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5826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包括电源转换模块、CPU、内存,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电源输出端分别与CPU、内存的电源输入端连接,还包括:第一反馈模块、第二反馈模块、第三反馈模块,所述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CPU的反馈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内存供电侧连接,所述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出端、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出端、第三反馈模块的输出端均与电源转换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不仅可以可以实时了解VR电源模块近端、远端的电压反馈情况,而且还可以实时了解负载侧CPU、内存的电压反馈情况。内存的电压反馈情况。内存的电压反馈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反馈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海光平台(是由成都海光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基于AMD的技术开发的国产CPU平台)的CPU需要1.2V电源供电,而内存条的供电电源也是1.2V,为了节省成本考虑,CPU和内存会共用同一组1.2V电源。而1.2V电源因电流较大,会采用多相交错并联buck电路来设计,通过VR电源模块(多相交错并联buck电路模块,即电源转换模块,由控制器和功放芯片搭配组成,12V输入,输出电压可设置)实现内存以及CPU的供电。
[0003]对于海光CPU供电的VR电源模块来说,用电负载也是有两处,一个是内存,一个是CPU,但是,目前技术方案缺乏有效的反馈设置,不能对海光CPU供电的VR电源模块的近端以及远端进行全面有效的检测以及测试,不利于实时了解为海光CPU供电的VR电源模块的近端以及远端的电压情况,也不利于实时了解负载侧海光CPU以及内存的电压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提出了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不仅可以可以实时了解VR电源模块近端、远端的电压反馈情况,而且还可以实时了解负载侧CPU、内存的电压反馈情况。
[000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包括电源转换模块、CPU、内存,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电源输出端分别与CPU、内存的电源输入端连接,还包括:第一反馈模块、第二反馈模块、第三反馈模块,所述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CPU的反馈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内存供电侧连接,所述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出端、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出端、第三反馈模块的输出端均与电源转换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
[0006]可选地,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包括控制器、第一功放芯片、第二功放芯片、第一buck电感、第二buck电感,所述控制器的反馈输入端均与第一反馈模块的反馈输出端、第二反馈模块的反馈输出端、第三反馈模块的反馈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驱动信号输出端分别于第一功放芯片的驱动信号输入端、第二功放芯片的驱动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功放芯片的电源输入端与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功放芯片的输出端与第一buck电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功放芯片的电源输入端与电源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功放芯片的输出端与第二buck电感输入端连接,第一buck电感另一端与第二buck电感的另一端并联共同为内存以及CPU供电。
[0007]进一步地是,所述电源电压为12V。
[0008]可选地,所述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还包括输出电容C1、输出电容C3、第一PCB线路板、第二PCB线路板,所述输出电容C1的一端一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
连接,一路与第一PCB线路板的输入端连接,第一PCB线路板的输出端与CPU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另一路与第二PCB线路板的输入端连接,第二PCB线路板的输出端与内存的电源输入端连接,输出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输出电容C3的一端一路与第二PCB线路板的输出端连接,另一路与内存的电源输入端连接,输出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
[0009]进一步地,第一反馈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一路与输出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另一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一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一路与第一PCB线路板的输入端连接,另一路与第二PCB线路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均与电源转换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
[0010]进一步地,第二反馈输入模块包括电阻R5、电阻R6,所述电阻R5的一端、电阻R6一端均与CPU的反馈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均与电源转换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
[0011]进一步地,第三反馈输入模块包括电阻R3、电阻R4,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一路与第二PCB线路板的输出端连接,另一路与内存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一路与输出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另一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均与电源转换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1、电阻R2的阻值为100欧姆,电阻R3、电阻R4的阻值为10欧姆,电阻R5、电阻R6的阻值为0欧姆。
[0013]可选地,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为1.2V。
[0014]可选地,电源转换模块的反馈输入端为差分信号输入端子。
[001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0016]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通过设置在VR电源模块近端的第一反馈模块,设置在VR电源模块远端(负载侧)的第二反馈模块、第三反馈模块,所述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出端、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出端、第三反馈模块的输出端均与电源转换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不仅可以可以实时了解VR电源模块近端、远端的电压反馈情况,而且还可以实时了解负载侧CPU、内存的电压反馈情况。
[0017]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电阻R1、电阻R2的阻值为100欧姆,电阻R3、电阻R4的阻值为10欧姆,电阻R5、电阻R6的阻值为0欧姆,通过这种匹配串阻方式,平衡内存和CPU的1.2V电压,在不改变电路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在没有安装海光CPU的情况下,在内存处拉载,也可以完成1.2V VR电源模块的测试反馈工作,验证VR电源模块功能。
[0018]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电源转换模块的反馈输入端为差分信号输入端子,可以极大地降低反馈信号的电气噪声效应。
[001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以及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方案中实施例一装置的模块架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方案中实施例一装置的具体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技术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技术。
[0024]实施例一
[0025]如图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包括电源转换模块、CPU、内存,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电源输出端分别与CPU、内存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反馈模块、第二反馈模块、第三反馈模块,所述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CPU的反馈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内存供电侧连接,所述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出端、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出端、第三反馈模块的输出端均与电源转换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包括控制器、第一功放芯片、第二功放芯片、第一buck电感、第二buck电感,所述控制器的反馈输入端均与第一反馈模块的反馈输出端、第二反馈模块的反馈输出端、第三反馈模块的反馈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驱动信号输出端分别于第一功放芯片的驱动信号输入端、第二功放芯片的驱动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功放芯片的电源输入端与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功放芯片的输出端与第一buck电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功放芯片的电源输入端与电源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功放芯片的输出端与第二buck电感输入端连接,第一buck电感另一端与第二buck电感的另一端并联共同为内存以及CPU供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电源电压为12V。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用于CPU和内存供电的电源反馈装置还包括输出电容C1、输出电容C3、第一PCB线路板、第二PCB线路板,所述输出电容C1的一端一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一路与第一PCB线路板的输入端连接,第一PCB线路板的输出端与CPU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另一路与第二PCB线路板的输入端连接,第二PCB线路板的输出端与内存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杰孔维凯华要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