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循环利用的绿化灌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85665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循环利用的绿化灌溉系统,包括雨水溢流子系统、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雨水收集子系统和绿化灌溉子系统;所述雨水溢流子系统设于分段式下凹绿化带路缘石一侧,与开设于路缘石上的进水口连通;所述雨水溢流子系统的溢流式雨水口通过管道与市政排水管网连通;所述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设于雨水溢流子系统的下部,所述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的出水端与雨水收集子系统的进水端连通,雨水收集子系统的出水端与绿化灌溉子系统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市政道路的路面雨水进行收集、过滤、净化、储存,最后回用于市政绿化带灌溉中,变废为宝,充分利用水资源,缓解了市政排水管道的排水压力。水管道的排水压力。水管道的排水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循环利用的绿化灌溉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水资源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循环利用的绿化灌溉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之下,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节水治水管水兴水任务艰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水环境出现新老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目前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各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由此可见,解决水环境问题为大势所趋。
[0003]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原本天然土壤被大量的不透水地面代替,雨水不能及时渗透,从而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大量地表雨水又直接增加了市政排水管道的排水压力,由此导致的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据调查,我国近一半的城市处于缺水状态,这种相互矛盾的水环境现状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解决平衡。
[0004]近几年,全国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在市政基础建设中已经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该理念主要是解决雨水面源污染问题,并通过措施合理控制并利用自然雨水。海绵城市具有良好的弹性,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能帮助解决城市雨水环境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自然灾害,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0005]目前,城市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改变道路下垫或新建一些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渗、蓄、净等理念,但有效收集并利用水资源的方法较少,多数设施空而虚,不仅本身存在问题且难以实施,难以缓解水资源匮乏、路面初期雨水面源污染、雨水管网排水压力大等问题;同时,现在对市政道路绿化灌溉主要是依靠市政给水或中水进行人工灌溉,自动化控制未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循环利用的绿化灌溉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雨水收水存水效率不足、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水资源匮乏、雨水管网排水压力大等问题。
[0007]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循环利用的绿化灌溉系统,包括雨水溢流子系统、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雨水收集子系统和绿化灌溉子系统;所述雨水溢流子系统设于下凹绿化带内,下凹绿化带为分段式结构,雨水溢流子系统与每段下凹绿化带两侧路缘石上设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雨水溢流子系统的溢流式雨水口通过管道与市政排水管网连通;所述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设于雨水溢流子系统的下部,所述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的出水端与雨水收集子系统的进水端连通,雨水收集子系统的出水端与绿化灌溉子系统连通。
[0008]按上述方案,所述雨水溢流子系统包括下凹绿化带凹型槽、溢流式雨水口和雨水口连接管;下凹绿化带凹型槽的最低点标高低于两侧路面;在下凹绿化带凹型槽的上游两侧路缘石上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的出口与本段下凹绿化带凹型槽连通;所述溢流式雨水口设于每段下凹绿化带凹型槽的下游一侧,溢流式雨水口通过雨水口连接管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溢流式雨水口顶标高高于下凹绿化带凹型槽槽底标高并低于两侧路面标高。
[0009]按上述方案,所述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包括种植土层和净化透水层,进行雨水的第一次净化;种植土层和净化透水层自上而下设于下凹绿化带凹型槽下部,且在种植土层和净化透水层之间增设有透水土工布。
[0010]按上述方案,在种植土层的外沿和净化透水层的外沿设防渗膜,将种植土层和净化透水层与其他结构分隔,防渗膜延伸至绿化带两侧的路缘石下。
