2,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逆时针”、“顺时针”“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交流电源系统防反接指示告警电路,包括限流电阻R1、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整流二极管D1、整流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H1、发光二极管H2,电容C1、电容C2,继电器模块;
[0027]所述限流电阻R1的一端与交流电源L线连接,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H1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H1的负极与交流电源N线连接;
[0028]所述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的一端分别与交流电源N线连接;
[0029]所述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H2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H2的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与接地极PE极连接;
[0030]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的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0031]所述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负极以及继电器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正极以及继电器模块的另一端分别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0032]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模块选用光电耦合器IC1或继电器J1。
[0033]进一步的,所述光电耦合器IC1或继电器J1的干接点作为干接点输出A、干接点输出B。
[0034]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模块选用光电耦合器IC1,所述光电耦合器IC1的驱动负极与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IC1的驱动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0035]进一步的,所述发光二极管H1选用绿色LED灯管,所述发光二极管H2选用红色LED灯管。
[0036]进一步的,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还连接有蜂鸣器FM1的一端,蜂鸣器FM1的另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0037]进一步的,所述限流电阻R1、限流电阻R2选用阻值为50kΩ~500kΩ,功率为0.5W~2W的电阻。
[0038]进一步的,所述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选用阻值为50kΩ~200kΩ,功率为1W~2W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交流电源系统防反接指示告警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限流电阻R1、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整流二极管D1、整流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H1、发光二极管H2,电容C1、电容C2,继电器模块;所述限流电阻R1的一端与交流电源L线连接,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H1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H1的负极与交流电源N线连接;所述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的一端分别与交流电源N线连接;所述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H2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H2的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与接地极PE极连接;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的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负极以及继电器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正极以及继电器模块的另一端分别与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电源系统防反接指示告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模块选用光电耦合器IC1或继电器J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昌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