[0011]按上述方案,雨水收集子系统包括集水暗沟和蓄水池;所述集水暗沟设于净化透水层的底部,集水暗沟内设级配碎石和透水管,透水管铺设于集水暗沟的内底部;所述透水管的端部通过实壁管与蓄水池连通。
[0012]按上述方案,所述蓄水池包括采用具有净化作用的滤板内墙分隔而成的沉泥区和清水区,沉泥区与透水管连通,对雨水进行第二次雨水净化,滤板内墙进行雨水的第三次净化;沉泥区底部为沉泥槽,沉泥槽底部倾斜将沉泥流向一边集中存放待人工清理;沉泥区顶部设置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的溢流管;所述清水区顶部设置与市政给水或中水管网连通的补给管,补给管道上配置止回阀和电磁阀A。
[0013]按上述方案,所述绿化灌溉子系统包括一体式泵站、灌溉输水管道和自动控制系统;所述一体式泵站的水泵进水管与蓄水池的清水区连通,一体式泵站的水泵出水管与灌溉输水管道连通,灌溉输水管道铺设在绿化带内,灌溉输水管道上安装有喷头或滴头,灌溉输水管道上还配置电磁阀B。
[0014]按上述方案,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监测器、安装在蓄水池内的液位计、控制中心和控制器;所述监测器包括分别与控制中心相连的土壤监测器和气象监测器,监测器为无线装置,用于检测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和气象环境,并将该信息发送至控制中心;液位计与控制中心相连,用于检测蓄水池内的液位信息,并将该信息发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与各电磁阀、一体式泵站相连,控制中心用于接收检测到的土壤水分信息、气象信息和蓄水池液位信息,并根据该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通过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和一体式泵站的启闭。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1、本技术所述绿化灌溉系统可对市政道路的路面雨水进行收集、过滤、净化、储存,最后回用于市政绿化带灌溉中,变废为宝,充分利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0017]2、本技术所述下凹绿化带结合道路纵坡进行分段设计,大大提高了下凹绿化带的储水能力、下渗收水能力和超量雨水的排放能力。
[0018]3、道路路面初期雨水汇入分段式下凹绿化带中,通过在绿化带中的停滞、下渗和过滤,可以有效消减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进入雨水管网系统,改善生态环境。
[0019]4、本系统的分段式下凹绿化带具有一定的蓄水深度,通过分段式下凹绿化带的雨水下渗、暂时性存水等作用,可延缓雨水进入市政雨水管网系统的作用,达到错锋的效果;蓄水池具有一定蓄水体积,在雨天可以起到雨水储水作用,缓解了市政排水管道的排水压
力。
[0020]5、本技术系统实现全流程净化:植土层和净化透水层进行雨水的第一次过滤净化;沉泥区进行雨水的第二次沉淀净化,滤板内墙进行雨水的第三次过滤净化。多重净化措施,大大提高雨水的净化能力,保证绿化灌溉用水的清洁,减少灌溉管网的堵塞损坏的风险。
[0021]6、本系统,灌溉水量可灵活控制:在雨季的时候,绿化带下渗雨水量超过蓄水池存水体积时,可通过蓄水池设置的溢流管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网中,在旱季雨水量不足时,还有灌溉备用水源,通过市政给水或中水管网向蓄水池补水,保证灌溉水量充足。
[0022]7、本技术所述绿化灌溉系统施工简单,难度低,绿化灌溉系统可实现自动化控制,方便绿化灌溉系统的维护管理。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0024]图2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布置图。
[00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循环利用的绿化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溢流子系统、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雨水收集子系统和绿化灌溉子系统;所述雨水溢流子系统设于下凹绿化带内,下凹绿化带为分段式结构,雨水溢流子系统与每段下凹绿化带两侧路缘石上设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雨水溢流子系统通过管道与市政排水管网连通;所述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设于雨水溢流子系统的下部,所述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的出水端与雨水收集子系统的进水端连通,雨水收集子系统的出水端与绿化灌溉子系统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化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溢流子系统包括下凹绿化带凹型槽、溢流式雨水口和雨水口连接管;下凹绿化带凹型槽的最低点标高低于两侧路面;在下凹绿化带凹型槽的上游两侧路缘石上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的出口与本段下凹绿化带凹型槽连通;所述溢流式雨水口设于每段下凹绿化带凹型槽的下游一侧,溢流式雨水口通过雨水口连接管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溢流式雨水口顶标高高于下凹绿化带凹型槽槽底标高并低于两侧路面标高。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绿化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下渗及过滤子系统包括种植土层和净化透水层,进行雨水的第一次过滤净化;种植土层和净化透水层自上而下设于下凹绿化带凹型槽下部,且在种植土层和净化透水层之间增设有透水土工布。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绿化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种植土层的外沿和净化透水层的外沿设防渗膜,将种植土层和净化透水层与其他结构分隔,防渗膜延伸至绿化带两侧的路缘石下。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绿化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雨水收集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建松刘祥祥武创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